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山位于江西省永修县西南部,原名欧山,是一座以宗教游览、休闲观光为主要功能的省级重点风景区。
云居山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植被繁茂,气候凉爽,盛夏酷暑气温约为26摄氏度。
云居山具有典型亚热带丛林的生物多样性特点,繁茂的植被与山间谷地形成独特的自然小气候,为该地区分布的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5.2.鸟类群落调查结果5.2.1. 鸟类种类2012年在江西永修云居山山脉主要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并结合当地农户信息采集,总共记录到116种鸟类,隶属于15目40科(表1)。
调查结果表明雀形目鸟类包括在科数、种类和数量上均处于明显优势,其中雀形目鸟类占66种23科,非雀形目鸟类为50种17科。
而在鸟类季节型上,以留鸟为主,为74种,占全部鸟类的63.8%,其次为候鸟,包括20种夏候鸟和16种冬候鸟,分别占全部鸟类种数的17.2%和13.8%,而旅鸟种数最少,为该地区的偶见鸟类,总共只有6种,占鸟类全部种数的5.2%。
表1 云居山鸟类各目的种属分布目科数属数种数一鸡形目GALLIFORMES 1 5 5二雁形目ANSERIFORMES 1 1 1三夜鹰目CAPRIMULGIFORMES 1 1 1四鹤形目GRUIFORMES 1 5 6五PICIFORMES 1 3 4六戴胜目UPUPIFORMES11 1七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13 4八鹃形目CUCULIFORMES1 3 5九鸮形目STRIGIFORMES2 45十鸽形目COLUMBIFORMES 1 1 2十一鹳形目CICONIIFORMES1 55十二鸻形目CHARADRIIFOMES 2 22十三隼形目FALCONIFORMES 2 5 8十四PODICIPEDIFORMES 1 1 1十五雀形目PASSERIFORMES 23 45 66总计40 85 1165.2.1.1. 区系组成特征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上,江西永修云居山地区隶属于东洋界的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区的鄱阳湖平原。
相应地,在鸟类动物地理区系组成上,该地区鸟类以东洋界鸟类种类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达到72种,占全部鸟类种数的62.1%,;其次为古北界种,有34种,占全部种数的29.3%;而广布种最少,只有10种,占全部种数的8.6%(表2)。
云居山山脉鸟类的区系成分具有明显的亚热带特色,东洋界种占主体地位,其中包括很多典型的亚热带及东洋界的特有种,如夜鹭、牛背鹭、棕背伯劳、八哥等。
古北界种类次之,且多为分布较广的种类,如雁形目的鸭科鸟类和鸻形目的鸻科鸟类等。
调查结果还表明本地区所有冬候鸟均属于古北界鸟类。
在云居山地区进行繁殖的鸟类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总共有98种,而非繁殖鸟类为18种,所有广布种均为繁殖鸟类(表2)。
在所有繁殖鸟中,东洋界种类占据绝大多数为71种,占到了全部繁殖鸟种数的72.4%;而包括古北界种类和广布种类很少,分别为17种和10种,分别占繁殖鸟种数的17.3%和10.2%。
所有18种非繁殖鸟类以古北界种类为主,达到17种,占到了全部非繁殖种数的94.4%,另外只有1种鸟类(金腰燕)属于东洋界种类。
