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的
意见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常政办发[2009]42号
【发布部门】常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9.03.19
【实施日期】2009.03.1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意见
(常政办发〔2009〕42号)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全省应急管理工作座谈会议精神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常政发〔2008〕62号),进一步夯实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实现应急管理重心下移和关口前移,提高广大群众的公共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单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现就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力争通过1~2年的努力,全市基本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应急管理预
案体系,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应急监测预警制度,基本形成社区、农村、企业、学校应急工作网络,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工作全面展开,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自救队伍基本建立,基层的危机素养明显提高,应急管理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突发公共事件明显下降。
二、工作任务
(一)规范应急管理机构建设
各级政府和政府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本着立足现实、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方针,充实、完善应急管理机构。
1. 2009年6月底前,各辖市(区)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充实专职人员,做到有编制、有人员,应急办主任原则上由政府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担任。
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明确分管领导,设立或确定应急管理责任处室。
(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2. 加强基层应急组织建设。
2009年底前,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开发区成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设立应急办,明确一名分管领导,落实1~2名专职干部抓日常应急管理工作。
各村委(社区)、企事业单位确定1名分管领导,建立专兼职的应急管理机构,明确1~2名专兼职的应急管理人员。
(责任单位:各辖市、区应急办)(二)规范预案体系建设
各辖市(区)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构建相对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
在横向上,结合实际确定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社会安全事件类、经济安全事件类等各类专项预案框架,确保预案基本覆盖本地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在纵向上,初步构建完成包括辖市(区)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镇(街道)应急预案、村委(社区)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
动安全单项应急预案的预案体系。
到2009年底,全市所有镇(街道)要编制完成应急预案及各类预案,指导各社区、行政村完成编制可能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重大财产安全的村委(社区)级应急预案或操作方案;所有高危行业、生命线企业编制完成应对企业安全隐患的应急预案,其他企业结合企业特点制订防火、防毒、防传染病、防自然灾害等危及企业和员工安全的应急预案或操作方案;所有学校制订可能危及师生生命安全和学校重大财产安全,严重破坏教学秩序的各类应急预案或操作方案。
(责任单位:各辖市、区应急办,市安监局、市教育局、市劳动保障局)
(三)规范监测预警制度建设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程序进行规范,明确信息报送渠道和责任,不断完善社区、乡村等基层组织预警系统,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市、辖市(区)、镇(街道)、村委(社区)四级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网络和信息直报系统。
到2009年底,镇(街道)要建立和完善24小时值班制度,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确保联络畅通,不得雇请临时人员和门卫值班,不得以传达室、总机代替值班室;全市所有镇(街道)、开发区要培养基层应急信息员队伍,针对重点区域、群体、行业、部位设立安全员、信息员,形成以基层群众为主体的安全信息网络;镇(街道)应结合实际明确领导分工、现场处置及协调工作职责,拟定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发布、处理工作流程,建立和完善24小时的信息报告制度;各辖市(区)要加快辖市(区)级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推进专业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与市应急中心的联网。
辖、市区应急平台的信息、预警等功能要向镇(街道)、村委(社区)延伸,2010年底前,建成覆盖市、辖市(区)、镇(街道)、村委(社区),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