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博物馆考察报告

浙江博物馆考察报告

浙江博物馆青铜器考察报告
姓名学号
在周末闲暇之余,我特意去了西湖文化广场。

由于浙博的位置相对较偏,所以并不惹人注意。

然而当我走进武林馆的时候,我突然感受到了这些几千年先秦历史文物的分量。

他们只是静静地躺着,却一个个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文化。

为了了解青铜器,我一进展馆的大门,便径直来到一楼的《越地长歌——浙江历史文化陈列》展厅。

在这里可以看到大量的距今7000年-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以及良渚文化的遗物。

在春秋战国时期,越地的文化比中原地带落后不少。

所以相对中原地区而言,越地的青铜器并没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然而浙博收藏的文物之中却有非常精妙,乃至令人叹为观止的青铜器。

在青铜器中最常见的自然是青铜鼎了。

在浙博中也是收藏了各种各样的青铜鼎。

从普通的青铜鼎,到蟠螭纹、弦纹、螭纹、兽面纹等等。

下图展示了各式各样的青铜鼎,它们除了花纹不同外,在结构、大小、用处上也不尽相同,但一般都是三足两耳。

其中我最欣赏的是第五张兽面纹青铜鼎。

它的做工相较于前四更为精巧细腻。

这些鼎外观上的变更,也使得鼎从烹饪只用外延伸到了权利地位的象征。

除了鼎以外,铙和甬钟也是主要的青铜器之一。

铙作为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

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

这些打击乐器在后来,以编排的方式体现身份地位。

下图的青铜铙官方介绍为:甬中空与内腔通,甬上有干无旋,篆.舞.甬各部饰云雷纹,为出土铜器中罕见。

无铭。

两范合铸,孤子,干饰云雷纹和凸起的三角形钩纹。

甬上端两面各有兽目状的乳钉一对。

铙体两面都有圆枚,枚饰圆涡纹。

鼓.篆.甬各部所饰云雷纹结构严谨。

可见该铙的精致罕见之处。

在参观之中,我还看到了几件让我过目不忘的展品。

其中之一就是下图的战国螭纹提梁铜盉。

它是提梁式三足盉,盉身呈扁圆形,周身饰凸
弦纹四道,上下两段各饰由三角形蝉纹交错组成的
纹带一道,中段饰细密的蟠螭纹。

盉嘴为立体的螭
首,螭首两侧及后顶加塑小型圆雕蟠螭四组。

覆盘
式顶盖。

盖顶以菱形几何图案为地纹,堆塑十一螭、十六兽。

提梁截面呈八角形,背部有透剔的扉棱状背鳍。

三足作蹄形,前两足与后足成等腰三角形分列,每足上段饰蟠螭十二条,外侧立塑一小虎。

这个盉做工之精细,已经不能用瞠目结舌来形容。

古人对螭的迷恋程度也充分的体现出来。

作为龙之九子之一,它暗示着身份的象征。

所以从盉嘴到背部,处处都是螭纹。

我还发现了精美的凤鸟纹青铜插座。

它由承插柱、座体和垫脚三部分组成。

承插柱上段为四面八角体,下段弧扩成四面
体,中空,四面各饰螭首相背的蟠螭二条。

座体
每面饰阴刻宽体凤鸟纹六组,原镶嵌绿松石,已
脱落。

座体四角以跪俑为垫脚,跪俑背部有圆形
榫孔,与座底的凸榫相吻。

跪俑身饰云雷纹,双手和两膝着地,引颈昂首,头戴翘角状额饰。

插座制作精美,座体内灌注铅汁,使插座十分稳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精巧特别的战国伎乐铜房屋模型。

平面作长方形,三开间,三进深。

南面敞开,
无墙、门,立圆形明柱两根。

东西两面为长方格
透空落地式立壁。

北墙仅在中心部位开一小窗。

四角攒尖顶,顶心立一八角柱,柱顶塑一大尾鸠,
柱身中空,但不与屋顶相通。

屋下有四阶。

屋顶、后墙及四阶均饰勾连回纹,八角柱各面饰S形勾连云纹。

室内跪坐六人,束发裸身。

二人双手相交于小腹,应是乐伎;其他四人或作吹笙状,或作抚琴弹拨状,或执槌作击拍鼓状,
或执小棍作击筑状,当为乐师。

将人物场景能够变成青铜来作为展示,就像我们如今的摄影一般,只是当时的条件的限制,然而古人却想出了这样的方法,真的是不得不佩服。

这次参观,我看到了很多商周文化的特色,也看到了浙江这块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土地,它孕育着我们成长。

文化是一代代传承的,正是如此,这些青铜文化是文明的发源处,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学习这些文化,对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都会有所裨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