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传承中华文明千年智慧其中蕴含怎样的玄机?核心提示:伏羲开启华夏文明,易学传承千年智慧,阴阳,八卦,演易,这其中蕴含的是怎样的玄机?如何理解“易”的精髓?有关这些问题,我们邀请到了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理事田园女士。
王鲁湘:在古老的《易经系辞》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有人认为这一段话道出了中国易学的源头,那么易学的源头是什么,这种源头与中国文化的演变又有什么关系?有关这些问题,我们今天邀请到了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理事田园女士。
大家欢迎。
田园女士,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理事,曾主修软件,世界经济和金融学,获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后潜心研易,本着追溯易学根本的精神,发掘上古中华文明的根源,并运用现代知识解读中华文明,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建立了全新的“伏羲易学”。
王鲁湘:我们知道伏羲的话是最早画八卦的,那么这个伏羲易和周易之间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呢?田园:可以这样说,周易是一个阶段的易经,这个阶段实际上是非常长的历史,这个阶段经历了将近三千年。
其实易最早就是伏羲易,易它有一个演变的历史,周易之前还有一个归藏易,归藏易之前还有一个连山易,再之前就是伏羲创易。
这些易都是在伏羲的那个基本的原理之上慢慢演化出来的,都是适用了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的易。
王鲁湘:那么我们知道现在讲到周易,肯定很多人都把它和预测学联系起来。
不仅预测一个个人的命运的吉凶,还能预测一个企业,预测一个,甚至大到一个国家,甚至有人说还能预测人类,他的命运的这个吉凶祸福,我想了解的就是像您看上去还很年轻,您是怎么和易学建立一种关系的,因为我看您原先学的是金融学这一类的和易学毫无关系?田园:大家都知道,文王“演易”不过三年,伏羲创易的时候应该时间非常非常短,我想如果说有的人在易学上一辈子研究,最后的研究结果并没有什么特别高的心得,那可能是方法错了。
王鲁湘:方法错了。
田园:再说易本来的意思就是简单容易,一个知识,你要搞复杂了,它不可能流传几千年,它只有简单才有生命力,才有活力,才会被大家喜闻乐见,所以就从我自己开始就说,我原来是学金融的,在银行工作,在金融系统工作,后来是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对国学感兴趣,开始研究中国的国学,但是国学其实最根本的在易上。
之后我发现《周易》里面有很多的问题,我看不懂。
我就是云山雾罩,最后我发现了这张图。
王鲁湘:就是我们都知道的,一个圆圈,中间是一个方的,其实就是六十四卦。
田园:对,后来我就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所有的东西全都在这张图里,不仅仅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社会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天文,地理,医药,统统地都在这张图里。
这张图里不仅仅是蕴含了这么多知识,还蕴含了我们上古的历史。
王鲁湘:那么还有一个问题我想请田园女士简要回答一下,就是您把伏羲易和中华文明之根联系在一起,认为它是一个中华文明的源头,这个源头的话不仅是文明的源头,也是一个智慧的源头。
田园:对。
王鲁湘:那么您认为它最核心的这样一个哲学的思想,或者说最核心的那个概念是什么?田园:自然。
王鲁湘:自然。
田园:对,就是“易”实际上它就是对自然的一种模拟,它类似像一个,这张图就像一个数学模型一样,但是这个模型,它只是对自然的模拟,它不是一个纯数学的这种计算,它是跟自然一一相关的。
王鲁湘:实际上就是我理解,就是大自然客观存在在这个地方,然后有一位圣人,这个圣人聪明得了不得,然后他就上下观察,最后就总结出了这么一个易,这么一个六十四卦。
然后这个六十四卦实际上是用一种很抽象的方法,把非常复杂的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笼罩在里头了,而且不仅仅是一种现象学的一种表述,而且是一种规律的一种真理的一种提炼,是吧?王鲁湘:好了,那我们下面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田园女士给我们演讲。
她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伏羲易与中华文明之根》。
伏羲就是以阴阳为基础建立了模拟自然的易学系统田园:刚才王老师开篇的时候说了一段话,这段话是孔子写的,孔子是那样地赞叹伏羲,他认为伏羲发明的这套具有神明的能力,可以认识自然、模拟自然、利用自然的知识系统就是易的系统。
易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智慧、最系统的认识自然的知识体系,也是唯一发祥于源头,流传至今,生命力依然旺盛的文化。
我们称伏羲是人文始祖,就意味着人文始祖的这个称呼,是标志伏羲画卦这个事件的是一个标志,标志什么呢?标志生活在我们这块土地上的人,在那个时期开始发生了一次亘古至今的思维质量上的大飞跃,是文明和蒙昧的转折点,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始点和出发点。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左传》,在《左传》中称伏羲是“太昊伏羲氏”,太昊的意思就是赞美伏羲,他的智慧像太阳一样的光芒四射,像月亮一样的皎洁而高贵。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伏羲是和日月同辉的。
他说是伏羲的思想像黑暗中的指路明灯,引领着人们从蒙昧走向文明。
那我们这里边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伏羲创立的“易”到底是什么呢?它和我们平常所说的《易经》是不是一回事呢?《易经》和《周易》是不是又是一样的呢?这其实是几个概念。
严格地来说“易”是伏羲发明的,是以阴阳逻辑为基础的,以方圆结构表示的整体逻辑符号体系,是描述自然万物运行规律的模拟系统,通过联系自然式的思维方式建立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中华文明独有的,大家知道,是中华文明独有的,认识自然和社会运行规律的知识体系。
