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研究学习中心:层次:专科起点本科专业:会计学年级:年季学号:学生:指导教师:完成日期:年月日内容摘要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内部控制可谓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外频频发生财务丑闻时,在把矛头直指向财务会计报告时,也在探索企业内部治理等问题。
并把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途径归到了内部控制。
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认为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内部控制环境不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
最后针对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解决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措施,主要包括: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体系。
关键词:内部控制;现状;问题;措施目录内容摘要 (I)引言 (1)1 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2)1.1 内部控制的概念 (2)1.1.1 内部控制的定义 (2)1.1.2 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2)1.1.3 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实施意义 (3)1.2 国内外内部控制的比较 (4)1.2.1 基本规范的基本内容 (5)1.2.2 我国内控基本规范与美国COSO报告的比较 (6)2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2.1 我国国有企业简介 (8)2.2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8)2.2.1 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8)2.2.2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岗位设置不够合理 (8)2.2.3 外部监督力度不够 (9)2.3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9)2.3.1 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 (9)2.3.2 内部控制缺乏有效性 (9)2.3.3 内部控制执行力不足 (9)2.4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0)2.4.1 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10)2.4.2 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10)2.4.3 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评价机制 (10)3 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12)3.1 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12)3.2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12)3.3 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13)结论与展望 (14)参考文献 (15)附录 (16)引言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及社会的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变的日益重要,但是我国在这个方面也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与不足,剖析问题,解决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
企业内部控制在定义和内涵上,属于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子系统,涵盖在全面风险管理的范畴内,隶属与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1 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1.1 内部控制的概念1.1.1 内部控制的定义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企业经营过程和面临的经济环境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比如资本市场发展、资本流动加快导致财务风险加大;经济运行加快、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导致经营风险加大;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增加、传递不真实财务信息的诱因增加,导致企业违背法律法规的风险增加等等。
这些新的特性对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美国全国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调查发现近50%的财务舞弊案件与内部控制失败有关。
该委员会建议自己的赞助机构组建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委员会,专门研究与内部控制有关的问题。
COSO委员会的组成: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AAA(美国会计师协会);IIA(内部审计协会);FEI(国际财务总监协会);IMA(管理会计协会)。
1994年,COSO委员会提出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的目的是构造一个能够广泛适用的内部控制的定义,提供一个能够评估和改进内部控制的标准。
该报告提出内部控制的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内部控制的实施者为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及其他员工。
1.1.2 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应该来源于管理阶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
具体包括五个要素:(1)控制环境。
任何企业的核心是企业中的人及其活动。
人的活动在环境中进行,人的品性包括操守、价值观和能力等,它们既是构成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又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环境要素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引擎,也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
控制环境提供企业纪律与架构,塑造企业文化,并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是所有其它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
控制环境包括7要素,分别是:正直与道德价值观;管理理念和经营作风;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人力资源政策;组织结构;权力与责任的分配;员工的胜任能力。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指的是与财务报表是否公允表述相关之风险确认、风险分析、风险控制。
风险产生的环境因素有:经营环境变化;信息系统变化;快速发展;新技术,新生产线,新产品;公司重组;会计公告等等。
每个企业都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风险,这些风险都必须加以评估。
评估风险的先决条件,是制定目标。
企业所制定的目标应该和销售、生产、市场推广、财务等职能相结合。
为此,企业也必须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
风险评估就是分析和辨认实现所定目标可能发生的风险。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管理者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制定并实行各种政策、指令、制度、程序,确保管理目标得以有效实施。
企业必须制定控制的政策及程序,并予以执行,以帮助管理阶层保证“为保证其控制目标的实现,其用以辨认并用以处理风险所必须采取的行动业己有效物实”。
企业管理阶层辩识风险,继之应针对这种风险发出必要的指令。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如核准、授权、验证、调节、复核营业绩效、保障资产安全及职务分离等。
控制活动贯穿企业的各个系统和所有职能部门,包括以下几项活动:授权;职责分割;规范业务流程;全程业务记录;制定规章制度;实行独立检查;制定控制标准。
(4)信息系统与沟通。
围绕在控制活动周围的是信息与沟通系统。
这些系统使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并交换这些信息。
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需按某种形式辨识、取得确切的信息,并进行沟通,以使员工能够履行其责任。
信息系统不仅处理企业内部所产生的信息,同时也处理与外部的事项、活动及环境等有关的信息。
企业所有员工必须从最高管理阶层清楚地获取承担控制责任的信息,而且必须有向上级部门沟通重要信息的方法,并对外界顾客、供应商、政府主管机关和股东等做有效的沟通。
(5)监督。
监督指的是对内部控制运行质量的评估,包括对控制措施之设计及运行的定期评估及改正措施。
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通过监督活动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
监督是由适当的人员,在适当及时的基础下,评估控制的设计和运作情况的过程。
监督活动由持续监督、个别评估所组成,其可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能持续有效的运作。
1.1.3 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实施意义关于内部控制的目标的诠释有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COSO报告和巴塞尔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目标的解释。
COSO报告认为内部控制需要实现的目标有三项内容:保证经营的效果和效率、提供可靠的财务报告以及对现行的法律法规的遵循。
巴塞尔委员会则从另一个角度将内部控制的目标分为操作性目标、信息性目标和遵从性目标。
操作性目标的具体要求是各种活动的效果和效率;信息性目标的具体要求是财务管理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时性、完整性;遵从性目标的具体要求遵从现行的法律法规。
比较COSO报告和巴塞尔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目标的阐述可以看到,目标确定的基本方向是一致的。
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包括了一个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方方面面。
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对提高经营的效果和效率(“效果”是根据实际经营目标达到计划目标的程度,经营的“效率”是指经营的产出与投入比例),提高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财务信息的及时、准确性和对法律法规的遵守,都具有重大意义。
1.2 国内外内部控制的比较在中国,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管理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1996年12月,财政部颁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首次完整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二要素”,成为注册会计师对审计业务的具体指引;1999年修订并于2000年7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会计法》,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提出了明确的四项要求“职责明确、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2001年6月,财政部颁布《内部会计控制一一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明确了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要求及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要求;2002年底至2003年,财政部陆续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一销售与收款(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一工程项目(试行)》,及有关担保、成本费用、实物资产、对外投资等方面的征求意见稿。
2007年发布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的征求意见稿。
从2009年7月1日起,我国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称基本规范),这是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的我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基本规范的推出,意味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正在向国际标准靠拢,也将为我国企业走入国际资本市场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
1.2.1 基本规范的基本内容基本规范共七章五十条,包括总则、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和附则。
基本规范合理借鉴了国外内部控制的成熟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了较大调整和改进,对内部控制的内涵、目标、原则、要素以及实施机制等做出了具体规定。
(1)适用范围基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此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
(2)内部控制的内涵基本规范科学界定了内部控制的内涵,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