表2云居山鸟类居留型和地理型分布特征东洋界种古北界种广布种总计种数72 34 10 116百分比(%)62.1 29.3 8.6 100繁殖鸟种数71 17 10 98百分比(%)72.4 17.3 10.2 100非繁殖鸟种数 1 17 0 18百分比(%) 5.6 94.4 0 1005.2.1.2. 种类组成成份分析云居山鸟类种数约占江西省鸟类种数481种的24.1%。
雀形目鸟类构成了本地区鸟类区系的主体(表1),共有23科45属66种,占该区鸟类总种数的56.9%。
其中又以鸫科和画眉科最多,分别为9种和7种,其它种数较多的雀形目科还包括鸦科和鹀科(都为5种)。
而非雀形目共有17科40属50种,占该地区鸟类总种数的43.1%,其中以鹤形目的秧鸡科鸟类种数最多,达到6种,其它种数较多的科还包括鸡形目雉科、鹃形目杜鹃科、鹳形目鹭科和隼形目鹰科(各为5种)。
根据鸟类的生态习性及形态特点,可将其大致分为鸣禽、攀禽、陆禽、猛禽、涉禽和游禽等各种不同的生态类型。
其中,鸣禽包括鸽形目鸠鸽科2种、鹃形目杜鹃科5种、佛法僧目翠鸟科4种、戴胜目戴胜科1种,雀形目全部23科66种,总共为784种。
陆禽为鸡形目雉科5种。
猛禽包括隼形目鹰科5种和隼科3种、鸮形目鸱鸮科4种及草鸮科1种和夜鹰目夜鹰科1种,总共14种。
涉禽包括鹳形目鹭科5种、鸻形目鸻科及鹬科各1种、鹤形目秧鸡科6种总共13种。
云居山地区的湿地生境面积很小,因此游禽种类也最少,1种和雁形目鸭科1种总共2种。
其中鸣禽最多占了67.2%,其次为猛禽12.1%,涉禽11.2%,最少的为攀禽和游禽,分别只占到全部种数的4.3%和3.4%。
5.2.1.3. 珍稀鸟类保护级别分布云居山地区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主要包括: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共1种,为白颈长尾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共14种、分别为白鹇、草鸮、领角鸮、领鸺鹠、斑头鸺鹠、短耳鸮、黑耳鸢、赤腹鹰、苍鹰、普通鵟、日本松雀鹰、白腿小隼、红隼和灰背隼。
其中,在所有国家级保护鸟类中,猛禽类占据绝大多数,达到13种,包括鸮形目5种和隼形目8种。
总的来说除了两种鸡形目雉科鸟类外,其余重点保护种类均为山地猛禽类,这也是保护区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保护的对象。
5.3鸟类群落组成结构5.3.1优势种和常见种本次调查中发现在云居山地区总共116鸟类中,在鸟类群落组成上有22种鸟类种群数量占优势地位,这些优势鸟类包括灰胸竹鸡、白鹇、山斑鸠、珠颈斑鸠、夜鹭、红嘴蓝鹊、丝光椋鸟、八哥、大山雀、黄腹山雀、家燕、金腰燕、崖沙燕、白头鹎、绿翅短脚鹎、树麻雀、白鹡鸰、黑卷尾、黑脸噪鹛、画眉、红嘴相思鸟和灰眶雀鹛。
其中除夜鹭、丝光椋鸟、家燕、金腰燕和红嘴相思鸟外,其它优势种在野外的遇见率都很高,也都是常见种。
除以上优势种外,其它的常见种还有29种,主要包括环颈雉、白胸苦恶鸟、黑水鸡、普通翠鸟、大杜鹃、噪鹃、牛背鹭、青脚鹬、普通鵟、白腿小隼、灰背隼、棕背伯劳、松鸦、大嘴乌鸦、乌鸫、斑鸫、雀鸲、红尾水鸲、白冠燕尾、领雀嘴鹎、黄臀鹎、黄腰柳莺、山麻雀、山鹡鸰、斑纹鸟、金翅雀、小灰山椒鸟、黑领噪鹛和棕头鸦雀。
在本地区鸟类群落的所有优势种类和常见种类中,雀形目鸟类占据了绝大多数,总共有35种属于优势或常见种类,而其中只有16种非雀形目鸟类属于优势或常见鸟类。
5..3.2鸟类生态群落多样性云居山地区鸟类栖息生境植被具有较广型的针叶林分布特点,根据其分布的特点,将其分为村落生境、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3种主要的鸟类生态类型。
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从不同海拔梯度的鸟类分布数量上来看,在海拔从80m到400m 左右的包括村落群落和混交林群落中鸟类数量占绝大多数,随着海拔升高到400米进入以松树和杉树为主的针叶林,鸟类种类和数量都明显减少。
