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部分一、填空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层学沉积古地理学历史大地构造学三大方面岩石地层单位可以分为群组段层四级,其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板块依据地壳是否发生俯冲和消减,大陆边缘可以分为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两种类型,前者如太平洋两侧大陆边缘,后者如大西洋两侧大陆边缘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等方面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华北地区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原始硅铝质陆壳(陆核)形成、发育的时期,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迁西群。
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晚震旦世时期。
寒武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等。
华南地区奥陶纪自西向东,分为稳定类型的扬子区,相对活动类型的江南区和东南区,海域性质自西向东表现为陆棚陆表海→边缘海→岛弧海加里东构造阶段,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对接,古大西洋关闭,形成劳俄大陆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泥盆纪生物界发生重大变化,出现陆生植物,淡水鱼繁盛,泥盆纪又被称为鱼类时代。
泥盆纪我国塔里木-华北板块区大部分处于剥蚀状态。
古生代期间,自晚奥陶世时期至早石炭世时期,华北地台一直处于剥蚀状态。
晚石炭世二叠世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石炭纪被称为两栖类的时代。
从植物分区来看,华夏、欧美区属热带植物区,以石松、节蕨、科达繁盛为代表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虫筳”,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长身贝等多种类型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二叠纪后期至三叠纪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
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以昆仑-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结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
燕山运动发生于侏罗纪、白垩纪时代,蓟县运动发生在元古代末期时代。
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典型的以河流为主形成的三角洲在平面上呈鸟足状,由陆向海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部分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时代”“菊石的时代”恐龙绝灭于白垩纪末期时期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生物绝灭事件,三次较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发生于泥盆纪晚期二叠纪末期白垩纪末期,这些时期都处于太阳系G值曲线的特征点时刻石炭纪-二叠纪全球古植物大致可分为三个大区,它们是安加拉区、欧美-华夏区、冈瓦纳区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地质年代单位包括宙代纪世期和时。
植物的叶包括叶片、叶柄、托叶三部分。
四射珊瑚绝灭于二叠纪末期。
三叶虫的背甲可分为头甲、胸甲、尾甲三部分。
中国元古宙形成了四个稳定板块即: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和西藏(冈瓦纳)板块。
二、名词解释1.地层叠覆律地层在未发生倒转的情况下,其形成的地质年代总是下老上新2.沉积相的概念沉积相是指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总和,包括沉积环境和物质记录两方面。
3.前寒武纪距今5.43亿年以前的地质时代,统称前寒武纪,相应年代的地层统称为前寒武系4.小壳动物化石小壳动物化石出现于震旦纪末期(灯影组中的圆管螺),繁盛于寒武纪,个体微小(1~2mm),具有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统称为小壳化石(small shelly fossils),包括软舌螺、腹足类、腕足类、单板类、海绵及一些分类地位不明的物种,出现于最古老的三叶虫之前5.地层划分按照岩石所具有的任一特征、性质或属性,将地球的岩层按其原来的顺序、性质或属性系统地组织、划分为有关的单位6.地层对比在地层学意义上是表示特征和地层位置的相当,所强调的现象不同,对比的种类也不同7.层型指一个已经命名的地层单位或其界线的原始(或后来厘定的)典型剖面。
在一个特定的岩层层序内,它们代表一个特定的间隔,或一个特定的界线。
这个特定的间隔和界线就是这些地层单位的单位层型和地层界线的界线层型8.岩石地层单位“组”: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的岩层;组或者由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主要岩石为主,夹有重复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还可能以很复杂的岩石组分为一个组的特征,而与其它比较单纯的组相区别。
组具有一定的空间展布范围,在该范围内其岩性、岩相应基本稳定。
9.穿时现象: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不一致,或者说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斜交,这种现象称为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现象。
10.沉积组合在一定时期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中主要构造环境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
11.沉积旋回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岩性或岩石组合按一定的生成顺序在剖面上规律叠覆的现象称为沉积旋回.12.补偿盆地基底下降速度=沉积速度,水体深度不变,地层岩相基本保持稳定13. 饥饿盆地沉积盆地的沉积基盘下降速度大,物质供应不足,水深变大,表现为海进序列。
