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差异研究
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差异研究
期资本存量存在争议,参照已有文献的研究方 法[1],选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这一指标 ( 单
位: 亿元) 。
Y: 产出,选取 GDP 这一指标 ( 单位: 亿 元) 。
第 30 卷第 147 期 2014 年 2 月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Vol. 30 No. 147 Feb. 2014
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差异研究
耿康顺1 王 昆2
(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2. 江西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3、生产函数的选择
目前经济学研究中最常见的生产函数形式
有三种: 柯布 -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 CD 生产
函数) 、常替代弹性生产函数 ( CES 生产函数)
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 1) CD 生产函数
其一般形式为:
Yt =
ALat
K
b t
0 <a <1
0 < b < 1,a + b = 1
( 1)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增长的原因包括 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 ( TFP) 提 高两个方面。其中全要素增长率的提高来源于 技术进步、规模报酬递增等因素。西方学者认 为,全要素增长率是产出增长率和所有投入要 素增长率的加权和之差,即 TFP 是一个余值, 它反映了所有投入要素无法解释的部分。随着 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TFP 将趋向 于 0 ( Jorgenson,1967) [6]。然而,在现有的经 济理论中,TFP 是解释经济增长的必要指标之 一,它衡 量 的 是 技 术 水 平 和 规 模 报 酬 等 因 素, 即要素投入以外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国内 对 TFP 的研究集中于对 TFP 的测算及其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这些文献的测算方法主要有指数 法和经 济 计 量 法,根 据 生 产 函 数 的 假 设 不 同、 样本区间的选择不同,得出的结果略有不同。
其中 Y 表示产出、A 表示希克斯中性技术
进步、L 表示劳动要素投入、K 表示资本要素
投入,a + b = 1 表示假设规模报酬不变。
CD 生产函数的优点是应用方便,由于数据
特性,其参数估计一般较为准确; 缺点是隐含
约束条件较多。
( 2) CES 生产函数其一般形式为:Fra bibliotekYt =
A
[δK
- t
ρ
+
( 1 - δ)
L ] - ρ - 1 /ρ t
( 2)
其中 Y 表示产出、A 表示希克斯中性技术
进步、L 表示劳动要素投入、K 表示资本要素
投入、ρ 表示要素替代弹性参数。特别是当 ρ→
0 时,CES 生产函数将退化为 CD 生产函数。
CES 生产函数的优点是放宽了替代弹性恒
为 1 的假定。
( 3)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份或自治区。
( 2) 变量选择
A0: 基期技术水平,令其为 1,则 ( 6) 式 中常数项为 0。
t: 时间变量,从 1 取到 27。
L: 劳动要素投入,选取就业人数这一指标
( 单位: 十万人) 。
K: 资本要素投入,在研究中通常使用永
续盘存法计算资本要素,但由于这一方法需要
确定基期资本存量,而具体到中国各省份的基
汇编》 和各地统计年鉴。东中西部各地区数 据
由其所属省份进行汇总计算所得。
其中,中国东中西部区域划分按前文选择
的划分法,即东部地区包括: 辽、京、津、冀、
鲁、苏、沪、浙、闽、粤、琼 11 个省份或直辖
市; 中部 地 区 包 括 晋、吉、黑、皖、赣、豫、
鄂、湘 8 个省份; 西部地区包括桂、蒙、陕、
甘、青、宁、疆、川、渝、黔、滇、藏 12 个省
一般性; 其缺点是各变量之间共线程度较高,
不利于计量模型准确估计参数。
( 4) 模型中的生产函数
根据前文假定,中国的技术进步为劳动节
约型而非希克斯中性。考虑到引入劳动节约型
技术进步以及参数估计问题,选用 CD 生产函
数并加以修改,以满足前文设定。
107
修改后的生产函数为:
Yt =
(
ALt )
a
K
b t
105
还 要 经 历 一 个 相 当 长 期 的 过 程[1]。 裴 怀 娟 ( 2004) 认为东中西部的经济增长差异主要由 资本投入差距引起,且各地区的全要素增长率 有所差异[2]。张新春 ( 2008) 分别从产出角度 和分配角 度 探 析 中 国 东 中 西 部 经 济 差 距 成 因, 通过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分析,认为市场化程度、 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资本与人口因素是 东 中 西 部 经 济 差 距 的 重 要 原 因[3]。 潘 建 华 ( 2011)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将各地区经济增长 因素按影响力强弱进行排序,其中各地区影响 最强的因素都是人力资本因素,但东部和西部 地区的产业结构因素不显著、中部地区的政策 因素不显著[4]。李剑 ( 2013) 在分析中国东中 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时,选取了医疗、教 育、交通等六大民生要素指标建立空间计量回 归模型,认为民生要素呈现空间聚集性,即对 本地经济起促进作用,对相邻区域则具有负的 空间溢出效应[5]。
