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的关系的协调,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当前的城市空间扩展正在通过对整体的分解与简化来影响自然的演进过程, 这随之带来了自然的无情报复。
目前我国的快速城市化正在破坏河流的自然演进过程, 并因此引起了水质恶化、洪旱灾害的频发。
本文从河流自然演进角度出发, 探讨城市与河流的关系,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
关键词:城市规划、河流、空间、管理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灵魂的塑造,也是一个城市生命的延续。
它不仅仅是对冰冷的建筑进行简单的定位处理,而且积极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的适宜度。
城市河流及周边地区的历史变迁体现了人与水、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历程。
天津是一个依海河而建的城市,城市布局受到海河影响很大。
从农业时期对水的崇拜和依赖、工业时期对水的索取和背离、直至信息时代对水的尊重和亲近,人们经历了一个近水—远水—亲水的变化过程,滨水区对于城市环境改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被重新认识。
滨水地区作为城市中极具活力的经济社会载体和独具吸引力的环境载体已成为全世界的城市建设和规划设计热点。
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滨河景观规划及河流生态恢复在理论和实践上仍然不足,尤其是从生态设计角度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
面对严峻的城市环境和建设现状,科学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河流景观,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完整性,改善城市景观风貌,提高人居环境及生活质量,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环节。
因此,河流水系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加强对河流水系的保护、恢复及重建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有一部分河流的改造设计和建设违背了生态学的基本规律,不但没能实现造福于民的预期目标,而结果却使欲解决的问题更加严重。
分析其原因,自然原始的河道通常具有透水性,通过向地下渗透有效补偿地下水,保障了地下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且自然状态下的河床起伏多变,基质或泥或沙或石,丰富多样,水流或缓或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境组合,滋养着两岸的植被欣欣向荣,而河道流域植被的繁荣,可以有效地调节局域温度、湿度、降雨等小气候,在区域水热调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如今的改造建设,基于防洪泻洪加固堤坝的出发点,多半采用的是水泥护堤衬底,对河道进行固化,甚至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
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证实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
因此,曾经水草丛生、鸟儿低飞、游鱼翔底的景象已是遥远的梦,代之以寸草不生,光洁的水泥护岸。
因为异质性的不复存在,许多生物无处安身,就连蚂蚁也不敢光顾,严重者尤如一潭死水,水的自净能力消失殆尽,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且裁弯取直后的河道已失去了蜿蜒曲折的水流才有的生气和灵气。
1 城市空间扩展对河流系统的影响城市空间扩展是对自然土地的不断开发利用的过程, 它的显著特征就是城市以大片不渗水表面代替了自然状态下的可渗水表面, 再加上城市快速排水系统的影响, 河水水量会随雨量快速上涨, 洪峰的尺度也显著提高, 河流的调蓄受到严重影响; 而地下水与溪流的补充水量则越来越小。
目前, 我国由于河流沿岸的城市的快速发展, 长江流域的洪水频率已经由每10年一次发展成为每10 年4 次。
珠江流域的水灾频率也从10 年一遇到5 年一遇直至3 年一遇。
近10 年来, 珠江主干流几乎年年有水灾, 而且非涝即旱。
随着河流上游中心城市数的增加, 下游河流所承受的洪水压力越加严重。
而由上游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在河流的下游解决起来也更加困难, 代价也更加高昂。
这需要较大的排水道、保护下游已经城市化的洪泛平原, 加固和裁直河岸, 但也因此带来了对自然河塘、沼泽、植被以及野生生命栖居地的大规模破坏。
城市空间扩展与城市堤岸人工裁弯取直的关系城市的发展必然涉及到洪水的防治问题, 因此几乎在所有的水体沿岸都有堤岸的存在, 或者人为地将自由弯曲的河岸裁直。
但是, 这会影响河水的流动性。
在自然状态之下, 河流的冲积作用会使河流中夹带的泥沙与有机质等物质沉积在河漫滩之上, 并同河漫滩、自然堤、河阶地等形成复杂的生态平衡与物理平衡关系。
由于河流所夹带的泥沙等物质向外大量漫溢, 既给河漫滩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又减少了河床的固体物质沉积, 从而使河水水位始终保持在一定的水平高度上。
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 一方面, 城市为河流带来大量的沉积物(据统计, 城市化地区的河水沉积量比非城市地区沉积量多出几百倍, 而每年使河床升高、河道扩大的沉积物相当于非城市化地区5 年沉积物的总量) ; 另一方面, 在河岸边修筑堤坝、人为修直河流又使水中沉积物无处宣泄, 堆积在河床之中, 逐渐提高了河床水位。
随着水位升高, 堤岸也必须不断加高, “水涨堤高,堤高水涨”的恶性循环最终形成威胁城市安全的地上悬河。
无疑, 地上悬河对堤防的侧向压力十分巨大, 在堤坝建筑不完善、已达到使用年限或地基不稳固等情况下, 若受到滑坡、崩塌、暴雨、地震等因素的触发, 堤坝将溃决, 水流以堤坝蓄水高度的水头向下游冲泄, 形成巨大洪水。
