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毒进入人体的化学变化
人体受蜂蜇后在受蜇部位立即出现肿胀、充血,皮肤温度升高2~6℃,有烧灼感。
一旦蜂毒被吸收后还会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变化。
1.蜂毒的生物学作用
蜂毒及其组分蜂毒肽、托肽平和蜂毒明肽等具有明显的亲神经性。
全蜂毒及蜂毒肽对烟碱型胆碱受体有选择性阻滞作用。
蜂毒明肽可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蜂毒具有神经节的阻断作用。
蜂毒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镇痛腺素合成酶的抑制作用约为消炎痛片的70倍。
临床证明,蜂毒对神经官能症、偏头痛及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一般蜂毒具有调节神经系统紧张度的作用,使大脑皮层活动正常化,调整物质代谢,从而促进神经本身的修复。
蜂毒对呼吸系统的心血管系统有显著的影响。
被蜂蜇的人有呼吸加快的现象。
大量的蜂毒可使人或动物大脑呼吸中枢麻痹而导致死亡。
蜂毒可引起动脉血压降低,主要与磷酯酶A有关。
蜂毒肽是一种强烈的心脏毒素,并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蜂毒中的心脏肽和蜂毒明肽有类似于异丙肾上腺素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而且作用的持续时间较异丙肾上腺素长。
蜂毒的溶血作用很强,在极低的浓度( 1/10000)下,就能产生溶血作用。
其机制是蜂毒中的蜂毒肽和磷酯酶A能增强血红细胞壁的浸透能力,导致细胞内的胶体大量渗出,细胞内渗透压降低,致使细胞裂角产生“胶体渗出性溶血”。
蜂毒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的作用,使血液凝固时间明显延长。
蜂毒有一定的抗辐射作用,能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减轻辐射损伤的程度,减少由于辐射所引起的细胞染色体畸变的频率,提高动物的成活率。
蜂毒有保护和复苏造血细胞的潜在作用,防止因辐射所引起的骨髓和脾脏的退化现象。
蜂毒抗辐射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是蜂毒肽、磷酯酶A、透明质酯酶、酸性磷酯酶以及致敏原B和C。
蜂毒液有抗炎及抗菌作用,所含apamine、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具有直接抑制炎症的作用,另一些成分melittin则对脑下腺一肾上腺皮质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还有些成分本身既能刺激肾上腺皮质,又能直接抑制炎症过程。
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此外,蜂针液还有调节免疫作用,能抑制动物肿瘤组织的生长等。
2.蜂毒的毒性
蜂毒对哺乳类动物的作用最强,每个人对蜂毒的敏感性差异很大,健康人同时接受10次蜂蜇可引起局部反应;接受200~300只蜂蜇会引起中毒;短时间内蜇500次,可致人死亡。
有个别人对蜂毒过敏,表现为蜂蜇部位局部红肿反应强烈,或出现严重的致命性反应,因此,临床上使用蜂毒时和青霉素一样,对过敏者采用纯净蜂毒涂作诊断性皮试和脱敏治疗。
临床使用蜂毒的治疗剂量很少,因此,说蜂毒应用是安全的,但是绝大多数人经过长期小量蜂针刺激会对蜂毒产生耐受力,即使同时遭受多只蜂螫也不会发生强烈中毒症状。
本文摘自39蜂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