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师《内科学》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
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
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
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
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发生急性代谢紊乱,例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
一般以为遗传和环境均起作用。
临床上分Ⅰ型(胰岛素依赖型)和Ⅱ型(非胰岛素依赖型)。
(一)临床表现1.代谢紊乱症侯群"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Ⅰ型患者大多起病较快,病情较重,症状明显且严重。
考试大网站收集Ⅱ型患者多数起病缓慢,病情相对较轻,肥胖患者起病后也会体重减轻。
患者可有皮肤瘙痒,尤其外阴瘙痒。
高血糖可使眼房水、晶体渗透压改变而引起屈光改变至视力模糊。
2.并发症和(或)伴发病(1)急性并发症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2)感染,常发生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反复发生,泌尿道感染以肾盂肾炎和膀胱炎最常见。
肾乳头坏死是严重的并发症。
(2)慢性并发症1)大血管病变主要是大、中动脉粥样硬化。
大、中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等,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等。
大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与LDL,VLDL正相关,与HDL2 ch水平负相关。
胰岛素性激素,生长激素,儿茶酚胺等也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肢体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常以下肢动脉病变为主,表现为下肢疼痛、感觉异常和间歇性跛行,严重供血不足导致肢体环疸。
2)微血管病变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
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心肌组织,其中尤以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为重要。
山梨醇代谢增强,生长激素过多,血流动力学改变,2.3~DPG等与微血管病变有关。
①糖尿病肾病毛细血管间肾小球硬化症是Ⅰ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Ⅱ型糖尿病,其严重性次于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可分为五期:①I期:为糖尿病初期,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升高,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扩张,肾小球内压增加。
良好治疗也使病变回复正常。
②Ⅱ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尿白蛋白排泄率(AER)多数在正常范围,或呈间歇性增高(如运动后)③Ⅲ期:早期肾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
即AER持续在加15~200μg/min,(正常人<10μg/min.)④Ⅳ期:临床肾病,尿蛋白逐渐增多,AER>200μg/min,即尿白蛋白排出量>300mg/24h,相当于尿蛋白总量>0.5g/24h,肾小球滤过下降,可伴有浮肿和高血压,肾功能逐渐减退。
⑤V期:尿毒症,多数肾单位闭锁,AER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血压升高。
严格代谢控制可防止或延缓临床肾病的发生。
减少蛋白质摄入量对早期肾病及肾功能不全的处理均有利。
抗高血压治疗可延缓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速度,早期肾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可减轻微量白蛋白尿。
②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按眼底改变可分六期,分属两大类。
I期:微血管瘤,出血为非增殖型病变;Ⅱ期:微血管瘤,出血并有硬性渗出;Ⅲ期:出现棉絮状软性渗出;以上3期(Ⅰ~Ⅲ)为背景性视网膜病变。
Ⅳ期: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出血;V期:机化物增生;Ⅵ期:由于血凝块机化,纤维组织牵拉,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失明。
以上Ⅳ~Ⅵ3期为增殖性视网膜病变(PDR)。
新生血管出现为主要标志。
严格控制糖尿病是防治视网膜病变的基本措施,应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若视网膜病变进展迅速或已进入增殖期,应改用胰岛素治疗。
③心脏微血管病变和心机代谢紊乱可引起心肌广泛灶性坏死等损害,称为糖尿病心肌病,可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3)神经病变(很重要考点:DM神经病变有哪些特征?)主要是微血管病变及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以致山梨醇增多等所致,其病变部位以周围神经为最常见,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病情进展缓慢。
临床上先出现肢端感觉异常,分布呈袜子或手套状,伴麻木、针刺、灼热或如踏棉垫感,有时伴痛觉过敏。
随后有肢痛,呈隐痛、刺痛或烧灼样痛,夜间及寒冷季节加重。
后期可有运动神经受累,出现肌张力减弱,肌力减弱以至肌萎缩和瘫痪肌萎缩多见于足小肌肉和大腿肌。
自主神经病变也较常见,并可较早出现,影响胃肠、心血管、泌尿系统和性器官功能。
临床表现有瞳孔改变(缩小且不规则、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和排汗异常(无汗、少汗或多汗),胃排空延迟、腹泻(饭后或午夜)、便秘等胃肠功能失调,体位性低血压、持续心动过速、心搏间距延长等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失常,以及残尿量增加、尿失禁、尿潴留、逆向射精、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等。
4)眼的其他病变黄斑病、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虹膜睫状体病变等。
5)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以及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疸等病变,统称为糖尿病足。
(名词解释,什么是糖尿病足?)由于神经营养不良和外伤的共同作用,可引起营养不良性关节炎(Charcot关节),好发于足部和下肢各关节,受累关节有广泛骨质破坏和畸形。