目前, 我国的黄河已经成为地上河; 平均水位高出河岸3~4 m , 最高达10 m ; 长江有些江段已经成为地上河, 预计50 年后将完全成为地上河; 荆江到1995 年水位已经高出荆北平原13 m。
这正是我国1998 年特大洪水造成居民生命财产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长江南京段的堤防来看,目前南京段南北两岸189 km 的岸线仅下关新建的411 km 堤岸暂时符合标准( 仅占211 %) ,其余都已低于警戒水位815 m 。
南京的堤防岌岌可危。
城市空间扩展与洪泛滩地的关系在河流附近的城市发展通常有三种选择: (1) 在洪泛滩地上建设城市;(2) 在10~100 年一遇的河谷阶地上建设城市; (3)在高地之上建设城市。
河流的自然稳定性依赖于流域内湿地与植被的吸收与调蓄,以及洪泛滩地的拦截作用。
而洪泛滩地上的城市的发展将自然状态之下的蓄水性土壤置换成为城市的不渗水表面( 街道、建筑物、城市河流等) , 减少了雨水向地下渗透的面积和下渗水量,降水所形成的积水在快速排水系统的作用下向河流和低地迅速汇集, 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汇集速度, 缩短了径流高峰到来的滞后时间, 从而在雨水之后引起河水暴涨。
另外, 河漫滩上的城市建设也阻挡了河流悬移物的分散与淤积, 从而导致悬移物在河床中的大量沉积, 提高了河道水位。
这同样是近年来我国洪水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 位于长江南京市段河流中间的新济洲, 是一个由泥沙淤积而成的江心滩洲, 其警戒水位为915 m 。
历年来洪水水位不断上涨: 1 9 8 3 年为1 0 1 9 8 m 、1995 年为10176 m 、1996 年为10188 m 、1998 年为11124 m 、1999 年为11110 m。
随着堤防的建设, 泥沙淤积的减少使陆地不再上升, 而水位的上涨又时刻威胁着居民的安全。
据统计, 新济洲每年用于防洪的资金约为5000 万元, 而其年生产总值尚不到4000 万元, 到2001 年, 政府不得不决定迁出洲上所有居民, 使其成为无人居住的荒洲。
再如, 南京近年来在河西地区大量开发, 预计将在长江近岸的河漫滩上容纳20 万人口。
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具有滞后性,这对长江水流的影响目前还需测定。
但是随着水位上涨, 现在南京的长江堤防仅能抵御30 年一遇洪水; 而且河西滩地的地基土质软弱, 主要受力深度的土层是高压缩性、高灵敏度的淤泥质粘土、亚粘土, 这种地基容易使建筑物产生幅度较大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
因此从自然演进的角度看, 河西滩地同新济洲的滩地一样, 都属于河流自然发育的边界区域, 并不适合住宅区的大量发展。
2 相关规划要素分析河流系统的自然演进是同流域内其他系统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
它的外在现象表现为干、支流水系, 沼泽、湖泊、湿地、旱地、林地、滩地、阶地、平原、高地等土地自然环境, 当把这些土地自然环境的外在现象分开来考虑,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 它们都可以被转化为城市的发展用地, 这是土地赋予自然和人类的共同权利。
但是, 如果从自然演进的角度出发, 综合加以看待,在这些自然现象的背后, 各个自然系统之间都有着重要的相互联系, 彼此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共同抵抗外界的干扰, 维持自然的稳定。
正如迈克哈格所说“自然现象是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 各种自然规律的反映, 而这些自然现象为人类提供了使用的机遇和限制⋯⋯”。
土地自然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它能够有效地调节来自外界的适度干扰,并具有使系统恢复正常状态的功能。
但是自然系统调节变化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阀值, 或者可以称为自然演进的门槛, 超过这个门槛, 系统将从有序自然演进状态转变为无序的发展状态, 直到系统的消亡。
在这里, 自然演进的门槛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所提到的各种门(地理环境门槛、技术条件门槛、城市结构门槛等) 不是同一个概念。
以往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门槛是一个可以超越的概念, 只是这种超越所需要花费的经济代价如何(如围湖填海、移山造地等) ; 而本文中所提出的自然演进的门槛是不可超越的概念, 它是维持自然界生长发育的最低限度。
这个门槛的具体设定还需要很多部门的综合研究来制定。
在这里我们只能提出影响河流自然演进的一些具体的土地规划天然的河流有凹岸、凸岸,有浅滩和沙洲,既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又可减低河水流速、蓄洪涵水、消弱洪水的破坏力[1]。
因此,为了保留城市河流的景观价值和生态功能,河道走向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不强求顺直,营造出接近自然的河流形态。
河岸平面线形的修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恢复河流蜿蜒曲折的形态,宜弯则弯,河岸边坡有陡有缓,堤线距水面应有宽有窄。
在一定长度内,使水流速度有快有慢,在岸边可以造成滞流、回流,以便动物的生长繁殖[2]。
(2)恢复河道的连续性,拆除废旧拦河坝、堰,将直立的跌水改为缓坡,并在落差大的断面(如水坝)设置专门的鱼道。
(3)重现水体流动多样性,如采用植石治理法,在河底埋入自然石头,造成深沟及浅滩。
这些人工营造出的浅滩、放置的巨石、修建的丁坝、鱼道等有利于形成水的紊流。
(4)因为城市段河流要满足较高的防洪标准,所以将缓洪问题放在乡村,利用与河流连接的湖泊、荒滩等进行滞洪。
在保持河道平面的曲折变化的同时,在纵面规划中还要保留自然状态下交替出现深潭和浅滩,保留河岸树林、陡坡、河滩洼地等,以增加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为鱼类等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境异质性,并尽可能的不设挡水建筑物,以确保河流的连续性和鱼类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