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我国几位优秀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

浅论我国几位优秀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

《浅论我国几位优秀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不同类型的节目,决定不同类型的语言风格其实个性的语言风格并非语言传播的目的,而是优化传播效果的手段。

优秀的主持人有一个共同点,即没有套话、没有空话,对事物加以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悟人生,把自己的思想、所得,用自己的语言与受众共同交流。

个性化的语言当然不是个人化语言,而是本体贴近栏目风格、栏目的招牌性语言。

成功受用的主持语言应该有意识地突破某种俗套的节目主持语言模式,构建翻新语言艺术框架,会让受众或多或少的感受到本体节目的特征内涵,熟悉它的语言表达形式,感受到其气氛。

并以主持语言带来的节目主体本身的个性的艺术魅力,推动观众从陌生到认可、熟悉和欣赏。

事实上,一个没有语言个性色彩或是说对栏目本身没有理解感悟的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是不可能成功的。

个性化语言和表达的基础是深刻理解栏目的风格并融合于栏目,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的趋势。

好的主持语言要会不露痕迹地把自己的感觉说出来,又把自己淡化,每句话似随口说出,并且是主持的心理的反映,又是受用群体需求方向,又是节目传媒的反映要求。

下面就简单了解下我国几位优秀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李咏(《幸运52》《非常6+1》) 语言风格:猖狂“顶着一个方便面脑袋”的李咏,绝对是个离经叛道的异类。

古怪的出场服装,夸张的肢体动作,在一档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节目中张狂得目中无人,嚣张得牛气冲天。

可他愣是让一大堆观众乐得四脚朝天,真是看不懂!“谁都会有机会!”李咏在电视里诱惑着你,他拿着一块块题板给你设套儿让你往里钻,或者“高了、低了”的让你撞大运猜价格,配合着低音炮般的音响效果,同样是传播知识的节目却再难看见陈铎老先生时期的儒雅庄严,是搞笑,是自嘲,是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新一代“大话益智”。

李咏用他大开大合的“猖狂”姿态走红了。

这个世界变化快,耍活宝也能人人爱!也许是人们看倦了太多的正襟危坐,所以当李咏猛地将所有题板抛向空中并大喊一声“恭喜你”的时候,观众傻眼了,还有这样的主持人!?李咏的西装“嘎嘎”的很有绅士感,李咏的笑容坏坏的很像坏男人,李咏的主持怪怪的成为“这一个”。

是谁给了李咏“猖狂”的权利?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成就了他。

是谁助长了李咏“嚣张”的气焰?是观众把手掌拍疼了把嗓子喊哑了的热情让他得了便宜还继续卖乖!李咏是幸运的,在《幸运52》里,最幸运的应该是他!崔永元(《实话实说》《小崔说事》)语言风格:平和的坏笑男人有两种。

有一种男人,他走到你身边,往那儿一站,凛然正气,你突然就紧张起来,头脑缺氧,手脚冰凉,全部的自信像散了架的木桶里的水,稀哩哗啦淌了一地……另一种男人,他走到你身边,往那儿一站,什么话也不说,只冲你笑笑,你顿时就觉得温暖起来,全部的自信像听到了一声起床号的士兵,从各个角落里冲出来,集合在你的心里……前者是水均益,后者是崔永元。

只要提到小崔,就不得不每回都把小水拎出来当靶子。

小水的肩一直是端着的,小崔的腰总是哈着的。

小水的嘴角永远是使劲地抿着,眼睛里揉不进半点砂子。

小崔始终是平和地坏笑着,坏笑中依然忠厚,并宽容你的过失。

小水和小崔,是门里门外两个人:一个是西装,一个是T恤;一个是应该穿皮鞋见的,一个是可以穿拖鞋见的;一个会让人想起马雅可夫斯基那句著名的诗:“他不是男人,他是穿裤子的云。

”一个会让人想想崔健那句同样著名的歌:“假如你看我有点累,就请你给我倒碗水。

”小崔身上所体现出的平民化心态和真实深刻的语言,绝不是装出来的。

无论他是否出名,他的言行都会让认识他的人向往。

刘仪伟(《天天饮食》、《东方夜谈》)语言风格:老百姓的憨实说实话,这哥们当年在央视炒菜时,我还真没怎么看好他:憋脚的普通话,比普通话还憋脚的长相,笨手笨脚切菜的模样,嬉皮笑脸的姿态……日久天长,看下去却是越来越顺眼。