与已有文献的研究不同,笔者借鉴 TFP 分 解的分析方法 ( 陶建宏,2012 ) [7],将 TFP 增 长的来源 划 分 为 技 术 进 步 和 规 模 报 酬 两 方 面, 通过实证数据验证中国的技术进步类型,并在 生产函数中引入相应类型的技术进步因子。在
此基础上对东中西部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报酬相 关指标和参数进行经济计量学估算,以此来分 析各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差异。
a
K
b t
( 5)
线性化后可得:
lnYt = alnA0 + art + alnLt + blnKt
( 6)
上式即模型中使用的生产函数,下文将根
据这一函数估计各参数。
4、样本与变量选择
( 1) 样本选择
选取中国东中西部 1985 - 2011 年间 27 个
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为 《新中国 60 年统计资料
106
年不变价计算所得,数据来源 《新中国 60 年统 计资料汇编》和各地统计年鉴) 。
图 1 中国东中西部资本劳动比 ( 单位: 亿元 /万人)
图 2 中国东中西部资本产出比 ( 单位: 亿元 /亿元)
从图 1 可以看到,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 的资本劳动比总体上都呈现上升趋势。在上世 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初,资本劳动比上升较为 平缓,甚至出现微弱下降; 上世纪 90 年代末以 来,该指标呈现加速上升趋势。
二、模型的设定 1、区域划分方法的选择 已有的文献中,对于中国东中西部有两类 划分方法: 一是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 划分 ( 王小鲁,2004; 陈国阶,1997 等) ; [1][8] 二是用统计学的聚类分析方法,按某一样本数 据 ( 如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等) 将中国的 地区 划 分 为 若 干 个 层 次 ( 金 相 郁,2004 ) [9]。 笔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区域地理意义,结合地 理位置特征和 “西部大开发” 战略涉及到的省 份名单,将中国划分为三个区域。 东部: 辽 宁、北 京、天 津、河 北、山 东、 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 中部: 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 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 广 西、内 蒙、陕 西、甘 肃、青 海、 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 2、中国东中西部的技术进步类型 在经济理论中,技术进步通常有三种类型: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和 中性技术进步。 根据希克斯的定义,假设要素的价格保持 不变,若技术进步导致资本劳动比下降,则该 技术进步为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若技术进步 导致资本劳动比上升,则该技术进步为劳动节 约型技术进步; 若技术进步导致资本劳动比不 变,则该技术进步为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 根据哈罗德的定义,假设利润率不变,若 技术进步导致资本产出比下降,则该技术进步 为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若技术进步导致资本 产出比上升,则该技术进步为劳动节约型技术 进步; 若技术进步导致资本产出比不变,则该 技术进步为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其中,哈罗 德中性技术进步属于劳动节约型。 图 1 和图 2 分别描述了中国东中西部资本 劳动比和资本产出比的趋势 ( 图中数据为 1985
其一般形式为: lnYt = β0 + βKlnKt + βLlnLt + βKK( lnKt) 2 + βLL( lnLt) 2 + βKLlnKtlnLt ( 3) 其中 Y 表示产出,L 表示劳动要素投入、K
表示资本要素投入。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优点是不受替代弹性
不变假设的约束,同其他生产函数相比更具有
,0
<
a
<
1,0
<
b
<
1
( 4)
其中 Y 表示产出、A 表示劳动节约型技术
进步、L 表示劳动要素投入、K 表示资本要素
投入。由于规模报酬指标是笔者的研究内容之
一,所以没有在生产函数中约束规模报酬不变。
令基期技术水平为 A0,平均技术进步率为
r,则 ( 4) 式可以改写为:
Yt =
(
A0 ertLt)
·收稿日期: 2013 - 09 - 12 基金项目: 2013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多重约束下的中国区域分工演化与协调发展研究” ( 项目编号: 13CJL062) 作者简介: 耿康顺 ( 1986 - ) ,男,江苏扬州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技术进步与 经济增长; 王 昆 ( 1983 - ) ,男,河南开封人,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 分工与贸易理论、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