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整合3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整合3

专题整合对应学生用书P117
专题知识网络(一)
专题知识网络(二)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1.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

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3.通过“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只是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没有实现工业化。

4.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质上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5.“大跃进”的特点是各行各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即“多”与“快”,危害是浮夸;人民公社是农、工、兵、学、商合一的组织,特点是“大”与“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危害是平均。

6.“文化大革命”结束,并不等于“左”倾错误也结束了;“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8.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指明了发展方向。

十六大将其简
明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的特色,这个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新内容。

解答因果关系类选择题的一般方法——“不同的原因,不同的结果”及案例以下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其中导致1960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不增反减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所有制的改革B.严重的自然灾害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D.中苏关系的恶化
解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答案 C
不同的原因,不同的结果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对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

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

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外因等要求。

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一般方法——“找—解题的关键”及案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

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

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

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

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都是如此。

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

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

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

……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

……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
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

……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

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问题?
(2)材料二所说的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什么?
(3)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
(1)忽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生产的高水平、高速度。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没有在所有制上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

因为它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3)基本着眼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要以能否发展生产力为标准,采取稳妥的方针。

找—解题的关键
(1)阅读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

找出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联系准了,解题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