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现代主义
指西方19世纪末兴起的一种非理性主义的文学思潮,包括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等流派。
1、非理性主义
否定理性的世界,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张扬人的感性、直觉、无意识
2、孤独绝望的主题
喜欢表现人的异化现象
3、形式主义倾向
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和实验
4、审丑的美学原则
2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一、五四“新浪漫主义”
一般将1915年陈独秀发表在《青年杂志》第一期上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看做最早介绍西方现代主义的文章。
不过,五四时期很少使用“现代”一词,多用“新浪漫主义”指称当时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神秘主义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这个命名也反映出五四一代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独特认识:
1、五四进化论观念的产物。
譬如茅盾将西方文学发展史概括为古典——浪漫——写实——新浪漫的变迁。
2、把现代主义看做浪漫主义的现代变奏,其实正说明对新浪漫主义之“新”缺少认识。
譬如田汉认为“新罗曼主义的文学,是不执著于现实,而又离不开现实的文学”。
3、从个性主义和人的解放的启蒙理念来关注新浪漫主义,忽视了现代主义反启蒙理性以及神秘超验的一面。
譬如胡适认为新浪漫主义具有“空虚的坏处”,鲁迅对尼采产生过“太过渺茫”的感觉。
二、鲁迅的《野草》
《野草》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受到了尼采、厨川白村、波德莱尔等人的影响,带有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
1、孤独绝望的基调
表现鲁迅对于社会人生和民众的绝望,以及自我的孤独。
2、神秘主义色彩
多写梦境、坟墓、死亡,表现一种神秘朦胧绝望的意境。
3、象征隐喻的手法
最常出现的是先驱者/民众、自我/非我的隐喻对比。
4、形式的实验
《秋夜》——散文
《过客》——舞台剧
《我的失恋》——拟古诗
《狗的驳诘》——寓言
三、创造社与精神分析小说
以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叶灵风等为代表的创造社作家,深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肯定人的本能欲望,重视表现人物的潜意识和性心理,大胆暴露生的苦闷和性的苦闷。
四、早期象征诗派
代表作有李金发《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穆木天《旅心》、王独清《圣母像前》、冯乃超《红纱灯》等。
1、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
认为诗的目的是通过象征达到神秘的另一世界,强调以意象暗示内心活动,注重诗歌的音乐效果,带有神秘、朦胧、感伤、唯美的色彩。
2、“纯诗”的主张
反对诗歌的散文化,强调诗与散文的分野:一是认为二者有不同的表现领域,诗是“内生命的反射”,是个人化的、贵族化的;二是认为二者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诗是暗示的、朦胧的。
3、孤独绝望的主题
4、象征暗示的手法
5、朦胧晦涩的诗风
3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3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进入一个全面展开深化时期,出现了明确以“现代”自称的报刊和流派,譬如叶灵风、穆时英等编辑的《现代小说》、《现代文艺》,施蛰存的《现代》杂志等等。
他们开始广泛尝试现代主义的各种观念和技巧,摆脱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束缚而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立性。
1、现代主义开始被看做现代人对现代都市和物质文明的主观体验。
2、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精神特征和社会背景的认识有所深化。
3、施蛰存的“现代的诗形”、穆木天的“心境主义”、梁宗岱的“纯诗”、穆时英的“都市蒙太奇”等从各个层面具体阐释了“现代”概念。
一、新感觉派小说
主要代表作家是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他们以上海为中心,表现对都市文明充满留恋又幻灭的矛盾心理,接近西方的现代主义,具有求新求变的先锋意识,这是现代商业文化的畸形产物。
1、大都会的资产阶级生活展示——病态与沉迷
2、性爱风尚
3、形式创新
大量使用蒙太奇、意识流、精神分析等手法。
二、现代派诗歌
以《现代》、《新诗》等为阵地,代表有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林庚、废名等,由后期新月派和早期象征派演变而来,结束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盲目模仿阶段,进入了自觉创造时期。
1、都市的漂泊者和寻梦者形象
2、现代派的手法多用暗示、象征、意象叠加等手法
3、诗歌的散文化超越新月派,不重诗歌的音乐性,重视诗情的生发。
4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4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主要表现在现代小说和现代诗歌方面,代表作家有张爱玲、徐訏、无名氏、九叶诗人等等。
1、受到战争的影响,在现代主义作品中融入现实的体验;
2、现代主义和民族化、本土化的结合
一、张爱玲
1、悲凉的主题
表现人性与文明的哀歌,涉及人性阴暗、命运无常、文化错位、世界荒谬等主题,展示了洋化环境中残留的封建心灵的文化错位感。
2、现代派的先锋性——感觉化的意象、深度的心理剖析
二、艾青艾青批判地吸收现代派诗人的成果,又为其注入了忧愤深广的社会内容,实现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
1、旷野与漂泊艾青诗歌经常出现旷野和漂泊的主题,具有一种忧郁深沉的诗绪。
2、强调瞬间意象、感觉的捕捉,注重主观感情的深入
艾青沟通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印象主义绘画和中国古典诗歌的联系,灰黄(土地)、金红(太阳)是两种基本色调。
三、九叶诗派
穆旦、唐湜、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袁可嘉
1、“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现实”既指时代社会,也指个人的内心世界。
“象征”指表现的暗示、含蓄。
“玄学”指追求思想的感性显现。
2、追求感性与知性、意象和思想的结合
抛弃“诗的本质是抒情”的观念,背离30年代现代诗派象征手法结合浪漫抒情的创作。
3、新诗的戏剧化——表现的客观性和间接性
四、穆旦
1、“残缺的自我”与“民族”的忧患
穆旦笔下的“自我”不再是主客体的圆融统一,而是充满了困惑、分裂和痛苦的矛盾张力。
穆旦的诗也富有深广的忧患意识,表现“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2、戏剧张力的追求——思维的复杂化、情绪的线团化
穆旦试图摆脱二元对立的模式,追求表现的客观性、间接性
3、非诗意追求
反对中和之美,主张张力、陌生化效果,将大量现代词汇引入诗中,常用欧化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