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性格鲜明,以少年儿童为主
小说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它可以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
儿童小说与一般小说相同,是以描写人物为中心。
任何一部儿童小说,它的社会作用都要通过作家在作品中塑造一个或几个人物形象——读者在阅读欣赏过程中运用想象再造出艺术形象——从再造的艺术形象身上获得审美享受而最终实现的。
因此,努力塑造性格鲜明、反映一定社会生活、概括一定生活本质、以少年儿童为主的人物形象是儿童小说的重要任务。
具有艺术魅力的中外优秀的儿童小说,无不以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发挥着巨大的精神感召作用。
如《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中的公然蔑视传统势力、不屑于当少爷受束缚、宁愿离家出走、追求发展自由个性的主人公小汤姆,《小马倌和“大皮鞭”叔叔》(颜一烟)中自幼成为孤儿、不堪地主虐待而逃进深山、参加抗日联军后又因未经改造的野性子而与部队的纪律格格不入、经过部队同志和“大皮靴”叔叔的培养教育以及战斗生活的锻炼而逐渐成为优秀的抗联小战士的小江,《罗文应的故事》(张天翼)中最终战胜了自身薄弱意志而成为一个好少先队员的罗文应,《父亲和土地》(王申浩)中因父亲猝死而毫无准备地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还要替父亲当村长时因坑害过一些村民而消仇的17岁农村中学生家耀等,都是集中体现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少年儿童个性化性格的典型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而在小读者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那种认为儿童小说的对象是孩子,只需要有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无关紧要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儿童小说塑造的以少年儿童为主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既可以是先进少年儿童的典型,也可以是普通少年儿童的代表,还可以是有严重的过失或带有一定悲剧性的少年儿童形象。
首先,儿童小说应努力塑造富于幻想、积极进取、爱憎分明的先进少年儿童形象。
因为对少年儿童读者而言,塑造先进少年儿童典型形象,既符合少年儿童了解同龄优秀人物生活及敬佩楷模的心理,又能帮他们树立起鲜活的榜样,可以使小读者从先进人物身上汲取精神营养,从而健康成长。
像小汤姆、小马倌、家耀等,是不同时代的作家在艺术长廊中为小读者树立的榜样。
但对此类形象的塑造,必须坚持艺术的真实性原则——即,要从生活出发,不能脱离实际地凭空拔高。
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即使是先进少年儿童,在他们身上也难免带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毛病。
以先进少年儿童作主人公,同样需要全方位地描写,这样才会性格鲜明、生动典型,使小读者感到亲切、可信,而没有束之高阁、敬而远之的感觉。
像小兵张嘎、马倌小江等少年英雄形象,作品中并没有回避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因而才真实可信,才富有感召力。
其次,儿童小说应当把典型形象的发掘目光积极地投向普通少年儿童。
因为普通少年儿童才是少年儿童的主体,他们的日常生活、思想状况,他们的喜怒哀乐等等,都应是儿童小说家关注的焦点。
这样,写出来的普通而鲜活的少年儿童形象才会更真实,对小读者更具有吸引力。
像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和《女生贾梅》,尽管“是以虚构的贾里贾梅去适合真实的贾里贾梅们”(梅子涵《从自己的路上走往21世纪》,《儿童文学选刊》1997年第1期),但这两位普通的少年形象却“受到生活里的贾里和贾梅普遍喜爱”(梅子涵《简说男生贾里》,《儿童文学选刊》1996年5期)。
“《男生贾里》和其姊妹篇《女生贾梅》都是无愧于我们时代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这两部长篇之所以成功,主要有三点:一是鲜明的时代特点,二是鲜活的少年形象,三是浓郁的儿童文学特色。
秦文君从儿童的世界出发,以孩子观察生活的视角展示了今天少年儿童面临的十分纷繁复杂的外部
世界。
今天城市中学生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主人公贾里、贾梅面前都出现了。
