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四节气大雪的特点

二十四节气大雪的特点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大雪的特点篇一:二十四节气之大雪二十四节气之——大雪大雪,24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

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

大者,盛也。

至此而雪盛矣。

”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

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农桑】大雪时节,黄河流域一带已有积雪,天气寒冷。

而江南才刚刚进入隆冬季节,气温将显著下降,天气寒冷,可能出现初雪和冰冻现象。

各地要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查苗补缺,中耕松土,早施苗肥,培育壮苗。

【大雪农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

”“大雪不冻倒春寒。

”“大雪晴天,立春雪多。

”“大雪纷纷是丰年。

”“大雪下雪,来年雨不缺。

”“寒风迎大雪,三九天气暖。

”【节气养生】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

大雪寒冷,衣服宜保暖贴身,使四肢暖和,气血流畅,不使皮肤开泄汗出,保护阳气免受侵夺,这样有利于避免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脑血栓等疾病的形成。

但不可暴暖大汗,也不宜厚衣重裘,这样反而会造成体表热量减少,使人感到寒冷。

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

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此时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

冬季食补应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宜晨起热粥,晚餐节食,以养胃气。

不宜过度进补,调养要适中,防止食补太过而营养过剩。

起居调养宜早卧迟起,早睡养气,迟以固精,保持肺气清肃不受秋燥的损害。

大雪期间降水量少,空气湿度低,风多风大,较为干燥,室内湿度也较低,特别是取暖器的使用,会使室内空气更加干燥,易导致皮肤粗糙起皱干裂,诱发和加重呼吸系统疾病。

因此,使用取暖器时应注意居室的湿度,多喝水,室内常洒水、湿拖地板、放置水盆,以增加相对湿度。

并且,要常开门窗换气,以清洁空气。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

降雪路滑,化雪成冰,容易导致民航航班延误、公路交通事故和车道拥堵。

大雪寒冷,但切忌畏寒而不出,应动静结合、劳逸相匹,养宜适度。

适当出门活动,可以增强人体抵御感冒的能力,消除冬季烦闷,保养精神。

在外出时应更换防滑的鞋子或靴子,着亮色服装,注意周遭交通状况。

【诗中大雪】大雪(作者:陆游)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毡幄掷卢忘夜睡,金羁立马怯晨兴。

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黄河彻底冰。

江雪(作者: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北风行(作者:李白)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夜雪(作者: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雪(作者:罗隐)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终南望余雪(作者: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对雪(作者:高骈)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雪诗(作者:张孜)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篇二: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

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

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

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答案解析】b张冠李戴。

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错,应是用阳历划分。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

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

【答案解析】c无中生有。

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现象,不是气温的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二(:二十四节气大雪的特点)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答案解析】bA项,绝对化。

原文为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而不是全部。

c项,主观臆断。

虽然节气反映的是典型北方气候特点,但说南方没有惊蛰是错误的(原文无据)。

D项,因果倒置。

因为二十四节气内涵丰富,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所以才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篇三:河北省石家庄市20XX-20XX学年高二12月联考语文试卷20XX—20XX学年度石家庄市12月份联考试卷高二语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