5.3.2.1村落生境鸟类群落栖息于村落的鸟类有31种,夜鹭、黑卷尾、山斑鸠、珠颈斑鸠、八哥、家燕和金腰燕为其中的绝对优势种,但夜鹭野外遇见率不高,主要为成群分布,最多一群达几十只,其它6种同时也为常见种。
另外,在本生境内共调查到常见种9种,分别为白胸苦恶鸟、黑水鸡、普通翠鸟、大杜鹃、噪鹃、牛背鹭、青脚鹬、大嘴乌鸦、红尾水鸲和黄腰柳莺,其它14种数量分布较少,也不太常见,分别为环颈雉、斑嘴鸭、红脚苦恶鸟、红胸田鸡、普通秧鸡、蓝胸秧鸡、白胸翡翠、蓝翡翠、斑鱼狗、小白鹭、中白鹭、池鹭、灰头麦鸡和小鸊鷉。
5.3.2.2针阔混交林鸟类群落其中栖息于针阔混交林的鸟类在所有3种生境中种类和数量都最多,鸟类群落多样性也最高,总共达到73种。
其中优势种共14种,分别为灰胸竹鸡、山斑鸠、珠颈斑鸠、红嘴蓝鹊、丝光椋鸟、八哥、大山雀、崖沙燕、白头鹎、绿翅短脚鹎、树麻雀、白鹡鸰、黑脸噪鹛和灰眶雀鹛。
除以上优势种外的常见种共21种,包括大杜鹃、噪鹃、白腿小隼、灰背隼、棕背伯劳、乌鸫、斑鸫、雀鸲、白冠燕尾、领雀嘴鹎、黄臀鹎、暗绿绣眼鸟、山麻雀、山鹡鸰、.树鹨、斑纹鸟、金翅雀、小灰山椒鸟、黑领噪鹛和棕头鸦雀。
其它38种分布数量较少,也不太常见,主要包括中华鹧鸪、白颈长尾雉、普通夜鹰、戴胜、鹰鹃、四声杜鹃、小鸦鹃、草鸮、领角鸮、领鸺鹠、斑头鸺鹠、短耳鸮、黑耳鸢、赤腹鹰、苍鹰、红隼、红尾伯劳、喜鹊、灰树鹊、灰背鸫、北红尾鸲、黑喉石鵖、红喉歌鸲、黑领椋鸟、红头长尾山雀、强脚树莺、黄腹树莺、白腰文鸟、燕雀、黑尾蜡嘴雀、黄雀、灰卷尾、黑枕黄鹂、寿带、白颊噪鹛、棕颈钩嘴鹛、灰头鸦雀和小云雀。
5.3.2.3针叶林鸟类群落由于生境较为单一,栖息于针叶林的鸟类较少,只有22种。
画眉和红嘴相思鸟为其中的优势种。
除此之外,其它常见种还包括白鹇、普通鵟、松鸦、山麻雀、金翅雀、小灰山椒鸟和黑领噪鹛,共7种。
其它种类属于稀有种,分布数量较少,主要包括星头啄木鸟、大斑啄木鸟、灰头绿啄木鸟、栗啄木鸟、戴胜、日本松雀鹰、黄眉鹀、田鹀、黄喉鹀、灰头鹀、栗鹀、红隼和灰喉山椒鸟等13种。
5.4存在的问题本次调查中发现云居山保护区内鸟类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共调查到116种鸟类,其中1种为国家Ⅰ级保护鸟类,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4种,但这些种类的种群数量相对较少。
另外存在部分的森林栖息地片断化,鸟类的栖息生境质量有恶化趋势,未来可能严重影响整个保护区的连通性;农林业的发达虽然给当地多带来大量收益,但也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最明显的负面效应就是人工林的植被较为单一,导致鸟类群落多样性也较低,鸟类的生存空间受到相应步的挤压。
保护区缺少针对一些重要鸟类及其栖息地的有效保护措施。
与此同时,调查区内管理部门众多,如何协调部门利益,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加强该地区鸟类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因此,各有关的主管部门必须将这种核心景区的管理模式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模式等管理模式有机地加以融合,形成合力,以有利于本地区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人文景观的保护,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
备注: 季节型1-留鸟2-冬候鸟3-夏候鸟4-旅鸟地理型A-东洋种B-古北种C-广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