道教科儀文化價值以及世界意義葉常銘(加拿大道教協會)21世紀是全球文化發展的多元化時期。
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價值多元化的時代,中國道教文化以它東方固有的傳統核心價值形象,越來越走進現代人的視野,備受世人矚目。
具有東方宗教特色的道教齋醮科儀,是道教各教派的重要內容。
其豐富的祭祀經典,完備的科儀格式,系統的祭祀理論,深邃的文化意蘊,在世界宗教中獨樹一幟。
道教齋醮科儀,是道教各教派的重要內容,也是道教教理教義的具體體現。
道教科儀具有漫長而悠久的歷史,豐富而廣泛的內容。
千百年來,道教科儀目的是調和心性,整潔身、心、口三業,使與神靈相通,賜福消災,祛病延年,具有豐富的社會思想內涵。
隨著歷史發展,從元明以後儒、釋、道的之間不斷相互融合和相互吸收,道教的科儀也隨著發展,其科儀內容繁複,名目繁多。
特別是清末以來至近代,道教科儀開始以重視“陰醮”類科儀,“陰陽並存”、“陰陽兩利”,由此道教科儀內容形式愈加豐富多樣化而不斷趨於完善。
道教科儀這種賜福消災,祛病延年、超度生靈、拔度超升等社會功利給人們以心靈的慰藉,使人們心願得到滿足,從而實現宗教自身功效和目的。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道教齋醮科儀,蘊含著道教文化的精粹,它之所以能流傳千載,演習至今,就是因為道教科儀錶達的是炎黃子孫的生存需求和美好願望,,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期望亡靈超升,萬罪冰消,永免沉淪,這就是道教科儀之經久不衰原因所在。
當人類社會進入二十一世紀,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精神上需求愈加顯得重要,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出現各種精神困惑、心理壓抑更需要道教,而道教科儀便發揮其獨特宗教自身作用。
道教科儀在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精神域內所起到作用不言而喻的。
因此,用道教齋醮科儀去弘揚傳統道教,使之對提高當今整個世界人們的道德素質,促進世界各國、各民族間的團結,推動世界社會持久和平與安寧,滿足世界各國信眾心身安康需要,這既是傳承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傳統東方道教文化走向世界,利益眾生、服務于世界眾生,造福於人類社會的需要。
本文著重道教科儀文化價值等方面討論道教齋醮科儀在現階段的的世界意義。
一、道教科儀的源流及其涵義道教齋醮儀式,是在古代原始信仰的基礎上和殷周帝王祀神、祈福活動中逐漸形成的。
先秦之神靈崇拜和巫祝之術,就是道教齋醮儀式之淵源。
早在夏商周時期,國家就設立了巫史之官,“巫”以舞降神者也。
戰國時期,巫覡祭禱以悅神的活動尤盛。
先秦時代的巫,以通神、事神、降神、娛神之本領,為國家祭祀與軍事、政治活動服務。
至東漢道教創立之時,受隆盛之巫風的影響,巫術文化中的巫舞、占卜、符咒,先秦官巫、民巫的祀神儀式、祭祀法器均為道教齋醮所發展和運用。
漢明帝時,張角創"太平道"以默禱神靈的方式自行首過,"五斗米道"對天、地、水三官的信仰和祭祀,源於先秦時期的祭天、祭川的祭祀儀式。
其承襲古代祭禮形式,書病人姓名及服罪之意於紙上,使有疾病者皆俱錄生身以來所犯的過錯,亦以"首過"法設齋戒以告鬼神,又信奉天、地、水三官,並設壇以祭。
道教齋醮與道教教團的創立相始終。
東漢後期,張角在北方創立太平道,在教區內,建立了祠、茅室、壇,以舉行齋戒祭祀活動。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早期道教的主要內容是齋醮科儀活動。
