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第八章 封闭体系的IS-LM 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分别了解了IS 曲线和LM 曲线之后,只要将两条线放在同一个坐标轴内,就可以得到IS-LM 模型。

该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凯恩斯理论的出发点是有效需求原理,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报酬递减以及流动性偏好三个心理规律,涉及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报酬,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四个变量。

从而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

凯恩斯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会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

IS-LM 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和美国凯恩斯学派创始人汉森概括出的一个经济分析模式,也称为希克斯-汉森模型,该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较为完善的表述.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也是围绕IS-LM 模型而展开的。

所以,IS-LM 模型是凯恩斯主义的核心。

第一节 IS-LM 模型一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只有在IS 曲线上的利率与收入组合才能使产品市场均衡,只有在LM 曲线上的利率和收入组合才能使货币市场均衡。

因而能够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组合只能产生于IS 曲线与LM 曲线的交点上。

如下图的E 点。

相应E 点的坐标(**,i Y )就是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可以用代数方式求解出(**,i Y )。

在不涉及进出口的三部门经济封闭体系中,若不考虑TR ,tY T =,均衡的利率和收入也就是下列两个联立方程的解。

IS 曲线方程是:Y dt c d G I C i )1(100---++=;LM 曲线方程是:P M h Y h k i S1-= 消去i 即可得Y dt c d G I C )1(100---++P M h Y h k S1-=则*Y =]1[])1(1[100P M h d G I C d t c h k S +++⨯--+ 类似通过方程)1(1)1(100t c di t c G I C Y -----++=、i kh P M k Y S +=1,消掉Y , 则]1)1(1[])1(1[100*P M k t c G I C k h t c d i S---++⨯+--= 这样的结果比较复杂,不过其实只要将所有字母都换成具体的数字,只是简单的运算而已。

可以通过本章后面的练习题熟悉这一运算过程。

二 均衡的变动与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如之前章节所述,凡在IS 曲线左下方的,都具有投资大于储蓄的特性,凡在IS 曲线右上方的,都具有投资小于储蓄的特性;凡在LM 曲线左上方的,都具有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特性,在LM 曲线右下方的,则具有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特性。

因此,如图??,IS 曲线和LM 曲线把坐标平面分成四个区域:Ⅰ、Ⅱ、Ⅲ、Ⅳ,在这四个区域中都存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非均衡状态。

例如,区域Ⅰ中任何一点,一方面在IS 曲线右上方,因此有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另一方面又在LM 曲线左上方,因此有货币需求小于供给的非均衡。

其余三个区域中的非均衡关系也可这样推知。

这四个区域中的非均衡状态如下:Ⅰ:S I <而M L < Ⅱ:S I <而M L > Ⅲ:S I >而M L > Ⅳ:S I >而M L <图??:IS-LM 模型的四个区域各个区域中不同组合的IS 和LM 非均衡状态,会得到调整。

IS 不均衡会导致收入变动:投资大于储蓄会导致收入上升,投资小于储蓄会导致收入下降;LM 不均衡会导致利率变动: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会导致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会导致利率下降。

这种调整最终都会趋向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

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也会随着IS 曲线与LM 曲线的平移而变动。

由前面章节可知,当消费、投资、政府收支等因素发生变化时,IS 曲线会平移,而当货币供给量等发生变动时,LM 曲线也会发生移动。

无论是IS 曲线平移,还是LM 曲线平移,都会使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发生变动。

显然,存在三种变动模式。

1,仅有IS 曲线平移;2,仅有LM 曲线平移;3,两者同时平移。

其对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变动的影响可见图??。

图:均衡点的变动已知IS 和LM 曲线原来相交于A 点,不妨设A 的坐标为(A A i Y ,)。

在第一种情况下,只有IS 曲线平移,比如平移至IS ’的位置,则IS ’与LM 相交于B 点,设B 的坐标为(B B i Y ,),显然有B A B A i i Y Y ,。

在第二种情况下,只有LM 曲线平移,比如平移至LM ’的位置,则IS 与LM ’相交于C 点,设C 的坐标为(C C i Y ,),显然有C A C A i i Y Y,。

在第三种情况下,IS ’与LM ’相交于D 点,设D 的坐标为(D D i Y ,),此时会发现,依然可以明显判断出D A Y Y ,但是DA i i ,之间的关系则并不明确,这是因为IS 曲线右移造成的均衡利率上升与LM 曲线右移造成的均衡利率下降相互抵消,最后的结果取决于二者幅度的对比。

