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论文范例浅谈音乐中的声乐【摘要】声乐学习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声乐学习,对其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声乐学习中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针对声乐学习中认识不清楚、自信心不足、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声乐学习;心理调控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
声乐艺术通过人的声音以及表演等来表现人的情感,展示人的内心世界。
因此,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必然成为其声音状态的重要内在基础。
在整个歌唱艺术活动过程中,心理活动都始终贯穿其中,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马腊费奥迪曾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
”可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声乐学习,能为声乐学习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使声乐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因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 声乐初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声乐是一门感觉的艺术。
从心理学上讲,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在声乐学习中,尤其是声乐初学者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本来先天条件不错、歌唱技巧也还可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化训练之后,不仅声乐技巧上进步不大,反而丢失了本来的声音特点,变得好像不会唱歌了。
其实这是因为声乐学习中需要“感觉”的方面没把握好,比如:气息、腔体打开、声音位置、歌曲的意境等等,学习者好像抓住了这样就丢了那样,面对老师的指导、提示也无所适从。
从心理方面来分析,声乐学生一般会有认识不清楚、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等几个问题。
1.1 对声乐认识不清楚。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是学习和研究这个事物的先决条件,学习声乐也是这样。
许多学生对声乐的认识有这样的误区,比如:声乐就是简单的唱唱歌、就是唱几个高音、就是把声音唱大、颤音就是颤抖的声音等。
这样一些对学习声乐不够重视或者存在严重误区的认识会对声乐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唱高音,只要练声就尽量往高里拔,以牺牲嗓子的代价换来几个没有质量的高音还以为自己在进步。
在没有良好气息基础的前提下,盲目喊唱高音是非常危险的,轻则导致声带充血、水肿,重则造成小结、息肉甚至丧失唱歌的能力。
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模仿一些歌唱家的声音,以为声音唱得越大越好,不顾自己的嗓音条件压着喉头把声音撑得很大,结果造成嗓子疼痛,上高音困难。
1.2 自信心不足。
建立声乐学习的自信心,是声乐学习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
对声乐学生而言,自信的歌唱尤其重要。
一般说来,人的嗓音都比较正常,特别差的只是极个别。
在正式学习声乐之前,一般人都不会感到发声的困难,而一旦开始接受正规的歌唱发声训练,就有了声乐老师的种种发声规范,于是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以前很好的嗓子仿佛一下子消失了,甚至以前能唱的高音现在唱不上去了,从而丧失了学习声乐的信心。
1.3 学习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声乐的人应该说或多或少地对声乐有些兴趣。
但是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效果也时有反复,本来上一次已经掌握的东西下一次却怎么也找不回感觉是常有的事。
有的学生一遇到学习困难或者在找不到“感觉”的时候就觉得学起来没什么意思,没有了学习的兴趣。
还有一些学生学习目的和方向不明确,片面追求发声技巧,学了几年还是没有在歌唱修养上有多大提高,只是学成了一名“歌匠”,最后终于渐渐失去了兴趣。
2 声乐学习中心理问题的调控方法2.1 因人而异,培养兴趣,建立自信心。
虽然大部分人都有较好的歌唱条件,但并不是说每个人的嗓子都完全一样,相反有很大的差别。
从生理上讲,每个人的声带长短、厚薄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声音的听觉敏感性也有很大的不同。
同时,尽管人人都有一副好嗓子所有婴儿都会大声地啼哭,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别,在后天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声习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声音特点。
2.2 加强对声乐学习理论的认识。
声乐是通过人的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
歌唱的最终目的决不是对歌唱技巧的片面追求,而是通过一定的歌唱技巧来表现音乐的内涵。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歌唱是情感的产物,而艺术是注重形式的,二者的对象完全不同。
歌唱是简单的,本质上像是对话,它是实际生活的产物。
”所以说学习歌唱应该注意感情的表达和技巧的学习并重,但最重要的是还是表达感情的能力,提高歌唱的修养。
诚然,高超的技巧也可以为感情的表达带来一定程度的方便,但是永远不要成为一个只懂得一点歌唱技巧的“歌匠”。
2.3 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注意有指向性、集中性和选择性的特点。
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能指向和集中于少数对象,这些少数对象就能够被清楚地意识到,而其它同时作用的事物,则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得比较模糊。
因此,声乐学生不必也不能把声乐学习所要求的各个方面都做好,要在一定时间内加强对某一方面能力的训练并加以巩固。
比如气息训练,初学时就要训练较长一段时间,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事倍功半。
一个声乐学习者即使有多么好的声音条件,也会在成长的过程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
