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科学竞赛试题卷

七年级(上)科学竞赛试题卷

第2题图 七年级(上)科学竞赛试题卷温馨提示:1.本卷共4大题,33小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20分。

2.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答案—律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将选出的答案选项字母填在答题卷的相应空格内)1.在科学实验操作中有很多的注意事项,下列哪一选项是防止损坏仪器设备的( ▲ )A .在读量筒读数时,视线应平视凹液面最低处B .使用天平应该左边放物体,右边放砝码C .使用胶头滴管时不能将滴管伸入容器之内D .使用显微镜时,镜筒下降时眼睛要观察物镜2.将一根细线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相对两边,将框架浸在肥皂液中取出来,出现了一层肥皂膜,将前端用针刺破,另一侧出现如图所示 的现象,这个实验说明( ▲ )A .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B .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C .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D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3.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装片时,如果目镜不变,只将物镜由“10×”转向“40×”,这时视野内细胞大小和数目以及视野亮暗情况变化正确的是( ▲ )A. 变大、变少、变暗B. 变小、变多、变暗C. 变大、变多、变亮D. 变小、变少、变亮4.下列现象不能证明地壳在不断变动的是( ▲ )A .考古学家在台湾海峡发现有古河道的痕迹B .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C .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面积变大D .采石场发现弯曲的岩层5.法国准备生产一种冬暖夏凉的夹克,这种夹克在衣料纤维中添加了一种微胶囊物质。

人们穿上这种夹克,当气温升高时,微胶囊物质开始熔化,人体感到凉爽;当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开始凝固,人体倍感温暖。

这种夹克能自动调节温度的原理是( ▲ )A.当气温升高时微胶囊物质熔化从人体吸热,当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凝固从人体吸热B.当气温升高时微胶囊物质熔化向人体放热,当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凝固向人体放热C.当气温升高时微胶囊物质熔化向人体放热,当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凝固从人体吸热D.当气温升高时微胶囊物质熔化从人体吸热,当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凝固向人体放热6.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温度高于0°CB .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而成C .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D .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7.每年的冬至前后是晒酱油肉的好时节,小华帮妈妈晒酱油肉,为使酱油肉干得快一点,她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你认为不合理...的是(▲)A.把肉挂在阳光下晾晒 B.把肉放在通风处C.把肉尽量的展开而不重叠 D.为确保卫生,用保鲜膜包裹8.如果用下图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大小和包含关系,下表选项中与图示相符的是(▲)选1 2 3 4项A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B 植物体器官组织细胞C 动物体器官系统细胞D 地球地幔地核地壳9.下列关于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由ρ=m/V可知,物质的密度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物体的体积成反比B.固体的密度都大于液体的密度C.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D.同种物质密度可以不同10.有关分子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B.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空隙C.有霾天气大量极细微的尘粒飘在空中,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D.在做墨水滴入水中的扩散实验中,我们看不到墨水的分子在运动11.如图为水的密度随着温度变化的曲线图,由图可知(▲)A.水总是热胀冷缩的B.水总是热缩冷胀的C.水的密度随温度升高先变小后变大D.水的密度随温度升高先变大后变小12.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正确的是(▲)A.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七大板块组成B.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C.板块构造学说是建立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的D.板块与板块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并不会相互作用13.温州的同学小柯从点A出发乘坐汽车向正东方向行驶了20千米,再向正南行驶了20千米,再向正西行驶了20千米,最后向正北行驶了20千米,则终点B(▲)A.落在A点之上B.落在A点正南面C.落在A点正西面D.落在A点正东面14.很多家庭用液化石油气来做饭,在使用过程中,下列不会变化的是(▲)A.质量 B.体积 C.密度 D.分子之间的间隔15.某注射蒸馏水瓶内有部分液体,按图甲正立放置测得底面直径为D厘米,液高为H1厘米;按图乙倒立测得空间高度为H2厘米。

若玻璃瓶厚度不记,那么该瓶的最大容积是(▲)A.D(H1 +H2)厘米B.D2(H1 + H2)厘米3第19题图 C 第18题图 C.2π D 2(H 1 + H 2)厘米3 D.4π D 2(H 1 + H 2)厘米3 二、简答题(本题共9大题20个空格,每空2分,共40分。

答案填在答题卷相应空格内)16.如图是利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的示意图,请回答:(1)下列关于显微镜的操作,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

(2)在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中央所滴加的液体是 ▲ 。

(3)小科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零时装片时,对如图所示的区域产生兴趣,通过扩大显微镜的倍数,进一步观察,则他接下去的操作是 ▲ 。

17.我们常用的温度单位是℃,在科学中还有另外的单位,如开尔文(K )和华氏温度(℉)。

(1)开尔文是以绝对零度作为计算起点,即-273℃=0K ,则27℃= ▲ K 。

(2)华氏温度是这样定义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32 ℉,把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温度定为212℉。

