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3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复习笔记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1.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1)林则徐的译报活动林则徐于1838年年底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1839年3月抵达广州后,立即提出了“采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专人翻译外报,使这一主张付诸实施。

①林则徐的译报活动对后世的影响则更大,稍后的梁启超、严复等人,就曾在自已主办的报纸上“广译五洲近事”,他们的思想和林则徐是相通的。

②魏源积极弘扬林则徐译报思想, 1841年6月,已被革职的林则徐将翻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等资料交给魏源,让他编纂《海国图志》。

1842年,魏源完成了50卷本《海国图志》的撰述,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2)太平天国的办报构想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

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主张。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的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3)王韬与郑观应的新闻思想继洪仁玕之后,比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办报主张的是王韬和郑观应。

1870年后,王韬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又创办起《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

1884年,王韬回上海定居,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亦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撰作,著有《弢园文录》、《瓮牖余谈》、《弢园文录外编》等,1897年病逝。

王韬在《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等文章中,论述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

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郑观应的新闻思想主要见于其撰写的专著《盛世危言》的《日报》等文章中。

郑观应的主要新闻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广设日报是西方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

②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③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

④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

2.国人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人创办与出版近代报刊的活动开始兴起。

(1)汉口的《昭文新报》《昭文新报》是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创办人是艾小梅,初为日报,用白鹿纸印刷。

该报“仿香港、上海之式而作”。

刊行不到3个月,因销路不畅而改为五日刊,装订成书册状。

内容以奇闻轶事居多,间有诗词杂作。

但读者仍然不多,不久即停刊。

《昭文新报》虽然昙花一现,却是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为中国人自己办报做了最早的尝试。

(2)香港的《循环日报》我国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纸中影响最大的,是我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王韬在香港主编的《循环日报》。

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王韬任该报主笔。

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报纸之一,是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

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汇编为《弢园文录外编》。

(3)上海的《汇报》与《新报》被称为中国近代留学第一人的容闳于1874年6月16日在上海创办了《汇报》,该报是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

《汇报》鼓吹发展洋务,措辞谨慎。

为了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与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曾谴责领事裁判权和租界工部局的专横,遭到官府非议。

出版未及一年即停刊。

1876年11月23日,另一份国人自办报纸《新报》在上海出现,主办人是上海道台冯焌光,经费也全部出自道库,主笔由袁祖志担任。

该报所刊内容,除转录京报和苏省辕门抄外,还刊有本埠新闻、各地新闻及国际新闻,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商情等各方面,(4)广州的《述报》与《广报》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是《述报》,创刊于1884年4月18日。

该报创刊之时,正逢中法交战,连续、详尽地报道了这次战争的发展过程、战役实况以及官方态度、社会舆论等,表现出该报鲜明的爱国立场。

《述报》在业务上十分重视图片新闻的报道,自创刊之日起,每期都刊登一幅或多幅新闻纪实图画,与文字新闻穿插编排,力求做到图文并茂。

《述报》出版一年左右后停刊。

1886年6月24 日,在广州出现了第二家国人报纸《广报》,邝其照创办。

该报版式与《申报》相仿,内容设有宫门抄、辕门抄、上谕、著论、新闻等栏目。

除中外新闻外,也刊登一些匡正时弊的文章。

1900年因刊登义和团战胜八国联军的消息,被英、法等国殖民者勾结广东地方当局查封。

3.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中国出现的国人自办报刊明显地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1)在办报主体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

(2)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这些报刊一般是私营性质的。

(3)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4)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

(5)在业务工作方面,这些报刊在形式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

(6)在报业环境方面,这些报刊的处境十分困难。

二、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1.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报刊的创办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席卷中国。

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活动的高潮。

(1)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万国公报》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康有为、陈炽等负责筹募经费,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这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

强学会成立后,《万国公报》转为该会的机关报。

1895年12月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继续在北京出版。

从内容上看,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还有上谕等。

1896年1月20日被迫停刊。

(2)上海强学会与《强学报》1896年1月12日,上海《强学报》创刊。

其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更为浓厚,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发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刚久,不变则不能久矣”的警告,明确提出了“明定国是”、“开设议院”等政治主张。

于1月25日被迫停办,只存在了14天。

(3)梁启超与上海《时务报》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打响了维新运动再度兴起的第一炮。

由梁启超任总撰述,汪康年任总经理。

《时务报》每期约30000字,所刊内容有政论、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数十篇政论,最为著名、也最有影响的是《变法通议》。

《时务报》而最高发行量则达到17000份,创造了当时报刊发行量的最新纪录,成为维新派最重要韵、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2.维新派的其他主要报刊(1)澳门的《知新报》《知新报》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韵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

这份创办较早、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是在康有为亲自策划下创办起来的。

该报初创时为五日刊,后改为周刊、半月刊,由何廷光、康广仁任总理。

《知新报》与《时务报》的编辑方针基本相同,但在宣传报道上更为大胆。

到1901年1月20日才自动停刊,总共出了133期。

(2)唐才常、谭嗣同与长沙《湘学新报》、《湘报》《湘学新报》和《湘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湘学新报》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是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旬刊,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

《湘报》于1898年3月7日在长沙应运而生。

该报“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旨”,由唐才常任主编,设有论说、奏疏、电旨、公牍、本省新闻、各国时事、商务、新书选录、答读者问等栏耳,已初具近代综合性报纸的规模,除报道各地维新运动的动态外,还发表了大量政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对民权、平等学说进行热烈鼓吹,明确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

《湘报》的主要撰稿人是谭嗣同。

1898年10月15 日被迫停刊,共出177期。

(3)严复与天津《国闻报》《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严复。

《国闻报》设有电传、上谕恭录、制台辕门抄、路透电讯、论说、国闻录要、本埠新闻、国内新闻、国外新闻、广告等栏,社论大部分出于严复之手。

该报尤注重外报选译和新闻采访工作,在国内各地及国外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城市设有特约记者。

同时还出版旬刊《国闻汇编》。

《国闻报》在当时的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以通外情为要务”,帮助读者学习西方的“民主”和“西学”,以求中国的富强。

3.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国人办报活动史称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1)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①报刊数量多。

②办报地区广。

③报刊种类多。

(2)新的报刊类型的出现①在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中,出现了一批文摘类报刊,如上海的《集成报》、《萃报》,长沙的《博文报》,江西萍乡的《菁华报》等。

②维新变法期间,国人还创办了一批妇女、儿童报刊。

③这一时期新出现的报刊中,有许多专业类、行业类报刊,如《农学报》、《算学报》、《利济学堂报》。

④在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中,以上海为中心创办了一系列消闲性文艺小报,如《指南报》、《奇闻报》、《笑报》、《笑笑报》、《游戏报》、《采风报》、《趣报》,还有杭州的《笑林报》、广州的《嘻笑报》等。

⑤维新运动中自话报的出现,是尤其值得注意的现象。

(3)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在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中主流形态始终是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

这些政论性报刊的办报人员大多是维新派人士。

从办报方式来看,维新派从“开民智”、“育人才”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同办学会、办学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

4.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等维新志士不仅继王韬等改良主义思想家之后,再次公开提出建立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而且在得到光绪皇帝的认可后还一度付诸实践,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