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贫困生工作现状与对策

高校贫困生工作现状与对策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R NA L OF YU N NA NI N ST I TU T E OFS O CI A L I S M 116高校贫困生工作现状与对策 彭 容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德阳 618000) 摘 要:高校贫困生工作对于贫困生健康成长、实现教育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此项工作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同努力来完成。

只有把资助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工作;对策 作者简介:彭容(1968- ),四川眉山,硕士,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3)01-0116-2 贫困生问题是高校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当前高校贫困生(以下简称贫困生)尽管在经济上得到一定程度资助,但他们的贫困状况,因贫困而引发的思想及心理问题并没有根本缓解。

如何帮助贫困生健康成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忽视的课题。

切实做好贫困生工作,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校园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贫困生的思想现状 目前,贫困生思想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具有独立性强、学习勤奋、生活简朴、吃苦耐劳等优点。

贫困生进入大学后,与同学生活上、能力上的差距冲击着他们的内心世界,原有的学习优势不复存在,思想和心理问题便暴露出来。

主要表现在:1、自卑,自信心不足。

与同学诸多的差距,使他们背上自卑包袱,自信心不足,不愿抛头露面。

2、自尊心强烈。

贫困生多为内倾型气质,不擅言谈,有强烈的自尊。

3、性格孤僻、不善交往,遇到问题喜欢独自解决。

4、精神压力大,有焦虑、抑郁倾向。

经济、就业等压力成为他们沉重的负担,使他们倍感焦虑。

5、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的贫困生不能正确认识和看待挫折和困难,消极地对待人生。

有的贫困生心理失衡、价值观扭曲甚至走向犯罪道路。

概括起来,贫困生主要存在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俗称“双困生”。

二、贫困生工作存在的不足 贫困生工作存在重经济帮扶,轻思想政治教育,重思想道德教育,轻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

工作缺乏规范化、系统化和常态化,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制约了工作实效。

(一)贫困生工作缺乏机制保障 第一、缺乏对贫困生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责落实及相关考核。

贫困生工作主要涉及学工部、资助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就业处和辅导员等部门,但条块分割,没形成合力,造成有事就处理,没事无人过问的被动局面。

对贫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主要落在辅导员身上,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第二、高校在贫困生的资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贫困生的生活暂时得到改善,但目前对贫困生资助额度不大,资助形式单一,还不能根本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二)侧重经济资助,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 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的贫困生面临的问题不同,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但是,目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稳定的机制保障,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与非贫困生同样的教育,缺乏针对性。

对贫困生工作重点主要放在生活上,忽视了他们的思想缺陷和心理问题,对他们的思想困惑和心理需求关注不够,缺少人文关怀。

当教育缺乏针对性,教育不到位,贫困生出现思想和心理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三、加强贫困生工作的对策 (一)健全贫困生工作机制 做好贫困生工作,高校责无旁贷。

强化贫困生工作的组织领导,应建立以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为领导,学工部、各级党团组织、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资助中心、就业处、思想政治理论课等部门组成的工作队伍。

让贫困生工作有领导、有职责、有落实、有考核,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制定规范的贫困生工作流程,流程大致包括建立贫困生档案、定性分析与分类、主要困难、帮扶措施、责任部门及完成情况等步骤。

切实为贫困生经济解困、思想解惑、心理解压、就业解难,让所有贫困生能上学、能毕业、能就业。

健全贫困生工作机制,旨在实现贫困生工作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

(二)拓宽资助渠道 落实经济帮扶是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

鉴于目前对贫困生的资助来源单一,力度不大,单靠现有的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还不能根本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要切实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需要国家、社会、高校、贫困生本人及家庭共同努力。

既要加大对贫困生的“输血”力度,又要不断增强贫困生的“造血”功能,把“输血”和“造血”相结合、他助和自助有机结合起来。

为更好地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要积极探索新型助学模式。

高校应当借助自身的优势和影响,要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加强校企合作,多方筹措资金用于成立助学金。

学校对大力捐资助学的单位、热心教育慈善个人要给予荣誉奖励,对其需要毕业生的给予优先选拔和推荐。

鼓励定向培养,即通过合同约定,由企业承担贫困生的学费和生活费,贫困生毕业后为资助企业工作一定年限。

高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鼓励贫困生工学结合,引导贫困生利用个人的专业优势和特长服务社会,让更多的贫困生能拥有智力型勤工助学的机会。

高校则要为贫困生做兼职、打短工和有偿实习牵线搭桥,既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又使贫困生受到锻炼和提高。

