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皮肤病的鉴别诊断

糖尿病皮肤病的鉴别诊断

糖尿病皮肤病的鉴别诊断
据有关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罹患皮肤病的比例约占2 5%~30%。

在临床上,以皮肤病为首发症状或主诉前来就诊的糖尿病患者,约占皮肤科门诊患者总数的2%~3%,这一点应该引起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高度重视。

那么,糖尿病患者容易患哪些皮肤病呢?
外阴瘙痒该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外阴和肛周无原发皮疹的顽固性瘙痒,由于剧烈的搔抓,其病变部位常出现湿疹样改变,并可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

患者瘙痒的程度与其血糖的数值呈正比关系,用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但只要其血糖得到有效的控制,皮疹便可逐渐消退。

糖尿病坏疽该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合并症之一。

该病患者常伴有大动脉闭塞和足趾溃疡。

这种足趾溃疡为干性坏疽;若患者无动脉闭塞,则其足缘、足底、足背等处好发生溃疡。

这种溃疡为湿性坏疽。

该病多由于糖尿病患者没有很好地控制血糖所导致。

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了知觉神经障碍以及痛觉或温觉麻痹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发生烫伤和外伤,以免引发坏疽。

感染性皮肤病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并发真菌、细菌和病毒感染,从而引起各种感染性皮肤病:①
真菌感染性疾病:主要是指由念珠菌和皮肤癣菌感染导致的疾病。

念珠菌容易感染的部位是外阴生殖器、腹股沟、口腔、甲沟、第3~4指(趾)缝;皮肤癣菌容易感染的部位主要是腹股沟、手足、头部等部位。

②细菌感染围广泛且炎症明显,并常出现坏疽。

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该病常见于中青年女性糖尿病患者,多由外伤而诱发,患者一般无明显的自觉症状,但可在其胫骨前出现局限性大片硬皮样斑块,斑块的形态不规则,中央呈黄色,边缘为暗红色浸润。

约有2/3~3/4的该病患者都合并有糖尿病。

该病患者出现此种皮疹1~5年后才会出现血糖升高,而且即使其血糖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也不能使这种皮肤病完全改善,只有在其皮疹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时方可取得一定的疗效。

糖尿病性皮肤潮红该病患者的面部可出现特殊的玫瑰色潮红斑,病情严重时,其掌跖部位也可出现上述皮疹,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皮肤毛细血管的弹性降低和异常扩张所
导致的。

糖尿病性大疱病糖尿病患者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其手足可出现烫伤样水疱或大疱。

该水疱可单发,也可多发,其疱壁很薄、内含浆液、周围无炎症性红晕。

该病患者常无
明显的自觉症状,发病约2周后水疱或大疱便可干燥结痂,愈后不留疤痕。

糖尿病性黄色瘤该病好发于患者的面部(特别是眼睑周围),也可见于患者的躯干、四肢、臀部等处。

大约有0.1%的糖尿病患者可由于脂质代谢异常而发生此病。

该病患者常出现多发性黄色丘疹或斑块,丘疹的直径约为5毫米左右,周围绕有红晕且有瘙痒感。

中医治疗糖尿病性大疱病
糖尿病性大疱病是以糖尿病伴发灼伤样水疱或大疱为特征的一种特异性皮肤病变,近年来国内杂志多有报导。

患者以中老年为主,一般有较长的糖尿病史,多在3年以上,全身营养状况较差,有明显的神经及微血管并发症。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伴发水疱可能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如皮肤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营养障碍、糖尿病性肾病引起阳离子平衡紊乱等,致使皮肤的完整性被破坏而形成水疱。

中医认为,水疱属湿,无炎症性水疱属脾湿。

本病多因脾气虚弱,运化无权,体内水湿不化,蕴阻肌肤而成疱。

若伴阴虚,津液亏损,则疱液粘稠而量少。

其临床表现为:水疱突然发生,好发于受压迫部位,如足趾、足踵,也可见于胫前、手及前臂。

水疱大小不一,0.5~1cm左右,形似烫伤,疱壁菲薄,张力高,内含清浆,周围无炎症性红晕,可单发或多发,无任何
自觉症状。

表皮内水疱约两至数周痊愈,不留痕迹;表皮下水疱约2~3月痊愈,留有轻度萎缩性疤痕和色素沉着,偶见血疱或形成溃疡,常反复发生。

(1)中医辨证论治
【证型】脾虚湿蕴
【主症】皮肤突发水疱,透明而无红晕,伴消瘦乏力,腹胀便溏,肢麻浮肿,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濡缓
【治则】健脾除湿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白术10g,苍术10g,茯苓1 5g,泽泻15g,滑石10 g,厚朴10g,生黄芪15g,苡仁15g,桂枝15g,鸡血藤15g。