估计这跟娶媳妇差不多,最开始看着丑,时间一长,习惯了,审美模式都给改变了。

后来才知道,人家刘仪伟不简单,之前做过企宣,写过文案,制作过唱片,还填过歌词,成名后有事没事还爱弄个专栏什么的。

这兄弟不是主持专业毕业的,可人家三下五除二凭一把炒菜大勺就全搞定了,甚至还娶了个央视的编导做老婆,真长志气!刘仪伟现在主持的《东方夜谭》也说新闻,关键是换了一种口气,以幽默的角度切入,比正儿八经的播音员亲和了好多;刘仪伟也向观众问好,但他别出心思地先深鞠躬;刘仪伟也很八卦,但人家八卦得有趣可爱好玩;刘仪伟也算明星脸,但人家摆出一副非凡的亲和力……看见了没有、对照了没有、思考了没有,那些科班出身的俊男靓女主持人们?没事儿学着点,别一门心思只长心眼不长学问。

张越(《半边天》)语言风格:亲和力与文化底蕴主持《半边天》的张越,只客串了一把《艺术人生》,就把朱军给干废了。

那次是她采访谢霆锋。

其实,张越那个年龄段的人根本就不会喜欢小谢的歌儿。

朱军也不会,但换了他肯定会做出一副“英雄惜英雄”的样子,要么就像是他对刘德华梁朝伟说的“其实我真是很佩服二位的艺术成就,真的”,让人掉一地鸡皮疙瘩。

听听张越怎么说的:“我没听过你的歌曲,对于你我只听说过一些不好的新闻,我和你的年纪差比较多,当我听到你的那些消息时,我只觉得,这孩子真可惜。

”看小谢的反应,他对张越的提问和用词,都感到很意外又很震撼的神情。

他们俩的交流非常认真、非常深入。

谢霆锋几次由衷地感慨张越与他有共鸣。

桀骜不驯的小谢,眼睛里始终充满了对张越的敬畏。

我不知道当初刘德华是怎么看待朱军的。

主持人的知识累积和文化积淀实在是太重要了。

张越是个作家,而朱军是说相声出身。

中央电视台最好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非张越莫属,她完全依靠个人对被采访者尊重和平和的态度,使对方放松倾述。

不论是很感性的普通老百姓,还是不轻易流露自己的成功人士,她都能在潜移默化的气氛下使对方说出对人生的真实感受。

而这些感受又完全是在节目策划之外的收获。

“风没动,幡也没动,而是你的心在动;胖也好,瘦也好,何须庸人自扰”——张越说的。

阿丘(《社会记录》)语言风格:只要有本事,口音不是问题初见这一节目,还以为是凤凰卫视的栏目呢。

主要是主持人独特的形象和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八字眉、小圆眼、厚嘴唇、诙谐、调侃,但又一本正经。

但仔细一听,说的又都是内地的事,再看台标,是中央电视台,于是就奇了怪了:一向严谨的中央电视台,怎么选用了这么一个举止像是说书的、带着地方口音的人来当节目主持人?阿丘大名邱孟煌,南宁艺术剧院的专职编剧,因为在广西卫视主持《百姓专利》,被央视相中,进了《社会记录》。

当年,刘仪伟以自己是央视惟一可以不说普通话的主持人自豪,不过刘仪伟主持的《天天饮食》只是个生活类节目,《社会记录》却是纯新闻性的。

让带着南方口音的阿丘播报新闻节目,算得上是中国电视新闻意识的一种改变,预示着中央电视台正在主动把姿态放低。

中国以长江为界,占一半人口的南方人,绝大多数普通话说得不标准,有些人甚至都听不懂普通话。

他们认为普通话、特别是由电视上的人说出来的普通话都是“官话”,和他们总是有点隔膜。

阿丘的口音,让他们一听会说:“唉,这个人说话像是我们这边的。

”以阿丘的语境和语感告诉他们一些事情,他们觉得很亲切,而北方人又会觉得很新鲜。

当然,阿丘也有缺点,总感觉像是街头卖假药的,镜头前手舞足蹈,指指点点,很肆意,很张扬,不正统,不严肃,最过分的就是重庆井喷事故后,他和金龟子做节目,愣说对方的袜子上有硫化氢的味道,有点欠扁。

