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七章
第七章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
斯知仁矣。
此章有观过知仁的意思。
而这句话表面看来
有歧义,但是其儒家的生命价值是肯定的,也是
不变的。
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仁训为人;党为类。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过错分别归于不同
的类别,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了
解一个人仁还是不仁了。
再有一种的解释就是:
人指君子。
过指过错。
结合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来理解,人之过也的人就是君子。
君子可能犯过错,各有所不同,观察君子的过错,才能知道其
为仁如何。
此解较为妥当。
以下几种解释可资参考:
孔安国曰: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
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
为仁矣。
(《论语注疏》)
二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
君子常失
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尹焞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后汉吴佑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
观过知仁是也。
朱熹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论语集解》)
现在看来,仁与不仁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然而,时过境迁,物似人非。
人们的道德和法律也在不断变化,仁与不仁也不断呈现新的意义,君子小人也在以不同面貌显现。
所以,因恪尽职守,理解偏差造成的失误,是君子之过;而故意知法犯法,穿凿附会,钻法律的空子则是小人之恶了。
因此,我们不仅要观过知仁,还要观恶知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