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三语文《小说考点:各类“作用”题、语言手法》复习学案

2019届高三语文《小说考点:各类“作用”题、语言手法》复习学案

小说考点:各类“作用”题、语言手法一、叙述手法及作用叙述手法可以灵活多样,如:历史与现实交织叙述、对话或者独白叙述故事、xxx的视角叙述、xxx人称叙述等等第一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客观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2014(1)《古渡头》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每答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2018(1)《赵一曼女士》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区二模:小奥视角二、某一人物的作用①人物之间的对比映衬,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②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推动情节发展;③突显主题。

④结构上的线索、铺垫等作用次要人物:市调研《小铡刀》2016(3)《玻璃》“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物象:2013(1)《喂影子吃饭的人》“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①通过奇特形象的塑造,营造作品的神秘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通过影子逼真神妙的表演,表现主人公幻术的技艺的高超;③通过制造故事悬念,为后文揭示事实真相埋下伏笔。

2010(江苏)《溜索》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三、小说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也就是交代背景;(社会环境)(3)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自然环境)(4)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理、思想品质;(5)推动情节的发展;(6)暗示、揭示或者深化小说主题;(7)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深圳市一模四、小说标题的作用: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我的叔叔于勒》。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故乡》《边城》等。

③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范进中举》、《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④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

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

⑤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如《项链》、《药》等。

(指向情节结构)⑥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如《洗澡》、《子夜》、《红与黑》等。

(指向主题)⑦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变色龙》(指向人物形象)小说标题的寓意:2016(1)《锄》2018(北京)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寓意:水缸是“我”童年认识世界,体验人生,引发文学梦幻的主要对象,刺激作者想象和智力;保留了作者创作的活力。

五、某一情节的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场所。

(2)线索或推动其他情节发展。

(3)刻画人物性格。

(4)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5)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6)照应前文。

(7)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8)使小说内容丰富、结构波澜曲折富艺术性。

六、结构上不同位置的内容在文中所起的作用1、开头——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开篇点题,照应标题;交代环境,渲染气氛。

2、结尾——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7、议论句——小说中的议论句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主旨的作用。

8、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结尾:2017(3)《天嚣》小说已一个没有谜底的“没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2014(1)《古渡头》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014(2)《鞋》2017(浙江)《一种美味》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

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

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

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中间:2011(辽宁)《怪人》小说为什么对马乌罗“烙牛”的具体过程不着一字?请简要分析。

(6分)①前文已对如何“烙牛"作了详尽细致的描写,此处不必重复;②塑造马乌罗形象的重心是后文“救童”一段,.其“烙牛"仅是铺垫,应该略写;③可腾出笔墨来写平日的马乌罗,与前后文的紧张叙述形成对比,舒缓了节奏,使行文张弛有致。

2018(江苏)《小哥俩儿》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①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铺垫;②“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全文结构:2018(浙江)《汴京的星河》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

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理伏笔。

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

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七、赏析句子:从手法、内容、语言等方面赏析2017(浙江)《一种美味》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

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

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五三》散文P198-201八、语言、手法2017(3)《我们的裁缝店》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6分)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2018(2)《有声电影》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6分)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2018(浙江)《汴京的星河》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①用词夸饰,辞彩绚丽。

③运用铺陈、排比语句。

③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