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文学1.先文学(1)先文学主要包括深化、散文、诗歌等,(2)先散文包括历史著作和诸子百家两部分。
历史著作:《尚书》、《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诸子百家:《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非子》、《公龙子》、《吕氏春秋》等。
(3)《诗经》产生于周代,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国风、大雅、小雅、颂”四部分。
其中,“国风”大多采自各地的民间歌谣。
战国时期,屈原等创作的《楚辞》以浓郁的楚国风情,磅礴的铺排比,绮丽的想象,奇特的构思千百年来为人所传诵。
2.汉、、两晋、南北朝文学(1)赋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取得的成就尤为突出。
赋源于楚辞,其特点是文句工整,手法铺,典故众多,辞藻华丽,变化多端。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汉代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妇病吟》、《十五从军歌》、《陌上桑》等尤为脍炙人口。
(3)南朝田园诗所表现出的江南水乡的妩媚和细腻,极具江南文化特色。
(4)《木兰辞》、《敕勒歌》为代表的北朝民歌则充分反映了北方民族的剽悍和豪放,体现出北方文化的特色。
(5)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不朽的史学名篇,在文学领域中同样享有极高的声誉。
(6)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皆为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
(7)肖统的《文选》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3.唐代诗歌(1)唐代的诗歌创作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在《全唐诗》一书中,共有2300多名诗人创作的近5万首诗歌。
(2)白以其在《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诗篇中的奇特想象、大胆夸和超然飘逸的气质赢得了“诗仙”的美名。
(3)杜甫通过《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春望》等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被尊为“诗史”、“诗圣”。
(4)白居易则因《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的创作成为新乐府的旗帜。
4.宋元词曲(1)宋元时期,词、曲、戏剧创作空前繁荣。
(2)宋词中以轼、辛弃疾等创作的豪放派名篇,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轼)、《破阵子•为同甫赋壮语以寄》(辛弃疾),女词人清照和爱国诗人陆游等的作品也非常著名。
(3)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部分。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是散曲中的精品,关汉卿等人创作的大批优秀杂剧剧目则把杂剧艺术推向了高峰。
5.小说创作的起源、沿革与明清小说(1)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中“饰小说以干县令”。
但这里所谓“小说”,指的是“琐屑之言”,与后代的小说并不是一个意思。
(2)东汉初年,桓谭在其所著《新论》中言到:“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词。
”其意始与后代的小说相类。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列举了《伊说》、《鬻子说》等汉人小说15种,但已全部失传。
(3)中国小说的早期作品当属专门记述怪异传闻和文人逸事的六朝志怪之书。
其中尤以《搜神记》(作者于宝)和《世说新语》(作者义庆)最为著名。
(4)唐代涌现出大量优秀的传奇小说,代表作品包括鸿的《长恨歌传》、朝威的《柳毅传》、元稹的《会真记》(也名《莺莺传》)、公佐的《南柯太守传》、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娃传》、牛僧儒的《玄怪录》等。
(5)宋代盛行说话人和话本小说。
宋话本是从唐传奇发展而来,其容主要为历史故事(如说三分、说五代史等)以及佛经传说和志怪、公案等。
宋代优秀话本流传至今的有《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以及《京本通俗小说》等。
(6)明代是古代小说创作的繁荣时期,涌现出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封神演义》、《平山冷燕》、《好逑传》、《玉娇梨》以及《三言》、《二拍》等。
(7)清代,雪芹创作的《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代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
“红学”研究仍是我国乃至世界汉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学科。
戏曲1.中国的戏曲其渊源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曾提到当时有人“像武王伐纣之事”即以说唱的形式表演周武王灭商的故事。
2.自汉代以来,民间广泛流行着一种将说唱与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的文艺形式,称为“百戏”。
3.唐代始发展为融歌唱、舞蹈、道白和表情动作为一体的戏曲。
4.一般将戏曲艺人称为“梨园弟子”,即源于唐玄宗时期,至今戏曲演员仍将唐明皇奉为“祖师爷”。
5.南宋人周密所著《武林旧事》一书中,载有《官本杂剧》280种,说明当时杂剧曲目已相当丰富,流行也越来越广泛。
6.金代流行一种称为“诸宫调”的戏曲形式,即用多种不同的曲调叙述一个连贯的故事,不仅音律更富于变化,文辞也很雅致。
金代诸宫调中以叙述致远发迹变态故事的《致远传》和描写生和莺莺小姐恋爱故事的董解元《西厢记》最为著名。
7.杂剧在元代得到很大的发展,元杂剧综合并发展了宋代杂剧和金代诸宫调,曲调更加丰富,舞蹈更加优美,清洁更加曲折。
一般每剧分四到五折,各折间加“楔子”进行联络;每折由若干套小曲组成,每套小曲一调、一韵;演出时歌舞并重,杂以道白和丰富的表情动作,从而构成了完整的艺术整体。
9.关汉卿,字巳斋,曾任元太医院。
作品中予以充分的反映,故有“杂剧班头”、“梨园领袖”之称。
以《窦娥冤》、《鲁斋郎》、《单刀会》、《望江亭》等最为人们所称道。
其他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纪君祥的《氏孤儿》等。
10.明代的戏曲在宋元杂剧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嘉靖年间创造了昆曲这一剧种。
昆曲以笛、管、笙和琵琶等乐器合奏,明代剧作家和戏曲剧目中,以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影响最为深远。
