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经常性支出
一、概念题
1.经常性支出
答:经常性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
经常性支出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为全体公民共同无偿享受的,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因为具有这一特点,满足这种公共需要以及为此而需要的资金的筹措,就要遵循与一般商品交换有所不同的另外一种原则,即由政府无偿提供。
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同属于购买性支出,但与资本投资性支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非生产的消耗性支出,它的使用并不形成任何资产。
两者的共同之处是,在必要的限度内,它们都是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所必需的社会公共需要;而且,就其本质来说,经常性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公共需要,正是这种支出构成了财政这一经济现象存在的主要依据。
2.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答:广义的行政管理支出包括现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以一般公共服务为主的三类科目:一是一般公共服务;二是公共安全;三是外交。
一般公共服务,包括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党派团体、政府各部门等。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主要用于保障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支持各机关单位履行职能,保障各机关部门的项目支出需要,以及支持地方落实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退役金等。
3.国防支出
答:我国国防支出项目包括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和装备费,其构成基本上是各占三分之一的态势。
国防费的保障范围,包括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民兵以及国防科研事业和国防动员,并负担部分退役军官供养、军人子女教育、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的社会性支出。
每年增加的国防费主要是用于改善军人工资待遇和部队生活条件,加大武器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持军事人才建设,平抑物价上涨因素,增加非传统安全领域国际合作费用。
我国国防费始终坚持严格控制、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原则,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法规制度。
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保证国防事业的必要经费,将国防费全部纳入国家预算安排,实行财政拨款制度,按《预算法》实施管理,国防费预、决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批,由国家和军队的审计机构实施严格的审计和监督。
4.教育支出
答: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成是一种混合物品,因此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可以完全有政府免费提供,可以向受教育者收费,亦可以有私人提供。
而义务教育属于纯公共物品,应由政府政府来提供和保证。
教育支出一直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所能提供的教育服务不仅缓解了因贫富差距带来的教育不公的现象,也是对人才的一种投资,而对人才的投资就等于对整个国家的投资,它背后所具备的巨大潜能与经济效益是无穷的。
5.科学技术支出
答:科学技术支出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管理事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条件与服务、社会科学、科学技术普及、科技交流与合作、其他科学技术支出。
我国财政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是逐年增长的,特别是“十五”时期的增长幅度较大,但值得
重视的是,科研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没有明显提高。
6.医疗卫生支出
答:医疗卫生支出主要包括医院、医疗中心,以及以医疗为主的门诊所的公共支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和医疗保险事业的开支,以及用于计划生育方面和预防疾病方面的开支。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卫生医疗深化改革的基本指导方针:“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
7.社会保险和就业支出
答:社会保险和就业支出在财政支出项目中也是一项经常性支出,它的属性属于转移性支出。
社会保险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社会保险支出就是为了保证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而发生的财政支出。
就业支出是政府为了帮助失业人群尽快就业所发生的财政支出。
二、思考题
1.试分析我国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偏高的原因,思考控制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有效措施。
答:(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偏高的原因
目前,我国的一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党派团体、政府各部门等。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增加显然是党政机关扩大的结果,原有机关的扩大和机关新设,都会使机关经费——“人头费”和行政业务费增加。
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公共事务”也日益增多,则必然带来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
安全、检察、司法支出是用于维持社会经济运行秩序的保障。
②社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社会交往的规模日益扩展,犯罪和违法事件以及经济和社会纠纷也必然增多,相应的公共安全经费的增长也是不可避免的。
③国际交往也会随经济发展和外事活动的频繁而增多起来,于是,驻外机构的费用,迎来送往的支出也将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行政支出不断增长是一个历史实践可以证实的不争的事实。
然而,行政管理支出的绝对数是增长的,但它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应是下降趋势,世界各国一般都是如此。
近几年一般公共服务支出膨胀,是全部财政支出中占比最大的科目。
(2)控制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有效措施
控制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有效措施主要有:
①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与之相适应,精简机构,压缩党政人员编制,加强行政管理费的管理和约束,提高行政经费的效率,已是当前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内在要求。
②进一步完善政治程序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透明度,公民也能得到充分的信息并实施有效的监督。
③参照各国的经验,可行的办法是对一般公共服务费支出的绝对规模或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规定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指标,并由国家立法机关和国家审计部门对之施行严格的审计监督和立法监督。
④与此同时,财政部门本身应加强管理和监督,主要是适应行政机构改革,规范行政管理费的供应范围,完善行政经费定额和考核办法,坚持支出程序,加强检查监督,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2.试述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支出的经济和社会性质。
答: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都是财政支出中重要的支出项目,也属于经常性支出和购买性支出。
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科学划分,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费支出仍应归入非生产性的范围。
我们将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归入非生产性范畴,需要强调三点:
(1)将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归入非生产性范畴,只有某种静态的、相对的意义,它只是说,用于这些事业的支出不能对当年的物质财富生产作出直接的贡献;
(2)从动态的、绝对的意义上说,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不断提高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素质并改善三者的结合方式,21世纪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它们对物质财富生产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3)将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支出计入非生产性一类,其实际意义只是要求社会在安排全部国民收入的用途时,应全面考虑生产的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支出占具一个重要的位置,并且,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国民收入的增长,要保证这一类支出的比例不断提高,甚至超过GDP的增长速度。
3.试述政府必须介入医疗卫生事业的理由,思考介入的范围。
答:(1)政府必须介入医疗卫生事业的理由
市场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作用存在着广泛的缺陷,为政府在这一领域发挥作用提供了潜在的理论依据,其中公共卫生被认为是典型的事例。
政府介入公共卫生有三个理由。
①公共卫生领域集中地存在着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如安全饮用水提供、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防范、病菌传播媒介的控制以及免疫、营养、计划生育的信息免费服务等,由于这
些物品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即不能排除不付费者享用这种服务的利益,因而私人根本不会提供或者不会充分提供。
②为公平的收入分配提供前提。
市场是以个人对劳动和资本贡献的大小来分配收入,而劳动的贡献是以个人的健康为前提,在市场规则下,低收入者自身难以抵御卫生条件差和疾病风险的侵袭,往往会陷入“贫困的循环”,政府的介入就是将卫生保健视为是一种人人应有的权利,保障人人健康劳动,缓解或消除因收入差距可能对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③弥补商业保险的缺陷。
疾病的风险是最难以确知的,在私人市场上,人们化解风险的方法是购买商业保险,但商业保险的趋利性必然产生“逆向选择”,即选择低风险的保险对象,而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带有社会保险的性质,让疾病的社会风险在更大的范围内由政府承担,高风险者不受排斥,为劳动者提供了可靠的后盾。
(2)政府介入医疗卫生事业的范围
政府需要和能够对卫生医疗领域提供的服务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公共卫生服务。
一般意义上,公共卫生项目都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因此提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属于政府的重要职责。
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该类服务包括以下内容:计划免疫;以学校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计划生育和营养的信息及某些服务;减少烟草和酒精消耗的计划;为改善居民环境而采取的行为调控和信息服务;防治艾滋病。
就中国而言,公共卫生服务一般概括为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疾病监控、卫生研究以及医疗救助等。
②基本医疗服务。
从理论上说,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属于混合物品的范畴。
因为基本医疗服务不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但却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
由于具有“拥挤性”的特点,政府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需要实行一定的收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