道教的醮禮用於迎請仙真神靈,作為以神仙信仰為特徵的道教,其醮儀最能充分表達神仙信仰的特質。
從祭祀神靈的目的來說,醮儀屬於第三页祈禳一類的儀式。
醮儀壇場要佈置香花燈燭,果酒茶湯,祈求天地神靈來享用供品,從而達到仙真神靈保佑的目的。
二、道教齋醮科儀的文化價值宗教禮儀是指宗教信仰者為對其崇拜物件表示崇拜與恭敬所舉行的各種例行的儀式、活動,宗教禮儀屬於文化一種,而道教齋醮科儀為道教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屬於文化範疇。
文化以規劃社會目標、統一社會意志、協調社會行為、融合社會觀念、集中社會智慧、團結社會力量,以達到財富的價值增值的目的。
任何一種文化,必然有這種文化價值的存在,道教齋醮科儀文化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道教齋醮科儀活動的主要內容,是道教教理教義的行為體現,是弘道揚教的重要途徑,是道教徒表達信仰的主要方式,是道教與信眾之間聯繫的紐帶,也是信眾瞭解和信仰道教的橋樑。
道教通過齋醮科儀內容和形式的結合來體現它的教義思想和教徒的信仰行為,主要表現在道、神、濟貧拔苦等諸方面。
道是道教的理論基礎,他不僅是道教的宇宙觀,而且是道教的根本信仰。
因為“道”最終被人格化,成為“太上老君”,出現了“一炁三清”之說。
加上人(道教信徒)和鬼,便出現了人神、人鬼關係。
在金篆、玉篆齋中,各種科儀大多反映人同神的關係,而黃篆齋中,各種科儀大多反映人同鬼的關係,因而要通過請聖、慶賀、祝壽等科儀為人、神祈福謝恩;通過破獄、煉度、施食等科儀為人、鬼濟幽度亡。
例如燈儀就表明了道教徒追求光明的教義思想內容。
總之,所有的一切均表現了道教的教義思想。
2.道教齋醮科儀往往與煉養並行,通過其達到養生目的。
在道教齋醮科儀中,除了宣揚宗教教義外,還有其養生行為方式。
進表科儀中“拜表”時高功以九靈飛步法踏罡步鬥,再行俯伏進章。
在整個進表中高功是循序漸進地完成了從入靖(靜)開始到元陽出竅再回復到本身的全部過程。
倘若高功元陽無法升天,就會功虧一簣。
如果不是內煉修為達到爐火純青,又怎能完成“元陽出竅”這一最上乘的內煉功法。
再如在建醮前,必須齋戒沐浴,即清潔身、口、心,不讓污穢介入。
在建醮過程中,要運用存想,以聚精會神,排除雜念,達到真心清靜的境界;此外還有叩齒、呼吸等等,都是齋醮中有利於健康的因素。
又如道教多在卯時作早課,此時,陽氣初升,陰氣未動,飲食未進,氣血未亂。
通過早課,會產生心平氣和、脈通竅利的保健功效。
而晚課時間一般在酉時,此時人已疲倦,陽氣衰微,陰氣漸旺,邪氣遊蕩,通過晚課,能消除疲勞,平靜焦躁,產生精力振奮、有益睡眠的功效。
所有這些在道教齋醮科儀都得到充分體現。
道教養生的作用是調節身心,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目的,道教養生可以補腦養神、固精養炁、調息理炁,擴大肺活量、調節五臟、清神明日、舒盤活血,通盤活絡。
即能改變身體素質,也能改變人的精神素質,還能開闊人的視野、人的思想境界,培養人的道德情操,增長人的智慧才能。
收到化愚為賢、推遲衰老、延長壽命的效果,甚至出現特異現象。
道教齋醮科儀中所包含養生要素是道教科儀文化價值功能體現,在科儀實踐中説明人們達到養生目的。
文化是整個民族或整個人類長期積累的產物,因此文化的價值內涵通常反映了整個民族或整個人類的利益要求,文化行為具有最大的全域性、長期性和高價值層次性等特點。
三、從當代道教科儀中反映出的信眾宗教需要看道教科儀的世界意義第一,道教科儀修持功能可對信眾起到教化作用。
道教科儀是道教思想內容的外在表現,都是按照道教教義思想編寫的,在各種科儀中,都包含大量的道教教義的內容,需要我們去認真體會、領悟。
當然,不同的科儀包含的教義內容不盡相同,這是由科儀行為的目的、要求和表現形式決定的。
