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移民与中国——从历史看未来

移民与中国——从历史看未来

移民与中国——从历史看未来移民与中国——从历史看未来葛剑雄我们讲统一和分裂,有一个具体的范围,主要是指我们这个国家,讲中国的统一和分裂。

所以首先必须弄明白历史上的中国是个什么概念?历史上的中国是不是等于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显然不是。

中国本身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来看看中国的来历。

中国的来历“中国”这两个字出现在何尊上,其铭文云“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此外在《尚书·梓材》中有一句话“皇天既付中国民”,也讲到中国。

但是这些讲法能不能等同于今天的“中国”?究竟“中国”的历史怎么来的呢?我们还是要从中国两个字的文字的本意看起。

首先看我们的“国”字。

中国的文字相当一部分都是象形文字。

“國”字中间一个口,表示眼睛,下面有一横杠,这个表示一片土地,这个人的眼睛注视着这一片土地,手里拿着一个戈,这样还不够安全,周围还围上一圈围墙,这就是“国”。

所以国的本意是城墙、土地,还有拿着戈的人,就是说它是一个有围墙围起来的,有人警惕守卫着的这样一片土地。

这其实就是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所以在我们古文中间的国的含义跟城、邦、域没有什么区别。

住在城里面的人称为国人,住在郊的人就是郊人,再远的地方就叫野。

孔子周游列国,他遇见一个野人,这个野人不是说野蛮的人,而是说他住在离国很远的地方,有些人就自称山野、野人、野老。

在商朝、周朝的时候,这样的国相当多,所以慢慢地就产生一个词语叫万国。

万国不是真的一万个国,但当时国的确很多,多到什么程度?比如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据说有八百个诸侯响应。

到春秋的时候有名的国还有一千多个,但是以后国慢慢地少了,因为周天子失势,国和国之间就互相兼并了,大国兼并掉小国,大国变成更大的国,到了战国末期,主要的国只剩下七个,最后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把其他六国都灭了,到他儿子时把剩下几个小国都废了,这样天下就变一国了,这就是国。

什么叫“中”呢?“中”原是一面旗帜,这面旗帜是商朝人用来召集他的军人聚集的,是一面很大的旗,这面旗就叫中。

大家看这个“中”字原来作为象形文字的时候,就是一面旗帜。

这个旗插在什么地方?往往就是人所包围的中心,时间长了这面旗的名称就变成中间、中心、中央的意思。

两个字合起来,就是在很多国里面最中间、最中央,或者最中心的国,这就叫中国。

这个“中国”一般来讲怎么样算中央呢?当然就是天子住的地方。

然而天子不能自己就是中国了,其他的,如附近的这些诸侯,当然也是中国了,其他的远的地方则不是。

但是大家知道,一旦中国成为一个象征,成为一个符号,并且成为一个中心的代表的时候,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诸侯国虽然离真正的中国有一定的距离,但它自称也是中国,因为它的地位重要,比如说鲁国、齐国。

所以实际上中国的概念是逐步扩大的。

等到秦始皇统一,大家都是在皇帝统治之下,所以秦始皇所统治到的地方大家都认为是中国了。

所以我们现在讲历史上中国这两个字,往往就有不同的含义。

历史上“中国”的含义首先从政治上,“中国”往往就等同于中原,或者中央的王朝,如秦朝、汉朝、晋朝,以后隋朝、唐朝、宋元明清,就是这些统一的政权,这些就称为中国,在它范围以外的则不认为是中国。

这个概念我们今天是不赞成的,比如说跟宋朝对峙的有辽朝、金朝,难道它们不是中国吗?它们对于我们今天来讲是中国,在当时人们并不认为它是中国。

第二个是一个民族的含义,“中国”就等同于华夏诸族或汉族,也就是说华夏诸族到哪里,中国的范围就扩大到哪里。

至于其他的民族,传统的观念认为南方称为南蛮,东方那些少数民族称为东夷,包括淮河流域、山东半岛。

西面称为西戎,北面称北狄,后来还有很多具体的名称,比如说匈奴、鲜卑,等等,这些人在中原人看来,他们就不是中国人。

第三个是文化上的含义,一般讲中国文化往往认为只是指汉族的华夏的文化。

这个概念其实到现在还是这样的,当你讲中国文化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藏族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呀,甚至俄罗斯文化也可以跑到中国,因为中国有俄罗斯族。

所以我们今天往往一讲中国文化,就马上想到孔子、孟子,这实际上是狭义的中国文化,广义的中国文化在历史上也应该包括生活在当今中国疆域中的少数民族的文化。

今天广义的中国文化应该是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他们的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统一”与“分裂”“中国”概念大家基本弄明白了,那么什么叫统一、分裂呢?首先我们看看统一,看看这两个字的字形,统一的“统”绞丝旁,因为本来统的意思就是蚕结的茧,把很多分散的茧子的丝合在一起叫统,就叫统一。

我们现在讲的统一是一个政治的概念,表示大家属于同一个政权,或者一个政权有效地管辖着的一块地方,这个就是统一。

从继承的角度讲,后面一个政权完全拥有或者恢复了前一个政权的疆域,或者虽然没有完全恢复,但已经经过双方或者各方认可了,这也就叫统一了。

比如说隋朝后面是唐朝,唐朝建立以后,如果它把隋朝原来的土地统统恢复,就完成统一了,或者其中一部分隋朝的领土已经自己独立了,但是唐朝已经被承认了,那也叫统一了。

反过来就是分裂,比如某一个地区或者政权脱离原来所属的政权,并且没有得到这个政权的承认,那就是分裂。

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统一分裂。

比如说,公元前220年以后秦朝的版图,虽然只占了今天中国的1/3左右,但是却统一了之前的六国。

汉朝的领土比秦朝大得多,汉朝北面到阴山、燕山、辽河的下游,包括朝鲜半岛的北面大部分,南面包括今天的越南,西面到河西走廊,然后到汉武帝曾孙汉宣帝的时候,在那里建了西域,就包括今天整个新疆,还包括巴尔克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之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这些地方。