(二)实验室检查1.尿糖测定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每日4次尿糖定性检查(三餐餐前和晚上9~10时或分段检查),和24小时尿糖定量可作判断疗效指标,并供调整降糖药物剂量的参考。
2.血葡萄糖(血糖)测定血糖升高是目前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
正常范围为3.9~5.6mmol/L.又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
3.葡萄糖耐量试验,有口服和静脉注射两种。
其中,口服葡萄糖耐量应在清晨空腹进行。
4.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病情控制不良者其GHbA或GHbA1C较正常人高,且与病情控制不良的程度相关。
考试大网站收集GHbA1测定可反映取血前4~12周血糖的总水平,以补空腹血糖只反映瞬时血糖值之不足,成为糖尿病控制情况的监测指标之一。
FA测定反映糖尿病患者近2~3周内血糖总的水平,亦为糖尿病患者近期病情监测的指标。
但一般认为,GHbA1和FA测定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
5.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有助于了解B细胞功能(包括储备功能)和指导治疗,但不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
(三)诊断标准(重要考点,考生需牢记)。
1.有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或空腹血糖FPG≥7.8mmol/可确诊。
若随机血糖<7.8mmol/L,FPG<5.6mmol/L,可排除糖尿病。
2.可疑结果行OGTT,2h血糖≥11.1mmol/L可确诊,<7.8mmol/L,可排除。
3.如无症状,除上述2项标准外,还需符合口服葡萄糖1h血糖≥11.1mmol/L,或另一次OGTT2h血糖≥11.1mmol/L。
(四)鉴别诊断1.继发性糖尿病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可分别因生长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分泌过多,对抗胰岛素而引起继发性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
长期服用大量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类固醇糖尿病。
2.药物对糖耐量的影响噻嗪类利尿剂、呋塞米、(速尿furosemide)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三环类抗抑郁药等可抑制胰岛素释放或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引起糖耐量减低,血糖升高,尿糖阳性。
3.其他原因所致的尿糖阳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胃空肠吻合术后,因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吸收快,可引起进食后1/2~1小时血糖过高,出现糖尿。
肾性糖尿由于肾糖阈降低所致,尿糖阳性,血糖和OGTT正常。
弥漫性肝病患者,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功能减弱,肝糖原贮存减少,进食后1/2~1小时血糖可高于正常,出现糖尿,急性应激状态时,胰岛素对抗激素(如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增加,可使糖耐量减低,出现一过性血糖升高,尿糖阳性。
(六)治疗治疗原则是早期、长期治疗、综合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
治疗的目标是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糖尿病症状,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维持良好健康和劳动(学习)能力,保障儿童生长发育,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1.一般治疗:健康教育2.饮食治疗(1)制定总热量(2)碳水化合物,约占饮食总热量50%~60%(3)蛋白质和脂肪比例:饮食中蛋白质含量一般不超过总热量的15%,考试大网站收集成人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0.8~1.2g,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或伴有消耗性疾病者宜增至1.5~2.0g,伴有糖尿肾病而肾功能正常者应限制至0.8g;血尿素氮升高者,应限制在0.6g.至少有1/3来自动物蛋白质保证必需氨基酸供给。
脂肪约占总热量30%,其中饱和脂肪、多价不饱和脂肪与单价不饱和脂肪的比例为1:1:1,每日胆固醇摄入量<300mg.(4)合理分配每克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均产热16.7U(kcal),每克脂肪产热37.7U(kcal),将其换算为食品后制订食谱,可按每日三餐分配为1/5、2/5、2/5或1/3、1/3、1/3;也可按4餐分为1/7、2/7、2/7、2/7.每日饮食中。
纤维素含量以不少于40g为宜。
限制饮酒,每日摄入食盐应限制在10g以下。
3.体育锻炼对Ⅰ型糖尿病患者,体育锻炼宜在餐后进行,运动量不宜过大,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并予餐前在腹壁皮下注射胰岛素,使运动时不会过多增加胰岛素吸收速度,以避免运动后的低血糖反应。
对Ⅱ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患者),适当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谢紊乱。
4.口服药物治疗(1)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此类药物与位于胰岛B细胞膜上的磺脲类药物受体(SUR)结合后,关闭ATP敏感钾离子通道(KATP),细胞内的钾离子外流减少,细胞膜去极化,开放钙离子通道,细胞内钙离子增加,促进胰岛素释放,其降血糖作用有赖于尚存在相当数量(30%以上)有功能的胰岛B细胞组织。
SUs类药物治疗Ⅱ型糖尿病患者可改善胰岛素受体和(或)受体后缺陷,增强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故认为可能有胰外降血糖作用。
主要适应症是Ⅱ型糖尿病患者用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不能使病情获得良好控制;如已应用胰岛素治疗,其每日用量在的20~30u以下;对胰岛素抗药性或不敏感,胰岛素每日用量虽超过30U,亦可试加用Sus类药。
本类药物不适用于Ⅰ型糖尿病患者、Ⅱ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进行大手术、伴有肝肾功能不全,以及合并妊娠的患者。
年老患者宜尽量用短、中效药物,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SUs的副作用主要是低血糖。
同时注意磺脲类药物治疗与其他药物的相应作用。
(2)双胍类双胍类药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改善糖代谢、降低体重,但不影响血清胰岛素水平,对血糖在正常范围者无降血糖作用,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与SUS 合用则可增强其降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