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评价控制程序1. 目的2. 适用范围3. 引用文件4. 职责5. 工作程序5.1 过程流程5.2 成立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评价组织5.3 划分单元5.4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5.5 危险源、环境因素评价5.6 危险源变更管理、环境因素更新5.7 危险源控制措施的确定6. 相关/支持性文件7. 记录1. 目的适时识别公司有关产品的活动和服务中的所有危险源、环境因素,评价其严重程度,判定重大危险源、重要环境因素并确定控制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事件、职业病和环境污染。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生产区、办公区和生活区的危险源、环境因素的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
3. 引用文件3.1 GB/T1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3.2 GB/T2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3.3 GB/T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3.4公司《管理手册》4. 职责4.1 安全管理部a. 负责本程序的制定、修改、实施及管理;b. 收集办公区、各区域/专业公司《重大危险源清单》、《重要环境因素清单》,整理、汇总并建立公司《重大危险源清单》、《重要环境因素清单》;c. 对公司生产区、办公区和生活区的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评价等过程实施指导、监视和测量。
4.2 办公室负责对公司办公区、生活区内危险源、环境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建立公司办公区、生活区《危险源调查评价表》、《重大危险源清单》、《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3生产部负责对公司生产区内危险源、环境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建立公司生产区《危险源调查评价表》、《重大危险源清单》、《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4 机关其他职能部门参加办公室组织的公司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评价活动。
5. 工作程序5.1 过程流程成立辨识、评价组织→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危险源、环境因素评价→控制措施的确定→危险源变更、环境因素更新→控制措施的更新5.2 成立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评价组织a. 安全管理部负责对公司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评价人员进行培训;b. 每年初成立由公司领导任组长的公司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评价小组,安全管理部负责组织公司各管理层次开展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评价活动;5.3 划分单元a. 施工生产区宜按施工程序和工艺划分单元;b. 办公区、生活区宜按使用功能、平面布局等划分单元;c. 物资、设备、设施宜按种类和功能划分单元。
5.4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5.4.1辨识范围/应考虑的因素a. 危险源辨识应考虑的因素·常规和非常规活动;·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承包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人的行为、能力和其他人的因素;·已识别的源于工作场所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组织控制下的人员的健康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危险源;·在工作场所边界,由组织控制下的工作相关活动所产生的危险源;·由本组织或外界所提供的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组织及其活动、材料的变更或计划的变更;·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变更包括临时性变更等,及其对运行、过程和活动的影响;·所有与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控制措施相关的适用法律义务;·对工作区域、过程、装置、机器和(或)设备、操作程序和工作组织的设计,包括其对人的能力的适应性。
b. 环境因素辨识范围·公司自身的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作为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委托合同方进行管理的活动;·为公司直接提供服务的相关方(如:运输方)。
5.4.2 危险源、环境因素的种类a. 危险源的种类·物理性危险源。
包括溜滑或不平坦的场地、高处作业、高空物体坠落、受限空间作业、未能考虑人类工效学要求、手工搬运、重复性工作,服饰缠绕、卷入伤害、灼烫和其他因设备产生的危险源,在出差或步行时的交通危险源,火灾与爆炸、可造成伤害的能源、能快速释放并对身体造成伤害的储存能量、能导致上肢失调的频繁重复性任务,能导致体温过低或热应激的不适热环境,造成员工身体伤害的职场暴力,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化学性危险源。
因以下情况而危害健康或安全的物质:吸入烟雾、有害气体或尘粒,身体接触或被身体完全吸收,摄食,物料的储存、不相容或降解;·生物性危险源。
生物制剂、过敏或病菌可能:被吸入,经接触传染(包括经体液和昆虫叮咬等传染),被摄食;·社会心理危险源。
能导致负面社会心理状态(包括精神状态等)的情况,例如因以下情况而产生的应激、焦虑、疲劳或沮丧:工作量过度,缺乏沟通或管理控制,工作场所物理环境,身体暴力,胁迫或恐吓。
b. 环境因素的种类·按识别的对象分类——可控制的:可运用行政、经济手段进行控制的;——有可能施加影响的:对供应商、合同方等相关方提出环境方面的要求,还可以通过让用户了解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处理机制来施加影响。
·按环境因素的排放方向和属性分类——向大气排放:以粉尘、烟尘、有毒有害气体等污染因子形式排入大气;——向水体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产生和排放对天然水体的污染和破坏等;——向土地排放:化学物质(油漆、外加剂)、有害废物、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原材料的消耗、浪费,特别是不可再生物质的使用;——废物或副产品:工业废物,特别是危险和有害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和处置;生活、办公废物的产生和排放;——能源的使用:煤、电、油、气的使用;——释放的能量:如热、辐射、振动等;——物理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外观(视觉环境影响,与周围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文化遗产:在某些地区已经/可能列为文化遗产的古建筑、古树名木的管理、地下文物等。