在各種科儀中,都包含有懺悔罪錯、解冤釋結的內容,這樣的經文,言簡意賅,通俗易懂,道眾在為信眾舉行超度祖先科儀的過程,其實也是對信眾和自己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二者相得益彰。
在各種科儀中,都包含有歸依、戒律和願望的內容。
所有這些對信眾都有教育意義和修持功能。
第二,道教科儀的濟度功能可以幫助信眾解脫各種思想苦悶和世事煩惱。
濟度即濟生度死,濟度來自道教濟世度人的教義。
道教齋醮的濟第四页度思想,即源於《度人經》的拯濟理論。
道教各種科儀,都是為濟度世人而設立。
道教歷代科儀宗師皆漚心瀝血,拳拳于科書經文的撰寫,力求充分表達道教的濟度思想。
道教濟度的要義,是要救濟人間之苦,拯救人間之苦是宗教的功能,而道教濟度思想具有普濟的特點。
道教對“或生天上,或誕人間,或處中華,或居異域”的都要予以遷拔開度。
道教信眾做道場,或為了祈求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和平安,或為了超度亡故親友的靈魂早升仙界,或為了早生貴子和招財進寶,煉度科還會召集九幽孤魂野鬼臨壇。
道教認為,只要按儀行事,神靈是會來到壇場聽到道教徒的祈請和信眾的願望的。
信眾在對神的信仰基礎上,通過道教科儀濟度功能,道教徒解脫各種思想苦悶和世事煩惱,在心靈上得到了滿足,靈魂得到充實和歡樂。
第三,道教科儀的通神功能可以使信眾對神明篤信,以滿足其祈求願望。
道教信眾做道場,需要通過道士來奏請或召請天地間的神鬼來實現的。
沒有道教徒的通神,就無法濟生度死。
道教的科儀名目繁多,但都大同小異,上可通達神仙世界,下可以到達幽冥境界,都可以達到溝通神、人、鬼的關係,使道教信徒的祈求和願望能夠通達到天界的最高處,也能夠達到幽界的最深處。
可見,道教儀式的最大功能,就是可以感應神鬼,給人們帶來吉祥和安慰,或者幫助幽界的鬼魂拔度超升、或得道登升仙界。
例如在禳鎮科儀中,道教徒可以通過行儀而申達神靈,祈求神靈降壇,以求賜福消災。
禳鎮科儀中,高功法師皆要召請神將,最常用之法是用存神的辦法。
一般是奏請玄元始三氣降入自己身中,召出值日功曹、捧香玉女、驛龍騎吏等,在奏請之後,即有一段存想,想像諸神嚴裝盛服,列於左右待命。
"存想"即是存想該神降臨,溝通仙凡之通道。
禳鎮科儀的通神功能,主要在於溝通人神,傳遞資訊,以虔誠之心感動神靈,以達到賜福消災的目的。
因此,要求高功法師要具有較高的道學修煉。
在禳鎮科儀中,由存想而入聖境的行仙法,無論在那一種場合,存想都是溝通人神的最重要、最關鍵的橋樑。
所以,道教認為"修身濟物,要在存思。
存思不精,爛漫無感,感應由精,精必有見。
見妙如圖,識解超進"。
這種存神之法,使禳鎮科儀的神學得到靈驗,使信士的祈願得以滿足。
第四,道教科儀可幫助信眾調節心理,獲得精神愉悅。
道教科儀中的禳鎮科儀不僅具有一定的通神功能,而且在心理上也有一定的鎮靜功效。
參加齋醮科儀的信眾,他們共同的心願,或祈求賜福消災,或祈保平安。
許多香客都有來道觀還願了願的習俗,這種傳統就使信士在心靈上得到安慰,從現代科學來講,同樣有益於身心健康。
早期道教的齋醮科儀"三官手書",是用"請禱之法,書寫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於天,其一沉于水,其一埋於地",以求神靈赦過免病,神靈自然會被其虔誠之心所感應而免其病。
陸修靜認為設齋建醮的目的,是使人們去欲自定,返靜歸虛,醮壇之威儀,能去內亂外煩,調節精神。
可見,禳鎮科儀在心理上的作用,是借助自然的宗教情感,使祈福者精神得到調節,情感得到釋放,並寄託自己對超人力量的想像,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與平衡。
第五,道教科儀的祈禳功效能滿足信眾需要。
道教科儀中的禳鎮科儀,有著禳鎮祛患、驅邪降福之功效,就具有一定的法術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