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4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1讲_商周与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岳麓版)
2014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1讲_商周与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岳麓版)
2.影响
(1)积极:
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②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 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 用。 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 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 加强和完善。
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
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 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 理族人者也。 ——《白虎通义·德论》
1.史料一探究的是我国古代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 D.世袭制
C.郡县制
【解析】 本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史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故
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单元主题概述
单元主题 中国古代社会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在政 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 主要表现 1.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早期文明时期,形成了以 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代表的政治制度体系,将政治隶属关系与 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框架。
【突破提示】
图示法
【突破归纳】 1.分封制的特点
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或功臣;等级森严;受封者具有较大的独
立性(权利),但要对上一级尽一系列义务;诸侯国为西周地方最高行 政机构。 2.宗法制的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是相对的;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
合。
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①周天子的王位由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由周天子将土地、庶民 、奴隶分封给他们,成为诸侯。②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 继承,基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③经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其意是:让亲戚子弟率领族人到各地建立武装的 据点,以此为依托控制各个地区,并从而形成拱卫宗周的态势。这就是分 封制。
【答案】
A
2.史料二体现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项制度?其特点是什么? 【提示】 宗法制。特点:血缘宗亲、等级分明,族权与 政权密切结合。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史料一
【突破提示】
概念诠释法
明确中央集权的概念,从这一概念出发可以深刻理解其特点,进 而从制度创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专 制统治等方面辩证分析其影响。 【突破归纳】 1.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
集体对皇帝负责。
(2)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两对基本矛盾。 (3)专制主义是主要特点,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本题可用史实支撑法解答。由题干信息可知,这一“规范” 确立于秦朝,且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通过调动知识可知,A、B、D三项建立或实行于先秦时期,不 符合这一规范。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朝,为历代所沿用, 符合这一规范。
)
B.世袭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 D.宗法制度
题法对接
习题答案
C
(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
过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秩序。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 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 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 政治统治的稳定。
(3)共同作用: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
宗法制则是以宗族观念巩固了这个等级秩序。它们共同为维护统治 、巩固统治者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律
贵族分封制
为历代王朝所
继承,对此后2 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史料一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
、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
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 ,周公之胤也。 史料二 ——《春秋左氏传·僖公》
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王位世袭制,形
成家天下局面;分封制、宗法制将族权与政权结合,形成家国一体
局面;礼乐制为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维系工具。 3.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 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巩固奴隶主政权。 4.具有专制色彩,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②对象:分封以 同姓亲族 为主,还包括 功臣 、姻亲、原来的
附属国。
③义务:受封诸侯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交纳贡赋 定期朝觐
(4)作用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②周王确立了 天下共主 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的等级序列。
(2)消极: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
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
利用史实支撑法解答选择题
【内涵释义】
适宜运用此种方法解答的选择题常见的设问呈现
方式主要有“主要依据是”、“主要表现是”、“文中所说的 ‘„„’是指”、“所说制度(政策、朝代等)是”、“能论证(佐 证、说明、表明、反映)„„的是”、“图中的信息(事件、现象)是 指”、“历史时期(历史阶段)是”、“背景(原因、条件、因素)是
2.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和三 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3.秦朝以后,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主要表现在两 个方面 第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主要包括以三省六部 制为代表的中央中枢权力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 和较为完善的监察、谏议制度。
第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方面,中央的权力不断 加强,地方权力被分割和削弱;另一方面,皇权不断强化, 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亡,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复 杂的影响。
秦朝中央集 权制度的形 成
第1讲 商周和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商朝的政治制度
(1)制度:主要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
,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2)特点
①商朝是 ②
商王 神权
色彩浓厚的王朝。
控制着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但对附属国的控制
力有限。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对 被征服 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2)概念:在保证周王室 强大的条件下,将 亲族 和功臣分派到 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 (3)内容 ①核心: 周王 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都镐京。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
事,倚办于上”。„„“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
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史料二 “略取南越陆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徒民
五十万人戌五岭,与越杂处。„„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 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蒙恬常居上郡统治之 ,威振匈奴。” ——《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
政治隶属 关系。
(4)作用
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 “世卿世禄” 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
③强化以 大宗
宗族 ,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4.礼乐制度
(1)含义:周礼是表示 等级 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2)作用: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成为维护 宗法分封制度 必不可少的工具。
3.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 统治秩序
②解决贵族之间在 权力
。
、财产和 土地 继承上的矛盾。 政治关系 结合起来的
(2)性质: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 一种制度。 (3)特点①核心(即最大特点): 嫡长子 ②确立了严格的 的。 ③既是 家族等级 关系,也是
继承制。 相对
大宗、小宗 体系,大小宗关系是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背景:秦朝的统一 宗法、分封 (1)春秋战国时期:
制度瓦解,诸侯争霸兼并战
的局
争频繁,各国竞相变革。 (2)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结束了 割据混战
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2.特征:权力的 高度集中 ,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3.内容 (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实行“家天下 ”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职权 ②作用: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处于 既 配合 又牵制的状态。有利于防止朝臣独揽朝政,军国大权 由 皇帝 一人掌握。
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
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
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
本题考查比较分析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解题的关键是
1.史料一信息体现了皇帝制度怎样的特征?并说明其本质。 【提示】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
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是新史学中最具影响力的方法之一, 要证明秦实行郡县制度,除了史料二之外,还要什么证据? 【提示】 实物:秦朝典籍或印章等;其它史学著作中 的相关论述等 。
”、“正确或错误的是”等。
【解答策略】 运用此种方法解题首先要审好题目的求答项,根
据设问要求,迁移相关的历史知识,化不熟悉的知识为熟悉的知识
,逐项分析,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