·按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产生环境因素过程分类——设计与开发过程产生的环境因素;——施工与生产过程产生的环境因素;——包装和运输过程产生的环境因素;——合同方和供方的产生的环境因素。
5.4.3 辨识的内容a. 危险源辨识的内容·工作环境:包括施工场地的周边环境、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平面布局:包括功能区布置(如施工区,食堂、卫生间、住宿等生活区,临时设施区、材料堆放区等),有害物质、噪音、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安全距离等;·交通路线:临时便道、各施工作业区到作业面、作业点的连接通道、与外界的交通道路等;·建筑结构:结构、防火、防爆、防雷击、通道、卫生设施等;·施工工序:物资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高空坠落、物体打击、施工坍塌、触电事故、机械伤害、扭伤、碰伤、擦伤等;·施工设备:机械类的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或操作,电器设备的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或操作、静电、雷电等,塔吊、人货电梯、砼搅拌及输送设备、钢筋机械、木工机械等等现场一切机械,特殊装置(如氧气瓶、乙炔瓶、油料库、危险品库等);·有害部位:粉尘、毒物、噪音、振动等作业区;·各种设施: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辅助生产设施、生活卫生设施等;·人的心理(如情绪低落、紧张、恐高等)和生理因素(如未成年工、女工、色盲等)以及人机工程学因素等;·人的行为:管理制度不健全、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等。
b. 环境因素辨识的内容·生活污水:包括食堂、厕所和浴室的污水等;·办公污水:包括清洗车辆、卫生打扫等产生的污水等;·生产污水:包括施工机械的维修和保养、施工中产生的泥浆废水等;·生活废气:包括锅炉黑烟、食堂油烟等;·粉尘:包括木屑尘、土石方施工、搅拌站、材料堆放、钢筋加工、场地清理等;·噪音:包括音响器材、装修、家用电器、电锯声、钢筋的切割声、钢模板和脚手架的安装、拆卸、机械设备(空压机、风枪、发电机、推土机、搅拌机、振动棒、打桩机)作业的轰鸣声、运输车辆的喇叭噪音、施工爆破等;·生活垃圾:包括废弃的食物、食品袋等有机物等;·办公垃圾:包括废纸、废弃的打印机墨盒和墨粉盒、硒鼓、废电池等;·生产废弃物:包括锯末、下角料、废土、废碴、废钢筋头等;·有毒有害物质:包括施工使用的外加剂、胶粘剂、油漆、涂料、超标建材(甲醛、苯、氡、放射性)、废蓄电池等;·光污染:夜间施工照明等;·能源、资源浪费:包括“长流水”、“长明灯”等;·文化遗产保护:古建筑、古树名木、地下文物等;·释放的能量:如热、幅射、振动等;·物理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外观等;·废物或副产品:工业废物,特别是危险和有害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和处置;生活、办公废物的产生和排放。
5.4.4 辨识形态a. 辨识时应考虑三种时态:过去是否发生过、现在是否已存在、将来是否会发生;b. 辨识时要考虑三种状态:正常施工情况下是否会发生、异常施工情况下是否会发生、紧急情况下的各种可能性。
5.4.5 辨识方法危险源、环境因素的辨识应按所划分的单元逐一排查,常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调查法、查阅资料法、过程分析法;专业方法有:事件树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危险性预先分析法、可操作性研究法、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法、指数法、检查表查找法等。
常用方法有如下:a. 通过与员工及相关方交谈;b. 通过召开会议采用头脑风暴法;c. 深入现场检查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的运输、储存、使用情况,检查车辆、设备、设施使用及保养情况,检查现场各种作业情况,查看施工区、办公区、生活区的用电、用火情况等;d. 查阅各种事故案例等资料,包括以往事故、事件处理的报告、记录,相关方投诉记录,施工组织设计、技术交底、施工记录、工艺实施、施工日志,噪声、污水排放检测记录、以往能源消耗情况等;e. 测量,包括测量噪音、污水、废气、粉尘排放等。
5.4.6 辨识的时间间隔和时机a. 辨识的时间间隔生产、生活、办公区域,一年一次。
b. 辨识的时机公司生产厂房投产开工前;·新建、改建、扩建的生活、办公场所及设施正式使用前;·施工方案、施工顺序、设备、材料、工艺流程改变后。
5.5 危险源、环境因素评价5.5.1 评价的实施公司办公室其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各自识别出的危险源及危险、危害因素、环境因素,进行评价,填写《危险源调查评价表》、《环境因素评价表》,并建立各自的《重大危险源清单》、《重要环境因素清单》,逐级上报,安全管理部汇总、整理后建立《重大危险源清单》、《重要环境因素清单》;5.5.2 评价的方法a. 危险源评价的方法对危险、危害因素的分析评价,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即LEC评价法):·用L表示事故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概率,根据可能性大小赋予不同分值,如下表(L 取值表):·用E表示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次,根据不同的频次赋予不同分值,如下表(E 取值表):·用C表示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根据事故严重程序赋予不同的分值,如下表(C取值表):·用D表示危险性大小,其值等于上面表中的L、E、C分值连乘积,D分值不同,代表的危险等级也不同,其等级划分见下表(危险性大小等级表):b. 重大危险源的确定危险源中有一项或以上危险、危害因素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该危险源即为重大危险源:·根据LEC评价法,当L×E×C=D>160的;·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的;·直接观察到的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危险,且无适当的防范措施的;·曾经发生过事故,但仍未能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的;·相关方有合理的抱怨和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