11.汤显祖(1550-1617),字义仍,其作品不拘泥于音韵格律的限制,注重情节、结构和思想容。
代表作《牡丹亭》中,通过官家小姐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的生死恋情,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和婚姻制度,对追求婚姻自主的青年男女寄予同情,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
还创作了《南柯记》、《紫钗记》、《记》等。
12.清朝,朝廷设有专门负责宫廷部演戏和供奉廷演员的机构,先称“南府”,后改“升平署”。
清初的戏曲以杂剧、昆曲为主,以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最为著名。
13.被誉为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和中国“国粹”的京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吸取了昆曲及多种地方戏的长处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京剧的产生,追溯到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进京。
14.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具有综合性、程式化和虚拟化三大特点,以著名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与布莱西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并称世界三大表演艺术体系。
史学1.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修史。
自商周以来,历代都设有专门的史官或史官机构,负责记录和编纂本朝的历史,有的朝代还设立专门机构,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前朝修史。
通过以上形式撰修的史书称为“官修史书”,如历朝的《会典》、《会要》、《实录》、《史传》、《方志》等,以及著名的《资治通鉴》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宋史》、《元史》、《明史》等。
2.古代史书(正史)就体例而言主要包括:(1)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撰的史书体裁。
如《竹书纪年》、《春秋》、《左传》、《汉纪》、《后汉纪》、《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篇》、《明通鉴》以及历代《起居注》、《实录》等。
(2)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初创此体例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共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其中“本纪”叙述帝王和大事;“表”排列年代、世系和人物,“书”记载典章制度,“世家”记述王侯封国及特殊人物,“列传”记述人物生平及民族、外国事物。
(3)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的史书载体。
首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后《左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
(4)志书专门叙述各类典章制度的史书。
主要志书包括著名的《十通》以及历代的《会典》、《会要》,历代撰修的各种《地方志》、《风物志》、《名物志》等。
古代典籍1.概述(1)中国古代最早的典籍(书籍)产生于商代。
当时人将细竹条或木条编起来,将文字写在上面,称“简册”(一条为简,编连在一起即为册)。
如将一篇文章写在一块木板上,则称“版牍”(无字为版,有字为牍)。
春秋战国之际,简册意外又出现了写在丝帛上的书,称“帛书”。
东汉以前的典籍,基本上都是以简册、版牍和帛书的形式产生和保存的。
(2)我国最早的纸产生于西汉。
唐代发明雕版印刷,特别是宋代活字印刷术的产生,更为古代典籍的普及和流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我国古代典籍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
包含了商周以来历代流传下来的政治、经济、军事、自然、地理、民俗、科技、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书籍。
2.考据学(1)考据学也称汉学,原指汉代经学家对先儒家经典著作进行注释、疏证等工作而言,以其提倡朴实的学风,故也称“朴学”。
(2)清代是考据学最为昌盛的时期。
清代早期的考据学者主要为顾炎武和阎若琚。
顾炎武主做学问应当讲究“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性理,并通过考证古籍来说明自己的政治观点。
阎若琚一生专门从事考据工作,著有《古文尚书疏证》,证明《古文尚书》是一部伪书。
(3)与阎若琚同时的还有胡谓,曾写了《禹贡锥指》、《易图明辨》等著作。
乾嘉时期,考据学达到全盛,形成一支专门的学派,史称“乾嘉学派”。
(4)关于乾嘉学派形成的原因,史学界一般有两种看法。
一是认为由于清政府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文字狱屡兴,使广大学者不敢接触社会现实,只好钻入故纸堆中埋头考据,以至产生乾嘉学派;另一种看法是清政府的专制高压政策对乾嘉学派的容和表现形式虽有一定影响,但主要的形成原因还是因为康雍乾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清政府对封建学术文化的大力倡导,认为乾嘉学派是“康乾盛世”的产物。
(5)乾嘉学派分吴派和皖派。
吴派以吴县人惠栋为首,重要代表人物有江声、彤、余肖客等。
主要致力于搜集汉儒的经注,加以解释、疏证。
皖派注重对“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中名物制度的考证,从音韵学、文字学等方面入手,判断和了解古书的容和含义,因而不仅在考据学领域里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对小学和音韵学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方志1.方志也称地方志,是一种专门记载特定地域的综合性百科全书。
2.方志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其滥觞可追溯到先的《尚书•禹贡》,早期方志则有东汉的《越绝书》、东晋的《华阳国志》等。
3.明清时期形成为一种完整的制度,我国现存各类方志共有8700多种,主要是明清两代编纂的。
4.方志的修撰,一般是按地方行政区域,如全国一统志、省通志、府志、州志、县志等。
5.将一地的自然、地理、民俗、经济、军事、文化、人物等各方面的历史沿革和现实状况详细汇编于一书,素有地域百科全书之称,所记容多为一般史书所无,可补正史之不足,是研究历史,特别是地方史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