这类盆地也称饥饿盆地。
14.蛇绿岩套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是判别古板块边界的一个重要标志。
15.加里东构造运动广义的加里东构造运动是指:所有发生在早古生代(寒武纪~志留纪)的褶皱运动,狭义的加里东构造运动是指志留纪后期的褶皱运动;因此人们将早古生代称为加里东构造阶段,将早古生代发生的各次构造运动所造成的褶皱带称为加里东褶皱带。
16. 平行不整合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规则的侵蚀和暴露标志的分隔面。
它代表了早期地层的整体上升,遭受风化剥蚀之后,又接受沉积的演化历史。
17. 角度不整合下伏的原始水平或近水平的地层在构造作用下,发生褶皱或倾斜,然后经历隆升、风化、剥蚀后被夷平,而后新的地层再沉积其上。
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瓦尔特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
沉积旋回: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沉积旋回。
沉积相: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及古生物特征的综合。
横板:珊瑚体内横列的薄板。
地槽:地壳上垂直沉降接受巨厚海相沉积,最后又回返褶皱并上升成山系的巨型槽状凹陷带。
地层叠覆律:未经扰动的地层,总是上新下老。
沉积组合: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背景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
蛇绿岩套:是由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放射虫硅质岩、软泥等)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组合体。
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在该地层上下层位中基本上没有,该种化石只在该段地层里出现,它们是特定地质时代的产物,这些化石就叫作标准化石。
三、简答题1.简述我国华南地区志留纪的地理面貌及沉积特征我国华南地区在志留纪地理面貌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各地志留系的岩相和沉积厚度有显著差异,可分为:上扬子区和下扬子区。
上扬子区:早志留世早期,上扬子陆表海周围被古陆、水下隆起所围绕,形成半闭塞的滞留海盆,盆地主体处于非补偿状态,形成黑色笔石页岩相沉积。
早志留世晚期~中志留世早期:上扬子地区海侵不断扩大,逐渐转为正常滨浅海环境,发育有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底栖生物发育,形成壳相和礁相生物组合。
中志留世晚期~志留纪末期:扬子地区整体抬升,只在滇东地区保留有残留海湾。
下扬子区:早志留世早期,属较深水陆棚海,砂质沉积为主,由南向北地层变厚。
早志留世晚期~中志留世早期:砂泥质沉积为主,地层厚度大,由北向南水体加深,至皖西、浙西出现复理石沉积。
中志留世晚期~志留纪末期:海水变浅,该地区变为三角洲环境,砂泥质沉积为主,发育交错层理。
2.简述印支构造阶段全球海、陆变迁。
三叠纪为印支运动构造阶段,全球处于联合古陆增生、扩大、鼎盛至古陆逐渐分裂、漂移的过渡时期。
二叠纪后期至三叠纪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
三叠纪后期,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分裂,特提斯海向西延伸,形成近东西向、较狭窄的特提斯海西段;冈瓦纳大陆本身也开始分裂,印度板块、澳洲-南极州板块与南美-非洲板块分离,同时特提斯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发生强大的构造运动(即印支运动)3.简述中国第四纪的主要地质特征●差异隆升强烈的西北山系盆地区●风成作用显著的内蒙古、晋陕高原区●整体抬升的青藏高原●上隆剥蚀的华南中低山、丘陵区●大面积沉降的东部近海平原分析造成白垩纪末期的生物绝灭事件的可能的原因白垩纪末期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大规模的生物绝灭事件,属的灭绝率:52%,种的灭绝率:90%,造成生物灭绝事件的原因可能包括如下几方面:●地内因素:海平面下降、气候变冷、海水成分变化、古地磁倒转、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火山喷发等●地外因素:行星撞击事件、超新星大爆炸、太阳耀斑等4.三叠纪的生物面貌三叠纪为海西构造运动后的第一个纪,陆地面积扩大,陆生生物大发展,爬行类大量出现,气候干旱,植物中裸子植物占优势,动物以爬行类占优势,海洋中菊石占优势。
植物:松柏、苏铁、银杏及真蕨类繁盛,以古天山(或古昆仑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为界,南方为以网脉蕨-格脉蕨植物群为特征的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北方为以拟丹尼蕨-贝尔瑙蕨为特征的潮湿温带的内陆环境爬行类:•早三叠世出现有水龙兽动物群•中三叠世出现有犬颌兽和肯氏兽动物群,全球各大州都有分布,表明世界性联合古陆的存在•晚三叠世爬行动物大发展,出现恐龙类及类似哺乳动物的爬行类及海生的爬行类(鱼龙)及真正的龟、鳖、蜥蜴及鳄类无脊椎动物以软体类为主:•菊石:齿菊石式、菊石式缝合线,壳饰发育•双壳类繁盛,种类多,多为弱异齿、古异齿型铰合•六射珊瑚开始出现。
5.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格局及沉积特征二叠末期,塔里木-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对接,北方海槽消失;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
中国北部:昆仑山-秦岭一线以北的我国北部地区,晚二叠世起已连成一片大陆,三叠早中期,仅在南部边缘遭受局部的海侵;晚三叠世起以太行山为界,西侧呈现山系与大中型内陆盆地相间的古地理格局,东侧基本为大片剥蚀高地,仅在东北地区零星分布小型内陆盆地华南地区:●扬子海自西向东可分三个相带,即:紫红色陆相-滨海-浅海碎屑相带,浅海泥砂质和碳酸盐岩相带,浅海-深浅海碳酸盐岩或钙泥质沉积区。
●早三叠世晚期由于周围古陆上升及东缘生物礁的阻隔,上扬子海处于半封闭状态,出现潮上干旱蒸发环境;黔桂海发育裂陷带,形成深水火山碎屑浊积岩及生物硅质岩;东南区为丘陵(即华夏古陆)●中三叠世晚期,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6.古近纪、新近纪的生物面貌特征哺乳动物的繁盛及其演化:爬行类衰亡后,哺乳动物迅速繁盛演化,可分为三个演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