那么它对秦朝不仅是恢复,而且开疆拓土了,这当然是统一了。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讲统一不等于这个朝代从一开始建立就已经统一了。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做皇帝的时候,他占的地方很少,一直到70多年后汉武帝时才把秦朝的疆域全部恢复过来。

我刚才讲的公元前60年的疆域,也就是汉武帝曾孙汉宣帝时拥有西域之后的疆域。

所以我们以前学历史,往往说到汉朝统一,就把公元前202年一直到公元几年都算成统一的,这个我是反对的,不能这样说。

再举个例子,清朝一度实现了很大范围的统一,并奠定了当今中国领土的基础,清朝最大的时候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

但是也不要以为1644年女真人入关就已经是统一了。

1644年只是顺治皇帝到北京,南方还有明朝的残余,而台湾则一直要等到康熙二十三年才重新回归,成为福建的一个省。

但是从鸦片战争开始,清朝的统一又不存在了,我们割让了很多的土地,这个大家学中国近代史都知道的。

而清朝是直至辛亥革命才灭亡的,所以不能说清朝自始至终都是统一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统一分裂其实很复杂,如果照我刚才这样计算,中国历史上分裂时期比统一时期长。

为什么一个朝代趋势总是越来越统一,但其实分裂时间也不短。

或者虽然分裂的时间比较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说中国最终没有分裂,还是统一的。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应该从统一和分裂本身的作用来看。

统一的贡献统一有没有贡献?当然有,而且很大。

首先因为只有统一才能抵抗外敌。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从历史角度来讲,中国文明的时间最短,但是只有中国至今还存在。

文明古国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都是灭亡于外敌,中国一度被在自己境内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所统治,但是这些民族在文化上处于劣势,所以它们统治整个中国的结果不是用它们的文化取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是军事上的征服者,最终都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

为什么?那就是因为原来的政权基本是统一的,这个统一的国家即使在外敌入侵的时候也会做殊死的抵抗,这不仅延缓了它消亡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把入侵进来的人变成了文化上被本土文化征服的人。

第二个贡献可以集中人力、物力,消除自然灾害的影响。

我们这个国家这么多年发展下来,生生不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自然灾害没有把这个民族搞垮。

但是中国从自然条件上来说,在世界上是比较差的,我们国家东部主要是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季风气候不稳定。

所以历史上东部不是旱就是涝,但即使黄河经常闹灾,我们也能够延续下来,就是因为这个国家统一了。

大范围的丰收粮食就靠着统一积聚下来,应对灾害,可以相互支持,可以常年保持平衡。

从周朝开始就有相应的各种制度,如救灾的制度、粮食储备的制度、调兵的制度等。

第三个,可以进行大型工程的建设和维修。

比如说我们一直讲长城和运河,其实长城主要是军用,运河则是一个重要的维持国家统一的工程,但是运河的维修、维持是很费钱的。

因为运河不是平的,不在一个海平面上,运河到山东的时候大概升高差不多40米,然后再下降差不多40米到河北。

所以就得靠人工一道道船闸和人力拉船,所以每年运河维修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是没有运河,北京能成为首都吗?北京的粮食是满足不了首都需要的,只能通过运河把南方的粮食运过去。

从这个角度看,运河就体现出一个国家要不统一,怎么能够调南方粮食到北方去?哪有力量来维持这条运河?另外,如果中国是四分五裂的,很多人到了中国恐怕也不能变成一个民族。

而且从经济上讲,全国的经济多样性特征明显,我们的统一既包括农业地区、工业地区,也包括有些狩猎的、打鱼的民族,这样包含了农业、牧业、副业各种行业,全国实现了自给自足,到今天的工业等各方面才都发展了起来。

如果分裂了就出问题了。

比如宋朝的时候跟北方分裂,就征不到马匹,最后实在不行就到广西衡山去买马,那个马又矮又小,根本不可能和北方的骑兵对抗。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弊端从秦始皇开始一直到清朝的统一,都是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本身中央集权制不一定不好,这是一个政治的形式。

但是问题在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集权,它是一个专制的集权,所以就产生很多弊病。

比如说人力物力可以被集中起来,但是它的投入分配不合理,则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另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情况必定是重中央轻地方,因为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地方上是没有权的,权都在中央。

比如说,以前地方政府是没有自己预算的,国库就是皇帝管的,动用库银要请示上面,受了灾,仓库里的米不能随便拿。

因为这是皇帝的财产,官家的财产。

所以以前地方很可怜,要修桥补路往往去募捐,因为它是没有预算的。

一切都集中在中央,中国这么大,都集中在中央就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还有一点就是专制妨碍思想进步。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在一个思想自由的高峰,我们传统文化的很多思想体系在那个时候已经具备了,有很多思想在今天看来,在同时期的世界上都是先进的。

但是到了后来,越是社会统一了,专制集权加强了,这些思想自由有的就没有了。

比如说汉武帝的时候,当时的口号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术对统治有好处。

实际上当时还没有做到独尊,但是后来逐渐做到了,其他各种学派都被扼杀了。

所以中国历史上除了春秋战国,人们一方面鼓吹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可以游历各国,像孔子周游列国,他就希望这个国能用,那个国能用,有选择余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