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分作文,你得有层次感--高考议论文结构升格
高分作文,你得有层次感--高考议论文结构升格
• (三)立足社会 • 1、要立足社会,就要不断读书丰富人文素 养。 • 2、要立足社会,就要高扬理想的风帆。 • 3、要立足社会,就要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 分析存在的问题: • 1、论据在同一层面上论证。 • 2、分论点三段论屡见不鲜。 • 3、分论点间没有逻辑层次。
• 二、结构升格 • (一)升格:论据在同一层面上论证。 • 1、学生作文(课前分发)
• 陶渊明曾作过几年小官,却还是欣然于回家的感觉,不被 名誉、世俗、官场、财富蒙蔽双眼,而是朝着生命里最真 实的东西步步贴近,在权贵们争先恐后地想挤进那个官人 的世界时,他却在一旁冷眼相望,这位洁身自好的五柳先 生,早已超脱世俗,进入到他的那个“桃花源”的梦境里 去了,他不喜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喜欢争权厮杀, 在官场被黑暗气息所束缚,干脆一走了之,不再争名夺利, 来到人间仙境,开开心心地去享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 与还”的幸福生活去了。 • 鲁迅先生的生活算不上幸福,淡他有着自己的认识,有着 自己的见解,有着自己的作为。既然改变不了国民的身体 状况,就另辟新径,往国民的精神上去改造,他相信有自 己的价值,才奋力于创作,直面自己的人生,在黑夜里, 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奋勇向前的猛士,尽自己一份 微薄的力量,他是幸福的。 • …… • 让生活拥有理想,让理想充实生命,让幸福的生命犹如凡 高笔下的向日葵热情地绽放吧!
•
至于难度最大的爱,很可能让一些人望而生畏,这是 一种根本没有回报的付出,与爱者本人的利欲与乐欲完全 分离,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差不多是一种近乎沉重的责 任,近乎痛苦的牺牲,甜蜜感已经流散无几。在这种情况 下,还有多少人能把他的爱支撑下去呢?我看到一个儿子 把他的病母孤零零抛弃在家里,情愿在歌舞厅里发呆或者 在马路上闲逛,也不愿回家去帮一把。我并不怀疑这位儿 子对母亲还是爱意尚存的,如果母亲健康、清洁、富足甚 至美丽,他一定会表现出更多对母亲的亲近。如果母亲去 世,他也许会痛心甚至不无日后的怀念。但他不过是用一 种对待红烧肉的爱来对待母亲——不愿有所付出。毫无疑 问,他一定也会用这种方式来爱朋友(假如这个朋友既有 钱又有权),爱国家(假如这个国家既不贫困也不落后), 爱真理(假如这种真理可以带来丰厚的现实功利并且像免 费午餐一样唾手可得)等。他怎么可以承认,他的内心缺 乏爱呢?