马斌(《马斌读报》)语言风格:机智的即兴马斌其貌不扬,表现却不凡,作为央视2套《第一时间》的主持人,主持的节目叫《马斌读报》。

在《马斌读报》以前,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用主持人命名的栏目只有《小崔说事》,用的还不是崔永元的大名,马斌两个字却和他主持的《马斌读报》一起响当当地叫开了。

名不见经传的马斌凭借着每天早晨在央视2套放松、活泼、诙谐、幽默的读报给人耳目一新。

在电视中读报,本身就是对电视最大的颠覆。

电视画面要求生动活泼,富有变化。

但读报节目往往镜头呆板,常常是一个人、一个画面贯穿始终,它牺牲了电视本身具有的优势,将其简化为和广播节目一样。

所以,读报原本是和电视属性相悖,可《马斌读报》之所以成功,胜在“内容为王”——将每一条消息都经过重新包装,融入马斌个人的观点和立场。

一早起来,听着《马斌读报》,电视观众洗洗涮涮穿衣吃饭,该干吗干吗,什么也不耽误。

偶尔,他们可以忙里偷闲地抬头搂一眼电视。

欧阳夏丹(《第一时间》)语言风格:爽极的解说这是一个外柔内刚、温婉细致的女孩,她的出现,让偌大的央视变得有些不同,就像城市上空吹来一袭清爽的晨风。

也的确,她的魅力总是在清晨展现得最充分。

欧阳夏丹成功之道在于她是“说”新闻而不是“念”新闻,在观众饱受电视刻板呆滞冰冷的播报方式折磨之后,出现一个近乎和你平常聊天谈话的一种不死背稿子的轻松形式,让人感觉亲切自然舒服无比。

在刘仪伟从央视跑到上海去的同时,欧阳夏丹和他来个逆向流动,从上海电视台进了央视,不过最初主持《第一时间》时并不顺手,尤其是和马斌合作,在“北广”当老师的马斌语速很快,思维更快,欧阳夏丹常常跟不上马老师的节奏,好几次直播时都出现了“打锛”的状况。

这是让主持人最没面子的事情。

不过,跟马老师这样道行极高的人混,时间久了,想不提高也难。

毕福剑(《星光大道》《××七天乐》)语言风格:搞笑得离谱韩乔生曾被许多体育迷称为“央视的周星驰”,这其中的好赖谁都能听得出来。

其实,老毕才是继崔永元之后最具幽默喜剧气质的主持人。

看他策划和主持的“七天乐”,全是智慧。

在节目中,老毕将周星驰所惯用的“戏说”、“大话”、“戏仿桥段”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比周天王走得更远。

老毕调侃戏谑不分对象、不分场合,比如将周涛主持的《朋友》随随便便就改成了《冤家》,肆意篡改王志的《面对面》,好的东西不学,却非得模仿人家的歪嘴巴。

背着朱军改版《艺术人生》,采访对象变成了武松。

小崔搞了个《电影传奇》挺火的,老毕看着眼热,也拿经典影片“开涮”。

他让于文华和尹相杰出演新版《李双双》,配乐则是八三版的“射雕”,让黄健翔和沈冰出现在《地道战》中,背景则是《上海滩》的音乐。

黄健翔一人演了八个角色,沈冰冲着鬼子说英语……摒弃了说教,老毕的电视节目第一次给观众带来了24K纯度的娱乐。

老毕曾是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记者,问其最大感受,他回答:找不着北。

慕林杉(新闻频道《气象·资讯》)语言风格:亲切的实用说句实在话,目前的电视观众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完全、彻底地听得懂《天气预报》的——我指的是宋英杰杨丹那些气象先生气象小姐在《新闻联播》之后说的内容。

不过,谁要是说他听不明白慕林杉在新闻频道主持的《气象·资讯》,那可就怪不得别人了。

在慕林杉口中,肯定没有像什么“气象云团”、“中高气压”这些让咱们非专业人士一听脑袋就大的专业词汇:风,几级;雨,多大;气温,多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