已知扩张性财政政策使 IS 曲线向右平移,紧缩性财政政策使 IS 曲线向左平移;扩张性货币政策使 LM 曲线向右平移,紧缩性货币政策使 LM 曲线向左平移,则可以得到四种政策组合的模式,用均衡点的移动来说明。

初始点A →新均衡点D :扩张性财政政策搭配扩张性货币政策;初始点D →新均衡点A :紧缩性财政政策搭配紧缩性货币政策;初始点B →新均衡点C :紧缩性财政政策搭配扩张性货币政策;初始点C →新均衡点B :扩张性财政政策搭配紧缩性货币政策;四种政策组合下,均衡收入与利率的变动结果见下表。

表??:政策组合的效果三 宏观政策组合的选择上述分析只是指出了在IS-LM 模型下,不同的宏观政策组合能通过均衡收入与利率的变动获得什么预期效果,那么具体到现实中,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组合呢?扩张性财政政策,不论是通过购买性支出的增加,还是税收的减少,都可能导致财政赤字增加;反过来紧缩性财政政策,不论增税,还是减少财政支出,都利于降低赤字。

扩张性货币政策,通常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反之,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消除通货膨胀。

所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组合,取决于经济所面对的短期问题。

1,扩张性财政政策搭配扩张性货币政策:当一国经济处于严重萧条,失业率很高,通货紧缩,同时政府财政赤字并不严重时,应当采取此种搭配,双管齐下刺激经济。

2,紧缩性财政政策搭配紧缩性货币政策:当一国经济过热,财政赤字严重,通货膨胀率较高,则应当采取此种搭配,抑制过热的经济,同时削减赤字。

3,紧缩性财政政策搭配扩张性货币政策:当一国财政赤字严重,通货膨胀率则不高,则可以采取此种搭配,既削减赤字,又可避免经济陷入衰退或导致失业率上升。

4,扩张性财政政策搭配紧缩性货币政策:当一国通货膨胀严重,财政赤字不高,则可以采取此种搭配,既可抑制通货膨胀,又可避免经济陷入衰退或导致失业率上升。

下面介绍我国和美国的宏观政策组合作为实例。

第二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上述政策组合的效果,只是简单的分析。

那么什么情况下财政政策更有效,什么情况下货币政策更有效,宏观经济政策是否一定能达到相应的效果呢?这些都取决于IS-LM 模型的具体形状。

一 挤出效应、引致效应与IS 、LM 曲线的斜率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 ),是指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导致产品市场上物价上涨以及货币市场上利率上升,从而造成私人投资减少的现象。

Y=C+I+G ,挤出效应的存在,意味着G 增加对Y 增加的效果将会被I 的减少部分抵消。

抵消的程度取决于IS 与LM 曲线的相互位置关系。

图??:挤出效应如图??,当仅有IS 曲线时,若G 增加使IS 平移至IS ’,所带来的Y 增加应该为A 点到C 点的距离2Y ∆,但是由于LM 曲线的存在,新的均衡点为B ,所以Y 的增量只有1Y ∆,12Y Y ∆-∆的部分,就可以看作被挤出的部分。

结合第六章的乘数内容,不考虑比例税率,显然政府支出乘数不可能达到c-11或MPS 1。

那么决定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首先从下面的图形来得出一些直观的结论。

如果让LM 曲线转动的更平缓,显然11'Y Y ∆>∆,或者>∆-∆12Y Y '12Y Y ∆-∆,说明挤出效应减小了。

类似的,如果转动IS 曲线,使之更陡峭,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

由第六、第七章可知,IS 、LM 曲线的斜率分别会受政府支出乘数的大小、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因素影响。

其中,支出乘数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挤出效应也越大。

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越大,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

所以三者均与挤出效应成正比。

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则与挤出效应成反比。

不过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而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较稳定,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主要取决于支付习惯,也较稳定,因而,影响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图??:挤出效应的大小与IS 、LM 曲线斜率的关系类似的,我们也可以得到引致效应(Induced effect ):是指政府的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利率所间接引起的私人投资变化,比如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导致利率下降,从而诱发私人投资增加。

不同于挤出效应,下图中的1Y ∆直接就是引致效应。

产品市场中Y 的增加,可以通过货币市场的利率变化来引发。

显然,引致效应的大小也受IS 、LM 曲线的斜率的影响,决定性因素也是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二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比较通过更一般化的函数形式,可以更好的理解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这两个变量的重要性。

假设IS 、LM 曲线的形式为:0,10,)()(<<<++=i Y I C G i I Y C Y0,0),,(/<>=i Y L L i Y L P M其中i I 表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0i dI I di =∈-∞,i L 表示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0i dL L di=∈-∞。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