那么68℉相当于 ▲ ℃。

18.一块实心的冰块,用细线拴住浸没在水中,固定在容器底(如图)。

冰块熔化过程中(不考虑水的蒸发和温度的影响,ρ冰=0.9×103 kg/m 3),液面将 ▲ ,台秤的示数将 ▲ 。

19.观察如图所示的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该物质可能是 ▲ ;观察OA 段和BC 段,比热更大的是哪种状态? ▲ 。

20.刚造好的塑胶操场气味浓重,尤其是晴天的时候,从分子运动论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 。

21.如图所示,小明星期天上午 8:00出发,骑车去亲戚家,途经三个不同的路段:先是下坡路,然后是平直的路,最后是上坡路, 于10:00到达。

若三路段的长度相同,坡度一致。

且他在三个路段 的平均行驶速度之比为 3:2:1,则 9:00 时他行进在 ▲ 段。

22.冬天在给小孩喂牛奶之前,要把冷牛奶放在热水中加热。

已知容器中热水的初温为60℃,冷牛奶的初温为10℃。

每隔一分钟测量水和牛奶的温度,并列表如下:0 1 2 ……8 牛奶 10℃ 17℃ 22℃ …… 34℃水 60℃ 55℃ 52℃ …… 34℃(1)在牛奶放入热水至两者达到相同温度的过程中,牛奶 ▲ 热量,温度 ▲ 。

(2)牛奶升温的速度比水降温的速度要 ▲ ,(“快”或“慢”或“一样”)这可能是因为 ▲ 。

B AC D23.天平是实验室中的精密仪器,使用时有很多的注意事项和方法。

(1)小科想要称量10克食盐,调节天平平衡后,他先在天平左右盘上各放置一张滤纸,在右盘放入10克的砝码,再向左盘加入食盐。

此时他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他接下去的操作应该是(▲)A.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B.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C.平衡螺母往右调D.游码向右移动(2)小张想要测出一种食盐水的密度,他先用量筒量取10毫升食盐水,测出一个空烧杯的质量为15克,将量筒中的水倒进烧杯中,测得烧杯和食盐水的质量为26.1克。

则该食盐水的密度为▲ g/cm3;这个测得的值比真实值▲一些。

(选填“大”或“小”)(3)小明同学在称量时,左边放的是砝码,右边放的是物体。

这个时候砝码的质量为15 g,游码的读数为3.5 g,则小明称得的食盐质量实际为▲g。

24.利用油膜法可粗略测定分子的大小,其实验原理是将油滴滴到水面上,油滴会在水面上散开,形成单分子油膜。

若把分子看成球形,先测出20滴油滴的体积为1毫升,再测出油膜的面积约5m2,就可粗略估算出油分子的直径▲m。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5大题16个空格,每空2分,共32分)25.仔细观察鲫鱼的身体侧面有一条白色的线,小科咨询老师后,老师告诉他这叫侧线,侧线有什么用呢?小科在大鱼缸内放入一些河水,将一条鲫鱼放入鱼缸中;另外一条鲫鱼用凡士林把两侧的侧线涂封住,放入鱼缸;用木棒搅动水,观察两条鲫鱼的活动。

发现没有封住侧线的鲫鱼,游动灵活,能避开木棒;封住侧线的鲫鱼,随着水流的流动而流动,表现笨拙。

据此推测,鲫鱼的侧线应该具有▲的功能。

请指出这个实验设计一点不足之处▲。

26.十七世纪的伽利略曾设计过这样的一个温度计:一麦秆粗细的玻璃管,一端与一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中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环境相应的温度。

为了研究“伽利略温度计”,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资料中的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A为一小塑料瓶,B为一透明细吸管,通过橡皮塞与A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大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h。

然后进行实验探究:改变装置所处的环境温度,分别测出不同温度下所对应的水柱高度h,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www-2-1-cnjy-com测量次序 1 2 3 4 5 6温度t/℃17 19 21 23 25 27水柱高度h/cm 30.2 25.0 19.8 14.6 9.4 4.2 根据表中数据可推得:(1)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2)当温度降低,管内水柱高度h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若在不同的高度、吸管上刻有对应的温度值,则吸管上温度的数值从上往下看,依次是_____▲_______(选填“由小到大”“由大到小”或“无法确定”)。

【来27.科学家发现,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温室效应”。

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这一课题,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两个体积相同、透明的玻璃瓶子,一个充满了二氧化碳,另外一个充满空气。

中间用不漏气的透明导气管相连接,并放入食用油,保证刚开始的时候ab点等高。

再将这个装置放在太阳光底下照射一段时间。

小科发现,液面出现了a端比b要高的现象,则左边的瓶子里应该是 ▲ 。

小明认为这个实验没有控制好变量,请指出该装置一处不严密的地方 ▲ 。

28.科学家为了探究影响细胞衰老的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Ⅰ:分别在相同的条件下,体外培养胎儿、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的纤维细胞,结果见下表:实验Ⅱ:分别将鼠、鸡、人和龟等不同物种的体细胞在体外培养,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Ⅲ:将年轻人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的细胞核融合;将老年人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细胞核融合后,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分裂,后者分裂旺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