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英汉诗句翻译【摘要】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中分别探讨英汉翻译遇到的错译、误译等问题的形成原因的以及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差异;直译;意译;语言运用DISCUSS ENGLISH---CHINESE poet TRANSLATIONS ummary: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mistranslation is often encountered, and so on mistranslation causes the formation of specific cultural differences to explore, as well as on the specific impact of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Keywords: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terality; free translation;language exertion无论是在日常生活的运用对中英双语的运用,还是在和外国友人的交流与交往的过程中,英汉翻译都是我们对外汉语学习中需要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掌握了英汉翻译方法,才能在英语运用中做到得心应手。
但是,我觉得英汉互译这门学问是易学难精的,如果没有熟练掌握这门技巧,不仅会辞不达意,令读者难以理解,甚至会贻笑大方。
那么,英汉翻译中究竟存在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和难点呢?请大家一同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一齐与笔者探讨。
1.一、语音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唐代李白的《静夜思》原文及其英文翻译。
静夜思[ 唐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Night ThoughtsIn front of my bed the moonlight is very bright.I wonder if that can be frost on the floor?I list up my head and look at the full noon, the dazzling moon.I drop my head, and think of the home of old days.(Tr. Amy Lowell)原本抑扬顿挫,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工整的古诗翻译为英文后,失去了原本的音韵美,失去了古诗原本的味道。
二、词汇有些词汇虽然在汉语和英语中有对应的,但它们所蕴含的宗教文化信息却并不能对应。
比如“龙”与“dragon”,虽然其本义(denotation)相同,但其引申义(connotation)和蕴含的宗教文化信息则大相径庭。
英语中“dragon”的文化意义为“怪物”“魔鬼”“凶残”等,它是一种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可憎恶的象征。
汉语中的“龙”则恰恰相反,是传说中的上天的神物,它在汉民族文化中具有“神圣”“高贵”“珍异”“吉祥”“民族精神”等象征意义。
因此有些带“龙”字的汉语词语不能直译,如“望子成龙”不能直译成“to hope that one S son will become adragon”.应意译为“to hope that one S son wi11 become some—body”。
类似的词汇很多。
三、语法请看下面的电影译名:(以下英文为电影的正式译名,“——”后是其字面含义,书名号内为该片原名)。
《FarewellMyConcubine》——再见了,我的小老婆《霸王别姬》。
《AreBrothers:BloodoftheLeopard》——四海之内皆兄弟:豹子的血(《水浒传》,《水浒传》有个英文译名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ThirdSisterLiu》——第三个姐姐刘《刘三姐》纵观以上电影名称,我们不仅很难从它的英文译名直接猜测到它的原名,有的甚至荒谬到令人捧腹大笑。
由上可知,英汉互译绝对是一门易学难精的学问,简简单单的从字到句再到段落再到整篇文章的翻译背后却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学问。
要翻译不难,要准确翻译还要做到保留语言本身的魅力与思想,让读者们阅读的时候能够“零距离”感受原文的魅力,却是不容易做到的了。
然而,好的翻译却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曾经看过一篇报道。
中国之所以一直拿不到诺贝尔文学奖。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去缺乏好的翻译人才。
众所周之,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大多以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人士为主体,那么,一部以中文书写的文学作品必须翻译成英文才能够被评委们审阅。
但是中文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往往在翻译的过程中慢慢流失,直到翻译成英文之后更是面目全非。
很难让评委们感受到原文的文学魅力和艺术值。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英汉翻译在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产生那么多问题呢?我们一齐讨论总结一下。
一、语音方面中文英文作为两种完全不同体系的语言,再语音方面有很大区别。
1. 发音部位。
众所周知,美声唱法起源于西方,听起来音质浑厚,韵味无穷,因为它的共鸣时间比较长。
美声唱法没有起源于中国,这是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亚洲人说话是胸式呼吸,而英语发音是腹式呼吸,“用肚子说话”,感觉好像西方人都很胖,讲出来的话瓮声瓮气。