如果没有较强的意志力,那么一定会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所以,声乐学习者必须要坚定信念,克服学习过程的种种困难,才能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情感,感动听众,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人才。
浅谈初中音乐课的声乐教学【摘要】嗓音功能本身是每个人生来固有的,但是唱得动听的能力却主要是后天训练的结果。
文章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探讨了教师如何教好初中声乐课的经验与体会。
【关键词】音乐课声乐教学姿势呼吁吐字歌唱是通过用特殊的方法―多方法的语言来训练嗓音功能而获得的。
这是因为人体的各发声器官在歌唱时其运动状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主要依靠声乐教师将自己歌唱发声的感受、体验、歌唱的经验和方法,通过通俗的、精炼的、准确的、形象的、生动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并指挥他们运用发声器官协调配合来歌唱,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歌声进行判断、评价、提示,进而应用教学语言引导学生逐步调节、校正发声机体,使之找到正确的歌唱方法。
歌唱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唱歌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教育学生。
可是学生们唱歌音调不准的普遍现象却使许多家长和学校对此大伤脑筋。
许多人认为唱不准音是由于大脑的发育不健全所致,还有的人把这种现象与“色盲”、“音弱”相提并论,说它是生理缺陷。
其实,人的歌唱能力来自于实践,是从模仿中发展而来的。
在模唱时,耳朵不仅要向大脑传导听觉信息,还要不断地把嗓音效应的结果反馈给大脑。
大脑根据反馈的效应情况,及时修正对嗓子的操作指令,并对发声器宫的正确操作感形成运动记忆。
唱歌的时候就是凭着这种运动记忆支配发声器官操作唱准音调。
为了提高学生的表现歌唱的能力,进行唱歌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但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唱歌技能训练应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循序渐近,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
一唱歌的姿势要正确良好的歌唱姿势对于歌唱者来说很重要,如同战士射击、运动员赛跑一样都需要正确的姿势,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歌唱姿势给予正确的指导。
首先,要结合歌唱教学实践活动给学生做好示范,使学生能够区分正确和不正确的歌唱姿势。
正确的歌唱姿势要求是站立垂直,两脚略微分开站稳,头正、目平视、两肩稍向后移、胸自然挺起张开,腹部顺其自然收缩,下端收回,感觉到仿佛由小腹到两肩之间形成一条直线。
另外,精神要饱满,有从容之感。
坐式唱歌,要求上身自然垂直,端正,两腿弯曲分开,两手平放在大腿上,看课本唱歌时,要求两手拿课本视唱,划拍时,左手持书,右手用小动作轻轻划拍。
总之,指导原则是姿势正确自然美观,有利于歌唱和身心正常发育。
同时还应注意,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姿势,主要是仰头、挺胸过高、腹部过于凹进,肌肉和精神过于紧张,既影响呼吸、发声器官的正常活动和声音的流畅,又不美观,不利于歌唱和学生的正常发育。
二歌唱的呼吸要得法第一,要让学生明白呼吸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应掌握好缓吸缓呼、缓吸快呼、快吸缓呼、快吸快呼的基本歌唱呼吸练习法。
通常教师可以在课堂训练中这样提示学生:气息沉、吸气深、吐气稳、下巴掉、笑肌提、牙关开、咽腔张、前胸松、后背紧、气息通、双肩落。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某个问题大讲特讲,面面俱到,有的教师则是空谈声乐理论,使学生感到漫无边际,学无重点,演唱中自然会感到无所适从。
第二,教师在教学时用正确的呼吸方法示范,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指当今广为采用的胸腹联合呼吸法,即吸气时空气由口鼻、气管吸入肺中,胸腔随之自然挺起,有向上伸展的感觉。
这是由于隔肌下降,加压于腹部器官,所以腰腹部也相应地扩张,但不要过于突起腹部,而要自然适当,颈部肌肉要自然放松,不要紧张,也不要抬肩,吸气要根据需要来决定气量大小,从而控制和运用气息。
第三,结合实际例子进行歌唱呼吸功能的训练。
例如,教唱内蒙古民歌《牧歌》时,教师应当按歌曲乐句要求指导学生练习和掌握比较平稳深沉的缓吸缓呼的歌唱呼吸方法。
又如,教唱《游击队歌》就可以按歌曲的要求指导学生练习快吸缓呼的歌唱呼吸方法。
第四,注意学生年龄特征和生理特点。
对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的青少年,不应按成人或专业训练要求进行训练,要注意教室内的卫生和身体保健教育,保护好少年呼吸系统诸器官。
除上述要点之外,教师还应注意学生唱歌中经常发生的毛病。
比如,常有些学生发音时总是唱不够拍,唱高音时吃力,唱不准,喉头负担也比较重等,这些都是因为气息不足,缺少气息的支持,不会控制和运用歌唱呼吸方法的缘故,因此,必须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的呼吸方法。
三歌唱的发声、吐字,咬字要准确歌唱和说话的重要工具是人的发声器官,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发声和掌握歌唱的技能与技巧。
应了解发声器官的构成、少年的音域声区、变声特点和嗓子保健、发声练习法等。
1.发声器官组成及其功能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腹肌及横隔膜。
发声器官包括喉头、声带等。
声音调节器官包括咽喉、口腔、鼻腔等共鸣腔。
咬字、吐字器官:唇、齿、舌、上愕、下胯等。
上述所说的各发声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而且又是互相联系的,它们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有机发声器官系统。
在歌唱时,如能正确地控制和运用这些发声器官,声音就会清晰、动听、悦耳。
2.歌唱练习的要求和方法。
发声练习是获得最佳声音的基础,因此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唱一些必要的练习曲。
初一学生的发声练习一般都排在每节课的开头时间,不宜过长,而且要注意科学性和系统性,要少而精,要唱得正确、熟练。
每支练声曲应注意难易程度,一般应由浅入深。
每支练声曲都有自己的要求,必须按要求去做,同时要纠正学生经常发生的喉音、鼻音、颤抖音、漏气、白声等毛病,不断给予引导及纠正,还要加以说明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