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史学考题
6.xx板块石炭纪地史特征
华北板块O3C1仍处于上升剥蚀状态且普遍形成古风化壳。C21开始海侵,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此后又转为北高南低,由于华北板块总体上地势比较平坦,接近准平原状态,晚石炭世海水时进时退,形成重要的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板块南部继续到早二叠世。二叠纪开始,华北板块大部分地区海水完全退出,形成河湖相碎屑沉积,气候从温暖潮湿转干燥。
沉积相:
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综合。
笔石页岩相:
黑色页岩中含大量笔石,几乎不含其他化石,并含有较多的炭质和硫质成分,常见黄铁矿化,反映一种较深水的滞流还原环境
xx型:
是一套暗色的含浮游、游泳生物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代表—较深水滞流贫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槽)沉积
D1晚期开始出现xx型和xx型岩相分异
C晚石炭世:
海侵扩大
P栖霞中期起,华南板块发生地史中最大的海侵
xx运动:
大规模海退,xx喷发,xx古陆上升
中晚P深水碳酸盐台地,相间沉积,海西构造,形成南海北陆格局
Txx发生印支运动
xx古地理格局由xxxx转变为xx分异
东部:
沿海火山活动带及断陷盆地(受环太平向构造带影响)
一、名词解释
地层:
地球表面保存的层状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泛称为岩层,当涉及探讨它们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和组合成填图单位时就称为地层.
化石:
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
小壳动物群:
震旦纪末期出现了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大量繁盛于寒武纪。
标准化石:
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1.胚胎期,指在大陆板块内部伸展拉张形成大陆裂谷的时期,现代实例为东非裂谷。
2.初始洋盆期,指陆壳分裂形成狭长的海槽,局部出现海洋,现代实例为红海。
3.成熟大洋期,由于大洋中脊的向外扩张,大洋边缘尚未出现俯冲消减,使大洋盆地迅速扩大,现代实例为大西洋
4.衰退大洋期,大洋中脊持续扩张,但大洋边缘出现俯冲消减,使洋盆出现萎缩,面积缩小,现代实例为太平洋。
指以地层的形成时限(或地质时代)为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它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某一时间片断内形成的所有地层。可分为:
宇、界、系、统,与之相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为:
宙、代、xx、世。
xx——宙
根据生物演化最大的阶段性,即生命的存在与否及存在方式划分。
宇是全球性统一的、年代地层单位中最大的地层单位。
界——代
生物界发展大阶段的总体趋势
系——xx
纪的划分主要是依据生物界演化的阶段性。系是年代地层单位最重要的单位,具有全球可对比性
统——世
是根据生物演化的阶段性划分的。
统:
往往是某类生物进化显示出阶段性
阶——期
是年代地层单位中的基本单位。期的划分主要是根据种、属级的生物演化特征划分的。
4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及其关系(10分)
西部:
大型稳定盆地(受xxxx影响)
印支运动后,燕山运动前,东部隆起带内小型断陷盆地的形成—发展—衰亡过程JK侏罗白垩出现燕山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区的变质作用,燕山运动是我国重要的变形期与成岩成矿期
燕山运动以后,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侧岩浆活动虫、复体四射珊瑚和层孔虫为主筑积而成的生物礁广泛分布,代表——浅水富氧的碳酸盐台地环境
蛇绿岩套:
由基性、超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代表板块碰撞时沿地缝合带上挤的古洋壳残片。
混杂堆积:
为不同时代、不同成因和不同板块物质的混杂体,是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
5泥盆纪xx板块的地史特征
加里东运动使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升,扬子板块主体上升为陆。泥盆纪初期除桂东南钦(州)防(域)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有陆相泥盆系与志留系连续过渡外,华南其余地区皆为遭受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从早泥盆世开始海侵从滇桂逐渐向外扩展,早泥盆世后期海侵达湘南一带,中晚泥盆世海侵更为广泛,可达黔中、湘中、赣西一带。早泥盆世后期广西开始出现台地(象州型)和台间海槽(南丹型)沉积分异,这种分异到晚泥盆世扩展到湘黔地区,川鄂地区中泥盆世也开始海侵,晚泥盆世可能与南北海域相连。下扬子区以近海河一湖沉积为主,中夹海相层可能与北侧海槽相连。
5.残余洋盆期,随着大陆板块的相互挤压,洋壳快速消减,洋盆急剧萎缩,出现残留的小洋盆,现代实例为地中海。
6.消亡期随着大陆板块的碰撞,洋盆最终闭合,海域消失,形成造山带,沿碰撞带(古缝合线)残留洋壳残余(蛇绿岩套),现代实例为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
3.简述年代地层单位,并写出对应的地质年代
年代地层单位:
xx板块几大地xx事件
(扬子板块+华夏板块)扬子板块形成史【崆岭群(ArPt2)\崆岭运动1600Ma】原地台形成→【神农架群】似盖层形成→【晋宁运动Ⅰ\马槽园群(Pt31)\晋宁运动Ⅱ800Ma】地台形成→【莲沱群(Pt32 =Z)】地台真盖层形成。
扬子板块Z、∈连续海侵,直到S发生广泛海退。志留纪南华海闭合并发生强烈的加里东地壳运动,褶皱隆起,形成东南加里东褶皱带,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拼合,形成华南板块。
二、简答
1.沉积物厚度-相分析的有关概念
补偿:
沉积基盘的下降速度等于沉积物的堆积速度时,水深不变,岩相不变。
非补偿:
沉积基盘下降速度大,物质供应不足,水深变大,表现为海进序列。这类盆地也称饥饿盆地。
超补偿:
沉积基盘下降慢,物质供应多,水体变浅。
2.威尔逊旋回:
加拿大学者威尔逊根据现代大陆和大洋的实例归纳出了大陆板块离合和大洋盆地演化的发展旋回模式,即威尔逊旋回。他把洋盆演化分为6个阶段:
(较详细答案)
华北板块经过O3-C1长达1.53亿年的抬升,陆地剥蚀状态。从晚石炭世早期开始整体下降,接受沉积,这时整个板块几乎处于准平原状态,但东北低西南高,海水从东北入侵。整个晚石炭世期间地壳升降远动交替频繁,海水时进时退,形成典型的海陆交互相的煤系地层(砂岩-页岩-煤-灰岩),特别是晚期(太原组)是华北板块最重要的成煤期。最有代表性的剖面见于山西太原剖面,初始“本溪组”底部为古风化壳的物质沉积形成“山西式铁矿”往上为“铝土矿”、“粘土矿”,这是具有普遍性的特色,往上为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由砂-泥-煤-碳酸盐-泥-砂,组成的海进-海退沉积旋回(即滨海沙泥质-滨海沼泽泥炭-浅海碳酸盐-滨海沙泥质)。这时北方处于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三、大题
新生代延续了中生代的特征
岩石地层单位
定义:
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地层体,即以岩性岩相为主要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
分级:
通常分为四级——群、组、段、层,
年代地层单位:
指以地层的形成时限(或地质时代)为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它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某一时间片断内形成的所有地层。
分为xx,界,系,统
岩石地层单位虽然也有先后顺序之分,但它的划分与对比不受等时面的限制,与时间地层单位也没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岩石地层单位可以穿越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即可以穿时的)而年代地层单位则不受岩石特征的限制,从理论上讲,它是严格等时的。两种地层单位的界线局部可以是一致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是相互穿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