高分作文,你得有Leabharlann 层次感——高考议论文结构升格
温州市第四中学 章胜亮 2012.12.28
【教学设计】
• • • • • • • • • 一、学生议论文结构现状: 1、论据在同一层面上论证。 2、分论点三段论屡见不鲜。 3、分论点间没有逻辑层次。 二、高考作文标准对“文章结构”的要求: 结构混乱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完整 结构严谨
【教学设计】
• 试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训练下达到 “言之有序”的目的。也就是我所说的 “层次感”,即文章在结构安排上要有 效地表情达意,让人们读来明白是先说 了什么,后说了什么。而不是杂乱无章、 颠三倒四。
【教学过程】
一、存在问题
• (一)残缺是美 • 1、维纳斯失去了双臂,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想象,这是 美。 • 2、史铁生、张海迪身残志坚,带给人们优美的文学作品, 这是美。 • 3、霍金尽管全身瘫痪,但他的《时间简史》却超越了时 空,这是美。 • (二)母爱 • 1、母爱是一把小伞…… • 2、母爱是一泓清泉…… • 3、母爱是一片森林…… • 4、母爱是一片大海……
• •
。 还记得为“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而感 动。月光如水,不安静的心灵无法感知它的存在。而张若 虚却看到了,在他的笔下,月光的微粒清霜一般旋舞于空, 又澈水一般与白沙相混融。这是怎样一种凝视啊,用一颗 珍珠般的心灵映射着纯洁的月光,所以,月光才在清新的 诗句里熠熠生辉,感动着千年之后少女的心灵。 • 。 • 不得不提起鲁迅的那一双眼。“横眉冷对千夫指”是他紧 锁眉头的生动刻画。那一双冷眼不再凝视自然风景,而是 凝视中国社会和劳动人民。他冷观“看客”,透析众生, 才道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犀利批判; 他纵览古今,横看中外,才得出“用过去与现在铁一般的 事实预测未来,洞若观火”;他洞察历史,解读现实,才 断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正 是他那一双无人能敌的眼,成就了鲁迅,成就了用笔做枪 的文学战士。
• 2、方法点拨 • (1)事例要注意时空顺序 • 一般先古后今,先中后外,先自然再人类,先他人再自 己…… • (2)事例要为讲道理服务 • 每事例,都要有恰当的分析和推论,揭示其实质,使之与 要议论的观点挂钩,从而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 • (3)事例要通过现象看本质 • 如:以这种角度看来,有教养和没教养,有素质和没素质, 只是概括了一个表面,实质上的区别,就是兽性的保留程 度和暴露程度。有修养的人大方大度,对于损己之事,给 予包容;兽血汹涌的人,自私自利,从不懂得容忍。有修 养的人安分守己,在社会中积极奋进,公平守秩序,为社 会作贡献;兽性肆虐的人,好吃懒做,只懂花钱不懂赚钱, 日子过不下去了,对生活的恐惧就使潜伏的兽性觉醒,烧 杀抢夺,无恶不作,成为社会的罪恶分子。(陈安鹏《半 兽人》)
• 升格习作: • ……认识了自己的价值,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或让别人借 鉴了你的价值的人就能开拓幸福。 • ……陶渊明宁以粗茶淡饭为食,与贫穷劳碌生活为伴,也 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趋炎附势于权势。这是他对自我价值 的认识,认识到只有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 活中才能开拓幸福。 • ……鲁迅用他的笔和国民的思想斗争着,体现了作为一个 有脊梁的中国人的价值。最终,幸福之花永远伴随他的灵 魂,漂游在中国的各个角落。 • ……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的同时,你还可以让人借鉴于你 的价值,满足于你的幸福之感。即使没有认同的人,可你 能认定自己,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为别人开拓幸福人生! • 源远流长的历史,能真正幸福生活着的人,一定不是盲目 活着的,应是认识自己体现着自己的人,还能让别人借鉴 着你的价值。……
• • • • • • • • • • •