(2)外治
用消毒针头穿破疱壁,放出疱液,青黛散水调外敷。

(3)食疗
食疗方有如下几种。

山药粥:山药50g,生黄芪(布包)12g,苡仁20g,赤小豆20g,莲子12g,红枣10g,同煮至豆烂,去黄芪,加粳
米50g煮成粥。

早晚各食1小碗。

功效健脾利湿,益气补虚。

五品粥:见硬肿病。

玉米须冬瓜汤:玉米须15g(布包),冬瓜100g,加水煎汤,去玉米须,调味食之。

功效利湿消肿。

(4)自我调护
积极治疗控制糖尿病;发生水疱后,不要撕掉疱壁,以免继发感染。

糖尿病人皮肤痒内服外洗效果好
在糖尿病的各个时期,可出现多种皮肤病变,其发生率达25%-35%。

糖尿病皮肤病变多由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代谢障碍以及感染等因素单独或相互作用而引起。

中医辨证常呈现虚实夹杂、多证相兼的复杂特征,但血淤常常是糖尿病皮肤病变中的基础证候。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在糖尿病中很常见,发生率为10% -40%。

其中全身广泛皮肤瘙痒者,多见于老年患者,部位
不定,时间不一。

局限性瘙痒多见于外阴及肛门周围,女性多见。

我们强调首先要养成卫生健康的生活习惯。

避免用手搔抓、摩擦。

糖尿病患者皮肤挠破了更易感染。

勤用温水洗浴,勤换衣物。

贴身衣服要选棉质的,如果有条件最好选择精织品,以减少对皮肤的摩擦,新的内衣要洗过后再穿。

中医认为糖尿病瘙痒症的产生与湿、热、毒有关,采用内服法与外洗法相结合治疗。

内服药,全身皮肤瘙痒用当归10克、白芍10克、赤芍15克、丹皮10克、防风10克、威灵仙10克、白鲜皮30克、苦参10克、黄柏10克、土鳖虫10克、水蛭3克;外阴瘙痒用苦参10克、黄柏1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20克、竹叶15克、车前草30克,若白带多加椿根白皮30克。

把药材加水适量煎取150毫升分早晚两次温服。

外用药是将苦参30克、黄柏3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20克装入纱布袋后煎煮,全身皮肤瘙痒者取汁500毫升,用棉纱布涂患处,每天2-3次,一天一剂。

或者采用泡澡的方式,将煎好的药汁倒入浴池,再加入适量温水,注意水的温度不要太热以免烫伤,水量不要太多,要保持药物的浓度,每天泡20分钟左右。

外阴瘙痒者煎汁适量局部先熏再洗。

糖尿病足,是由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高血糖和细菌感染等共同作用引起的,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具有很强的致残性和致死性。

中医辨证多为脾肾两虚,血脉闭阻,肢端失养。

早期应用益气温阳活血方法有一定防治作用。

常用方剂有阳和汤、独活寄生汤、当归四逆汤、真武汤、金匮肾气丸、托里透脓汤、四妙勇安汤等。

糖尿病性大疱,是以灼伤样水疱或大疱为特征。

中医认为多属脾气虚弱,水湿不化,蕴阻肌肤,并常伴气虚血淤,可应用参苓白术丸加丹参、桂枝、鸡血藤治疗。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约1/3病例可发生穿凿性溃疡。

中医辨证属气血两虚、络脉淤阻,可用益气、养血、活血方法治疗,如八珍汤加减。

颜面潮红,表现为面颊、腮及下颌皮肤持续性发红,呈玫瑰红色,但局部不发热。

中医认为是津精亏损,虚火内生而致,常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

糖尿病性硬肿病,患者常自诉面胀、颈厚、凝肩、头部转动受限。

中医认为多因腠理不密、卫外失固、风寒湿邪乘隙侵入,与气血相搏,以致营卫失和,经络痹阻而发病。

病程久者,可出现阳气不足,寒湿凝滞,可应用葛根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加减。

环状肉芽肿,以排列成环状的丘疹性损害为特征。

中医辨证多属湿淤互结,可采用化湿活血软坚法治疗,可应用五苓散加大黄蛰虫丸治疗。

糖尿病水疱的对策
糖尿病水疱是糖尿病的一种特异性皮肤并发症。

水疱大多突然发生,形态酷似烧伤性水疱,疱壁菲薄,透明,边界清楚,周围无炎症性红晕,疱内有清亮的浆液,直径约0.5~1厘米。

最大的水疱直径可达3厘米,但很少见。

水疱的数目不等,一般为数个,个别达十数个。

主要见于四肢远端如足、踝、腕等部位,少数发生于胸腹部。

糖尿病患者出现上述特点的水疱,要虑及糖尿病水疱,查找原因和及时处理。

糖尿病水疱通常与患者血糖控制不良及全身营养状况差有关。

因此,一方面要重视血糖监测,适当调整药物,以更好控制血糖,从根本上避免水疱发生。

另一方面,要保证营养均衡,在适当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多食新鲜蔬菜,每日不少于400克,适当选用牛奶、禽蛋等优质蛋白质,每日喝一大杯奶,吃1个鸡蛋。

水疱直径若在1厘米之内,不需要作特殊处理。

加强局部护理,避免受压及损伤,约在5~7天内可自愈。

如果水疱大,可先用0.25%碘酒消毒疱壁表面及周围皮肤,再用无
菌针管抽取疱液,然后用无菌干纱布加压固定,防止感染及损伤,一般在7~10天内愈合。

水疱愈合后不会形成瘢痕,预后良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