这个方圆结构的基础模型就称为《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
直接地说来,易的定义就直接指向这张《方圆图》。
那么怎么来理解这张图呢?其实这张图有点类似我们平常所说的数学模型,图中的每个符号都代表了特定的事物,而且它各个符号之间又有相应的逻辑关系,它们交互相织成一体,形成了对自然万物运行的抽象和模拟。
这张图是个极度抽象的模型。
由于它每个符号都代表了无数个具有同一属性的具体事物,所以就搭建起来了抽象模型和具体世界的桥梁。
《方圆图》既是一个抽象模型,又可以表达具体事物。
当我们对具体事物进行研究的时候,就将它归类为这张图中的一个符号,然后按照这个符号的自然属性和运算原则,来揭示事物运行的本质。
田园:由易的定义,我们就涉及到了阴阳。
我们最常说的阴阳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简单地说,阴阳是易描述蕴藏在自然背后、推动规律发生变化的基础因素和内在的动力,它是易逻辑的基础。
在伏羲的易中,太阳、地球、月亮这三球就是一个局部的模型。
太阳对地球的直接作用就称为阳性作用,月亮受太阳影响产生的和它自身对地球的作用就称为阴性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事物的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认识,都可以在阴阳的逻辑下进行解释,这样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观念,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物物皆有阴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是不可割裂、相互依存的。
伏羲就是以阴阳为基础建立了模拟自然的这套易学系统。
那我们通常所说的“卦”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它基本上有三层意思,第一,卦是文字出现之前用于记录和推演的逻辑符号,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文字符号和运算符号。
每个卦都有自己的特定含义和它跟其它卦之间的推演关系。
在《方圆图》中一共有六十四个,就称为六十四卦。
第二,卦又代表特定的时空本质,一方面卦对应不同的事物,比如我们平时说的天就由乾卦来代表,地由坤卦来代表,另一方面看似根本没有关系的不同的事物之间,又因为有相同的时空本质可以归为一个卦。
比如天,父亲、圆圈,又都可以是乾卦。
战国的时候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宇”就是指空间,“宙”就是指时间,“宇”“宙”合在一起就是指时空的意思。
当然今天“宇宙”这个词已经成了天地万物的这意思了。
在伏羲的易中,“卦”就代表着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第三层意思,卦是蕴含天体变化预示事物发展先机的思想。
大家看卦这个字,左边是一个圭字,右边是一个占卜的卜。
“圭”实际上就是古代的天文观测台,“卜”就是它旁边立着的,后来称为“表”的这么一个竹竿。
后来的天文观测仪器圭表就是这样来的。
“卜”这个意思就是表示预知、预兆的意思。
所以说卦这个字呀,就指明了研究天体运行,可以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先机。
伏羲和女娲就是其中的幸存者对于这张图我们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六十四卦的符号就能够模拟千差万别的大千世界呢?其实打个比方很容易理解,比如化学元素周期表,我们都知道只有一百多个,可是我们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就是由这一百多个元素所组成的。
再比如我们的汉字,点、横、竖、撇、捺、勾,就组成了我们浩如烟海的象形文字,而这个象形文字又催生、记载了我们绵延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
大家看《方圆图》就可能已经发现,所有卦的符号都是由最基本的两种横杠所组成的,这两种横杠,一种是中间连着的,一种是中间断开的,中间连着的就称为阳爻,中间断开的就称为阴爻。
还有一个特点,大家可能再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所有的阴爻实际上又可以被分解成两个阳爻,也就是说一个阴爻是由两个阳爻组成的。
所有的六十四卦的符号又都是由六个阴阳爻构成。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叫“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们用阴阳爻来解释一下这句话,说一个阳爻的“一”的符号,再加上一个“一”的符号,就形成了一个阴爻,和原来的阳爻一起就组成了两个爻,一个代表阴,一个代表阳,这个意思就是“一生出了二”。
之后这两个爻经过一定的组合就生出了三个爻组成的八卦,也就是“二生出了三”。
八卦再经过排列组合,和形成方圆结构,就成了六十四卦,就能够模拟万事万物。
如果我们把老子的这句话改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六十四卦以应万物”,我们马上就能明白,道的实质其实就是《方圆图》所揭示的规律。
“爻”是描述阴阳的符号,是易这个符号体系的基础,表示的是阴阳交织的作用,对地球来说就是太阳和月亮它们运行对地球造成的这种影响。
说到根上,实际上是事物变化的时空根源。
在易的这个体系中,一爻的这“一”画,在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叫法,叫“一画开天”,是说宇宙之间所有的奥秘,都被伏羲由这一画所建立的易学给破解开来了。
那么伏羲创易又是怎么回事呢?传说伏羲是在一场巨大的自然灾害之后创立的易学。
西汉有本书叫《淮南子》,在书中是这样说,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是说在极为遥远的古代,一场大洪灾造成了人口的大量灭亡,这是我们上古先民曾经经历的空前的浩劫。
中东曾经有一个古老的民族叫苏美尔人,他们在泥板上用楔形文字记录历史。
在伊拉克的沙漠里曾经大量出土。
他们记载,极遥远的古代,曾经发生了一场大洪水,而且根据后来考古,用碳十四来测定苏美尔人文明的开端可以追溯到至公元前4000年,也就是距今6000年左右。
还有,在古代的印度、巴比伦,美洲的印第安部落和玛雅文化中,都有关于大洪水的记录。
诺亚方舟的故事就更是家喻户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