英语的语音由元音和辅音组成。
元音特点是响亮,共鸣时间长,发元音的时候要收小腹。
英语的味道就在于元音的极度夸张和用腹部说话。
2. 英语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说出来的。
汉语是方块字,一字一音,相邻两字发音界限明显,互不干扰。
英语是拼音语言,实际说话中单词与单词间无明显界限,从前一个单词到下一个单词可能连读,可能爆破,无如汉字那样的间隔。
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为什么英语的rap是那么的有味道,而用汉语说出来的rap丧失了很大一部分味道。
也可以解释一些国内的说唱者对于中文的处理方法是很得力的,最典型的是周杰伦,采取口齿不清,变音变调等做法使汉语这个不适合连读的语言变得利于rap。
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基础班,突破班的学生,关键就是脑子里“字”的概念太顽固。
汉语讲究字正腔圆,要“咬字”,如“酷爱”,连读的话就是“快”。
可英语,如“at all”,“all of us”完全可以当做一个字来读。
在思想上不重视这个问题,觉得自己平时讲英语连读不连读无所谓,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听力的提高。
3. 英语以音节来区分节奏,汉语以字来区分节奏。
汉语一个字一个音节,以韵母结尾。
每个字如不需要表达特殊语气,以一般陈述语气来读的话,每个字所占的时间应该是一样的。
但是英语是以音节来区分节奏的,这个汉语有极大的区别。
长音和短音如果无明显差别,一视同仁,表现不出英语的特有节奏来,便是受到汉语潜在的影响所致。
比如“中国”,我们说“中”和“国”时所占的时间是大致一样的,可在英语中,我们说“China”时,如果两个音节都用同样长度,听起来就缺了英语的味道。
而如果做到元音i的极度饱满,占用较多时间时,而结尾na占用较少时间的话,那么英语的节奏就体现出来了。
4. 汉语以韵母结尾,而英语中有以辅音结尾的情况。
这个是在我们母语中不曾碰到的情况。
所以,英汉翻译中,语音方面的差距是无法克服的,这也是因为两种语言体系的不同所致。
一、词汇方面中英的文化差异使得表面意思相同的词语的引申义和内涵都有很大不同,要搞清楚翻译中原文词汇的真正意思必须从分析两国文化差异说起:文化差异可分为几种:1、宗教差异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于民族的宗教意识、宗教信仰所形成的文化。
宗教文化差异表现为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有神话中的“龙王”,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的“天”。
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
欧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
由于宗教文化方面存在差异,翻译时就必须注意考虑这种差异性。
英国翻译家大卫t霍克斯翻译《红楼梦》,将刘姥姥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译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以汉语成语巧对英语谚语,看似神形兼备。
但刘姥姥口中的“天”与“God”显然不是一回事,刘姥姥是信佛的,这样翻译,则可能使英语读者误会刘姥姥是信基督教的了。
此例中,笔者认为用“Heaven”代替“God”。
则更接近原文的意思。
翻译“亚洲四小龙”时应转换喻体,译为“four Asiantigers”。
2、习俗文化差异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于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
不同的民族在打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告别、打电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规约和习俗。
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用的几句客套话是“你到哪JL?”“你要干什么?”“你吃过饭了吗?”这些话在中国文化里并无多深的含意,只是无关紧要的、礼节性的打招呼的一种方式。
但同样的意思,对于西方人而言就不是无关紧要的了。
到哪儿.干什么,在他们看来纯属自己的私事,别人不能随便打听.除非是亲密的朋友。
问“你吃过饭了吗”则会使对方以为你想请他(她)吃饭。
像这样的见面问候语,翻译时应视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转换,改为英语惯用语“Hello”“Good morning”“How are you”等。
3、历史文化差异和地理文化差异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在语言方面主要表现为成语典故。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
例如.中英地域文化在方位及其相应物上就有比较突出的差异。
比如在中国自古有“南面为王,北面为朝”的习惯,北尊南卑,而在话语中则习惯把“南”的方位置前,说“从南到北,南来北往”,不说“从北到南,北来南往”。
在英语文化中却恰恰相反.英美人从英语地域文化上理解汉语的“从南到北”,自然是“from north to south”。
汉语的“西北”、“西南”、“东北”、“东南”之类的方位词语.在英语中的说法也恰相反,分别为“northwest”、“southwest”、“northeast”、“SOUtheast”。
4、比喻和审美情趣的差异有些事物在我为美,在彼为丑,反之在彼为美,在我为丑。
如“猫”,在中国文化里一般偏重其可爱、精灵的特性,而在西方传说中,“cat”是魔鬼的化身,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
将“she is a cat”译成“她是只猫”,则为词不达意,貌合神离,因为它的真正含义是“她是包藏祸心的女人”。
又如“狗”与.在东西方文化中反映的也是不同的价值观念。
欧美人爱狗如爱子,经常让它与人平起平坐,“dog”在西方被看作心爱的东西和人类忠实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