一句话,多方努力力求最大限度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三)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贫困生的思想特征,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0 14:16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3.1133.D.20130410.1416.095.html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117效。

第一、励志教育。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贫困失去理想和信念。

扶贫先扶志,要通过励志教育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首先教育贫困生正确认识和看待贫困,把贫困看作是人生的历练,自立自强,把贫困化作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

让贫困生知道:只有具备顽强意志,正确的人生理想,自立自强,依靠辛勤的劳动,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才能立足于社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要用身边的真人真事去说服教育贫困生。

学校要开展表彰优秀贫困生、成功校友讲坛等活动,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和切身体会,以榜样带动人,以精神鼓舞人,营造逆境成才光荣的氛围,让榜样激励陷入困境的贫困生走出困境,并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理想。

第二、感恩教育。

贫困生的成长受到了各方的关怀和帮助,所以,有必要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就是让贫困生知恩、念恩、报恩,懂得知恩图报,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社会和国家,把他们培养成为有孝心、爱心和责任心的人,懂得爱父母、社会和国家的人,否则,贫困生工作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高校要组织贫困生参加感恩为主题的活动,用榜样去教育和激励贫困生,教育他们学会感恩,树立感恩观。

要组织贫困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献爱心活动等,帮助贫困生在回报社会、奉献社会中升华灵魂。

在活动中引导贫困生在助人的同时体验到人生的真谛在于奉献。

感恩教育能把受助与助人、助困与育人有机结合,有利于贫困生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

第三、注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贫困生是高校的弱势群体,是心理障碍的易发群体,必须重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工作纳入贫困生工作内容,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心理调适技巧,培养健康的人格。

要切实做好贫困生心理状况的跟踪和排查工作,获取第一手的心理资料,以便于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要开展团体辅导与行为训练来解决贫困生中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如贫困生自信心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

要通过个别心理咨询重树自信,建立正确的心理防卫机制,指导情绪调控,以缓解心理焦虑。

由于部分贫困生对自己的隐私有所顾虑,他们对心理咨询往往采取排斥的态度,所以,要建立心理服务网站,利用网络及时性、隐蔽性等优点,开设网上心理咨询服务,使一些性格内向、自尊心强的贫困生能够得到心理援助。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贫困生自我接纳,掌握自我调适的技巧,正确看待逆境,提高心理素养和耐挫能力,塑造健全人格。

第四、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

因为贫困,贫困生倍感压力;因为贫困,贫困生内心比较脆弱。

他们渴望得到关心和帮助,而能够给予贫困生最便捷、最有效关心和教育的无疑就是辅导员。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引路人,是学校和贫困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贫困生最信赖的人,在对贫困生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辅导员要关爱贫困生,建立信任的师生关系。

通过和贫困生主动、坦诚的交流,让贫困生能够倾诉他们困惑和困难,从而掌握贫困生的实际情况。

针对了解到的问题,热诚帮助,保障贫困生基本的生活和学习。

辅导员要注重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看待暂时的经济困难,培养他们自立自强、乐观自信的优良品质。

辅导员要和贫困生家长建立稳定的联系,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贫困生成长。

对于班级中的特困生和心理异常的贫困生更是需要辅导员的呵护和关爱。

对特困生,辅导员要积极寻求校方支持,多方努力以最大限度缓解他们的经济困难。

对心理异常的贫困生,要先行帮助他们做心理排解,并及时报告心理咨询中心,以便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

总之,辅导员对贫困生耐心细致的关爱和教育,将为贫困生成长撑起一片绿荫,有助于他们重拾自信,对未来充满希望。

(四)营造贫困生健康成长的和谐校园环境 贫困生的成长离不开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谐的校园环境能促进他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对贫困生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的校园环境包括三个层面的环境。

依托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在校园倡导和谐、崇尚和谐,让和谐理念深入人心,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要营造团结互助的班集体。

既要在班团活动中建设班集体,增强凝聚力,也要注意在活动中引导和教育贫困生。

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从中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肯定,让他们逐步克服自卑,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通过班团活动引导他们走出封闭,学会交往,增进理解,密切同学间的关系,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通过活动,教育同学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工作上互相支持,努力营造团结互助的集体氛围。

要营造温馨的学生寝室。

开展争创文明寝室活动,建设寝室文化,引导学生创建温馨、和谐、融洽的学生寝室,为贫困生成长创造和谐融洽的生活环境。

和谐的校园氛围,团结互助的集体,温馨的寝室有利于形成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爱心涌流的环境,必将使贫困生成长如沐春风,让贫困生处处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促进他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促进他们愉快地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