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知识体系第一章分子动理论和内能分子动理论一、分子动理论的内容: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很小,但是分子仍能保持物质原来的性质)2、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二、由于分子运动,某种物质逐渐进入到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了: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分子之间有间隙三、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总是同时存在的。
当分子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时,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此时,引力大于斥力,引力起其主要作用;当分子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时,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加得更快,此时,斥力大于引力,斥力其主要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到分子直径10倍以上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忽略为零。
四、固体、液体、气体在形状和体积上的不同是由于他们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不同造成的。
五、“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裂痕处绝大部分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几乎为零。
内能和热量一、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温度反映了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二、1、把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内能不仅和温度有关,还和物体内部分子的多少、种类、结构、状态等因素有关,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3、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冰。
三、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仅限于以下两种做功方式)A 克服摩擦,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B 压缩物体,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2、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3、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叫做热传递。
发生热传递的前提条件是存在温度差。
4、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叫做吸收了热量。
5、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他们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6、火柴可以擦然,也可以点燃,前者是用做功的方式使火柴燃烧的,后者使用热传递的方式是火柴燃烧的。
7、温度、内能、热量的区别:A 内能和热量可以“传递”,但温度不能“传递”B 内能和温度可以“具有”,但热量不能说“具有”四、1、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的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1千克(或气体燃料1立方米)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染料的热值。
Q放=mq (或气体燃料Q放=Vq )比热容一、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时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用C来表示,单位是J/(Kg·℃)2、C水=4.2×103 J/(Kg·℃),他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 J二、由表可知:1、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2、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比热容不同(水和冰)3、通常情况下,液、体的比热容大于固体的比热容三、1、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吸热多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等的热量,比热容小的温度升高得多(夏天中午沙子烫和河水凉)3、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放热多(北方用水做暖气供应的原因)4、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放出相等的热量,比热容小的温度降低得多(晚上沙子凉河水暖的原因)四、发动机冷却液应选用比热容大的、沸点低的、凝固点低的、温度低的液体。
(常选用水)五、白天吹海陆风,晚上吹陆海风六、Q吸=Cm△t Q吸=Cm(t-t0)Q放=Cm△t Q放=Cm(t0-t)第二章改变世界的热机热机一、内能的两个利用:1、利用内能来加热(内能的转移)2、利用内能来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二、热机是通过燃料燃烧获取内能并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原理:化学能-内能-机械能内燃机一、活塞在往复运动中,从气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二、四冲程汽油机由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和排气冲程四个冲程组成。
一个工作循环完成四个冲程,燃气对活塞做功一次,活塞往复运动两次,曲轴转动两周,飞轮转动两周。
三、做功冲程靠燃气推动活塞做功完成,其他三个冲程要靠安装在曲轴上的飞轮的惯性来完成。
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装化为内能,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四、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1、结构不同:汽油机汽缸顶部是火花塞,柴油机是喷油嘴。
2、工作过程不同:A 吸气冲程:汽油机吸入气缸的是汽油和空气的燃料混合物,柴油机吸入的只有空气。
B 做功冲程:点火方式不同,汽油机是电子点火式,柴油机是压燃式。
热机效率一、热机所做的有用功与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η=W有用/Q放×100%二、热机里的能量主要浪费在以下几个方面:1、燃料很难完全燃烧2、排放的废气要带走很大一部分能量3、机体散热要损失一部分能量4、一部分能量浪费在克服机件之间的摩擦做功上三、要提高热机的效率,应做到:1、尽量较少各种能量的损失2、保证良好的润滑四、热机带来的污染:1、噪音污染2、大气污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粉尘另:排放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第第三章认识电路电现象一、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点或者说带了电荷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
毛皮失去电子带正电。
4、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二、摩擦起电的原因:原来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三、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四、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做验电器(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五、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可能是负电荷,也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3、物理学规定: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若移动的是负电荷则负电荷移动的相反方向为电流方向)4、能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叫做电源(莱顿瓶不是电源,伏打发明的电池)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装置干电池、蓄电池当电源使用时放电,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蓄电池充电时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电路一、所谓电路就是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电源:提供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导线:输送电能开关:控制电流的通断二、电路的三种形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3、全电路短路:电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从电源正极通过导线回到电源的负极。
(这种连接是绝对不允许的,易烧坏电源或引起火灾)局部电路短路:用导线直接把用电器两端直接相连的电路。
发生局部电路短路时,没有电流经过被短路的用电器,但电路中其它用电器仍有电流通过。
三、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做电路图电路的连接一、1、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组成的电路叫做串联电路2、特征:A 只有一条电流路径B 用电器之间互相影响二、1、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组成的电路叫做并联电路2、特征:A 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电流路径,有干路有支路,有分流点,有会合点。
B 用电器之间互不影响第四章探究电流电流一、用1秒内通过导体某一横截面的电荷量的多少(符号Q 单位:库仑C)来表示电流的大小,电流的大小用电流来表示。
电流用I来表示,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还有毫安mA,微安uA1安=1库/秒. 1安(A)=1000毫安(mA);1毫安(mA)=1000微安(μA);二、用电流表测电流,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0-0.6A和0-3A);接0~0 .6安时每大格为0.2安,每小格为0.02安;接0~3安时每大格为1安,每小格为0.1安.三、电流表的使用规则:1、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2、正负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所谓正确是指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负接线柱流出,接反,指针反向偏转,指针打弯,电流表损坏)3、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超过量程,电流表将烧坏,因此要进行试触)试触时:指针偏转很小,可能是待测电路开路或电流表已损坏;指针反向偏转,正负接线柱接反;指针正向偏转过大,量程选择偏小;指针偏转很小,量程选择偏大。
四、电流的特点:1、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I=I1=I22、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I=I1+I2电压:电流产生的原因一、1、电压是使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以水流来类比电流)2、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电压用U来表示,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此外还有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3、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一片铅蓄电池的电压是2V,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V.动力线路的电压是380V,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二、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量程是0-3V和0-15V);接0~3伏时每大格为1伏,每小格为0.1伏;接0~15伏时每大格为5伏,每小格为0.5伏.三、电压表的使用规则:1、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2、正负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所谓正确是指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进电压表,从负接线柱流出,接反,指针将反打,指针打弯,电压表损坏)3、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超过量程,电压表将烧坏,因此要进行试触)四、电压的特点:1、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串联电路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U=U1+U22、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并且等于电源两端的电压。
U=U1=U2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一、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潮湿的木材。
2、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玻璃、橡胶、塑料,陶瓷油类、纯净的水、干燥的木材。
3、导体导电靠自由电荷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石墨导电靠自由电子酸碱盐水溶液导电靠自由离子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常温下的玻璃是绝缘体,加热到红炽状态变成导体。
二、1、用电阻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电阻用R来表示,单位是欧姆,此外还有千欧、兆欧(1兆=106).1兆欧(MΩ)=1000千欧(kΩ);1千欧(kΩ)=1000欧(Ω).2、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