比如,怎样认识‘歌星’、‘影星’,怎样看待金钱及‘打工’,如何加强同父母的亲情及同学间的友情,以至如何解决在初中生中出现的吸烟、早恋等问题,这些都是90年代中学生面临的新问题。
作品不回避矛盾,着力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中,逐步克服自身的各种弱点,从幼稚迈向成熟,逐步坚强起来的成长过程。
(翟泰丰《秦文君小说系列·时代呼唤儿童文学精品(代序)》,作家出版社,1997年)
再次,儿童小说还可以把有严重过失、带有一定悲剧性的少年儿童形象作为主人公。
多年来,儿童小说创作中有一种不成文却有着潜在影响的观点:把儿童教育中“正面教育”原则简单地直接地搬到儿童小说创作中来,造成儿童小说创作只能以正面人物为主人公的局面。
这限制了题材的开拓和主题的深化,影响了儿童小说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真实地反映少年儿童生活,反映少年儿童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就不能不面对这样的问题:在不良社会思潮影响下,有些少年儿童没有抱负,没有理想,眼光短浅,缺乏艰苦学习的自觉性;有的思想品质差,自私、不诚实、不懂礼貌,个别的甚至道德败坏,在社会上有很大的破坏性。
这样的人物也可以作为主人公写进作品。
只要所写的不是不可理解的病态的孩子,哪怕是一个失足的犯罪少年儿童,只要写出他们克服缺点逐步前进的过程,显示出社会具有矫治他们的缺点、医治他们的创伤的巨大力量,就是有意义的作品。
不同时代带有一定悲剧性的少年儿童形象也是不同的。
这就要求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而且艺术表现上也应该有新的创造。
刘厚明的《绿色钱包》刻画了一个失足少年韩小元的形象。
与写相同题材的《表》和《小黑马的故事》相比,这篇小说充满了新的时代气氛,表现了作者对失足少年儿童的抚爱之情。
少年儿童读者通过小说生动曲折的情节和韩小元这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会领悟到人不能像耗子那样生活,人要有人的尊严感和荣辱感,寄生的不劳而获的生活是丑的,劳动、诚实是美好的。
儿童小说主要刻画和塑造少年儿童形象,但并不排斥成人形象。
因为少年儿童不是孤立于成人之外而生活的,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和成人的影响和熏陶,成人的言谈举止时时微妙地影响着他们。
儿童小说要注意对成人形象的精心刻画。
如果只把成人形象作为少年儿童形象的衬托,就会缺乏个性特点,更不会成为有血有肉的人物。
优秀的儿童小说在努力塑造少年儿童形象的同时,都注意对成人形象的刻画。
如《小兵张嘎》(徐光耀)中的机智勇敢的侦察员罗金宝叔叔,《山羊不吃天堂草》(曹文轩)中的严厉、凶恶而又善良、孤独的木匠师傅三和尚,《题王许威武》(张之路)中的古怪严厉、但却极有影响力的老教师许威武,《我想柳老师》(班马)中学生知识上的良师、生活里的益友、游戏时的伙伴的青年教师柳夏来……这些饱满而个性鲜明的成人形象,同样会给小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
儿童小说塑造成人形象的关键是作家是否从“儿童视角”来写。
即,儿童小说中的成人形象既要有成人所独具的魅力,又要有能为孩子们所理解和接受的“儿童特点”。
儿童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应鲜明、有发展,要努力写出不同环境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要把人物置于生活的激浪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语言和心理活动等表现性格。
儿童小说创作,在刻画儿童人物形象性格方面,应当追求性格的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
只有打破性格单一化,追求性格的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才会有血有肉、不脸谱化。
如陈丹燕的《上锁的抽屉》描绘了一个少女的私生活:她意识到自己生理上的成熟,感到羞
涩、不安;她需要保守自己的秘密,便在抽屉上配了一把锁,以抵制“大包大揽”式教育的父母。
其行动描写细腻、真切,显示出青春萌动期少女的心理变化,反映出自卫反抗的情绪。
在儿童小说中,冗长的、沉闷的心理描写是不适宜的,但是简洁的、生动的和反映事物本质的心理描写却是不应加以排斥的。
如契诃夫的《凡卡》情节很简单:凡卡不堪忍受鞋店老板虐待,写信给老爷爷,希望他能把自己从苦海中解救出来。
小说中有很多对凡卡心理活动的描写。
正是对这些心理活动丝丝入扣的描写赢得了小读者对凡卡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儿童小说出场的人物不能太多。
中长篇的容量较大,人物虽然可以比短篇多些,但人物相互间关系也不宜太错综复杂。
但也不能低估小读者水平,写得平铺直叙、淡然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