原文: 清新的笔风需要凝视。 犀利的笔触需要凝视。 心灵的感悟需要凝视。 学生提炼: 让心灵凝视自然 让心灵凝视社会 让心灵凝视生命(戴倩倩) 凝视,吟唱千古名句 凝视,创造犀利批判 凝视,感悟生命真谛(王琳)
• 凝视是静美心境的一次感知 • 凝视是冷眼旁观的一次洞悉 • 凝视是向死而生的一次领悟(叶心汝) • • • • • • 凝视能使感动在文学中灵动再现 凝视能使冷峻在文学中披荆斩棘 凝视能使希望在文学中涅槃重生(王志豪) 凝视为飘散如纸般天空里的墨 凝视为矗立若剑般笔尖上的血 凝视为流动似帛般思想中的心(陈心谷)
• 开拓幸福 • 黄姿烨 • 绵绵的历史长河中,多少例或喜或悲、或甜或苦、可歌可 泣的人生在演奏着,但有谁是真正的幸福者?幸福,让小 小的躯体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朝气。幸福,使生活不再黯 淡和枯燥乏味。幸福,让我们的生命中那灰色的一笔也化 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 卡夫卡曾为普罗米修斯设计了三种结局:或被遗忘,或隐 于石中,或……然而他却没有设计另外一种。普罗米修斯 为人类带来生命的火种。让世界充满光明,让色彩遍布大 地。他的理想实现了。他的心是快乐的。当神鹰啄食他的 内脏时,他是幸福的。他的生命是圆满的。
• • • • • • • • • • •
2、方法点拨 (1)分论点圆合式 举例: 留声机情结 录音机情结 CD机情结 ——叶纯《音乐人生》 弃之于行即为劣。 弃之于生即为愚。 弃之于心即为亡。 ——叶张雅《莫放弃》
• • • • •
生命的长度恰如这一溪清水。 生命的宽度犹如这一溪清水。 生命的深度又如这一溪清水。 ——王瑶琪《生命是一溪清水》 如高考满分作文《人生也是一张答卷》。 开头:“人生就是一张答卷。它上面有选 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问答题,但它又 不同于一般的答卷。一般的答卷用手来书 写,人生的答卷却要用行动来书写。” • 主体部分每段首句分别为:选择题是对人 生进行正确的取舍,填空题是充实自己的 人生,判断题是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问 答题是考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 •
三、取法课文 1、罗素《我为什么活着》(层进式) 我寻求爱情 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 爱情和知识,……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 总把我带回尘世。 • 2、苏洵《六国论》(对照式) •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四、小试牛刀 • 1、分析作家作品的行文结构 • 爱的歧义 • 韩少功 • 一个口号用得最泛滥的时候,很可能是这个口号大可 怀疑的时候。“佛法”一旦随处可闻,空门便难免纳垢。 同样的道理,当流行歌、主持人及节日贺卡动不动就“爱” 起来时,不能不令人捏一把汗:爱的危机是不是已来临? • “爱”的含义过于笼统,容易导致误解。一个人爱吃 红烧肉,或者爱看枪战片,或者爱在高档时装店里挥霍公 款,这算不算爱?如果算的话,那么这种无需劳力和劳心 的享乐,相当于天上掉馅饼,当然是很多人最为惬意的事, 也是最容易的事,用不着旁人一而再地来鼓动和号召。 • 不大容易的爱,则如爱踢足球,需要在绿茵场上大汗淋漓; 爱下围棋,需要在棋盘前殚思竭虑;爱一位情侣,需要殷 勤照料热心帮助甚至在危难时生死与共。相比较而言,这 种爱以某种付出为前提,具有较高的难度,并非所有人都 能拥有和体会。聊可安慰的是,正因为有了难度,爱的乐 趣也就有了相应的深度和强度,比如情侣之间的牵挂和激 动,远非一盘红烧肉的滋味可以相比。 •
• 。 • 论哲思,很少有人比得上史铁生。生死在常人眼中是无可 言说的,甚至是避而不谈的,而在史铁生这里,生死之事 是早已明了的。他虽身患尿毒症,每天只有半个小时是清 醒的,可他不是用来休息,而是用这30分钟对自己的心灵 凝视,看心路历程,看生离死别,看病痛与人生……于是, 他懂了“死是一件不能急于求成的事”,“人生只分为爱 情与疾病两部分”……一句句痛苦中挣扎出的话语振聋发 聩,敲击着我们不懂得凝视的茫然的心灵。他那双病痛中 凝视的双眼,使他的文字升华。 • 文学,是心灵的歌曲,是灵魂的舞蹈,在盲目的人流中它 将不复存在。优秀的作家凝视出绝妙的作品,他们更希望 见到的,是来自读者的凝视的目光和宁静的心灵。让我们 屏息凝视,去“看”那看不见的湿衣细雨,“听”那听不 到的落地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