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几点思考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的不断转型使得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也在快速扩张,对外投资成为解决供需缺口的必然选择。
文章通过对我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现状的研究,用SWOT分析法分析现阶段我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中的问题与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探索我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成功途径。
【关键词】石油企业;对外投资;SWOT分析法
一、我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现状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我国油气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对国外石油依存程度不断增长,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油价一路飙升,我国石油供需矛盾也日益加剧。
为了缓解日益增加的矛盾,只依靠原油的进口是不够的,1993年我国从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净进口国;2004年,我国原油进口量突破1亿吨;2006年我国进口石油1.4亿吨,自产1.6亿吨,对外依存度为47%。
2008年石油进口总量首次超过了国内产量,未来,这一缺口还会逐渐扩大,虽然油价居高不下,但是为了满足国内石油的需求,我国石油进口量还是进一步扩大,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51.8%。
预计到2020年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0%。
届时我国石油供求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预计,到2035年,我国石油消耗量的78%需要进口。
积极参与跨国石油投资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国外油气来源的安全性。
我国石油企业从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就一直把中东地区、中亚和俄罗斯地区、非洲地区、美洲地区作为重点投资区域。
近几年也有新的突破,例如:2009年6月,中国石油收购英力士位于苏格兰Grangemouth的炼油厂;2009年12月,中国石油以116.11亿元人民币购买加拿大两项待建油砂项目60%股份,这些项目都不在传统意义上的投资区域。
在投资形式上我国石油企业主要以全资控股、合资参股和非股权安排的投资模式。
目前,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家垄断了油气勘探生产权;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家垄断了我国海外油气资源的开采权。
从我国对外石油投资的历程来看,我国的海外石油开发业务正在逐步由小到大、由点到面展开,具有如下特点:
(一)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
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从1928年开始对外进行投资,到1937年,就已经掌握了委内瑞拉一半以上的石油生产;1901年5月,英国与伊朗签订了石油开采协议;1958年日本设立了阿拉伯石油公司,专门负责获取中东地区开发权益;韩国也从1981年开始了海外石油勘探开发产业发展计划。
而我国是从1992年才开始海外油气产业发展探索的,到2001年我国海外油气产业经营才逐渐走上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到2008年,已经初步形成以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及南美为中心的油气产业战略区域布局。
(二)渐进式海外油气产业扩张
我国早期的海外石油产业合作以合作开发、产量分成为主要合作模式,注重小规模产业项目,例如老油田提高石油采收率、购买生产股份及目标区块的作业权等。
后来采取的更多是参股或收购的方式获取海外油气资源,使得开采量和收益有了显著提高,现在海外油气资产的并购成为我国参与油气产业国际竞争的手段,也是我国获取海外产业的重要合作方式之一。
(三)投资以我国传统石油企业为主体
在投资区域的选择上,虽然在传统区域上有所转变,但还是选择西方石油公司较少涉足的地区。
从投资模式上,石油属战略性资源,我国石油企业主要是政府推动投资,以保证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以技术贸易推动投资。
我国石油企业先是向资源国提供包括钻井、修井等石油勘探服务,熟悉市场后再进行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投资。
二、我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SWOT分析
我国石油企业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一席之地,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还存在不足,下面通过SWOT分析法对我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项目上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为能更好地找出解决的途径打下基础。
(一)优势(S)
1.上游领域生产具有一定优势。
国内的石油开发环境复杂,再加上我国向来重视石油勘探与开发,在上游领域生产累计了丰富的经验。
培养了一支强大的勘探开发队伍,不仅在技术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且从资本支出情况来看,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中,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油两家平均占用资本回报率接近甚至高于国际石油公司。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石油公司上游盈利水平指标比较高,能够保证我国的石油企业在资金方面有强大的支持。
在上游生产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2.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双边关系。
从表2中可以看出这些石油资源富裕的国家已探明石油储量占到世界已探明储量的80%,对于中东地区、中亚和俄罗斯地区、非洲地区、美洲地区等重点投资区域的国家,逐步与我国保持良好的双边关系,形成了以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南美洲五大战略发展区,特别是在苏丹、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伊朗等产业化投资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3.先进的勘探技术和一流的服务水平。
我国石油企业的勘探技术得到了很多国家的认可。
近些年来,初步构建了以海外研究中心、技术分中心与项目研究机构相结合的技术支持体系,结合海外项目实际,在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方面继承创新了具有CNPC相对优势的十大技术系列。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拥有强大的钻井、测井、物探等技术服务队伍,可以为国外一些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提供技术
服务。
钻井工程已不仅局限于打开油气通道,而开始成为寻找和高效开发油气田最有效的手段,特别是近平衡钻井、水平井等技术,对增储上产和提高采收率十分重要。
由采集技术人员研发的HHVS(高保真、高效可控震源地震勘探方法)方法理论研究及资料分离软件,有力地保障了高保真三维采集项目高质高效的顺利实施,为走向绿色勘探、高效勘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HHVS方法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成为东方物探核心地震采集技术之一。
(二)劣势(W)
1.上下游业务结构比例失调,投资结构不合理。
与国外石油公司相比,我国石油企业虽在上游生产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可是在下游领域我国石油企业在市场占有率、生产技术水平等方面还是存在明显差距。
中国石油在海外投资时主要业务集中在上游,下游投资比较少;而中石化优势在下游炼油加工。
在这种投资结构下,不利于紧密上下游的业务,降低成本、抵御风险。
2.信息化建设不足,缺乏系统分析和评价。
企业内部信息化不足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外部的信息不足则会影响我们对市场变化快速反应的能力,而海外投资项目尤其需要强大的信息作为后盾支持。
虽然我国石油企业内部现在逐步推行信息化管理,但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石油企业无论在内部还是外部信息化建设都存在明显不足。
对于东道国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历史和现状、软硬环境的了解和深入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世界各地区含油气盆地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世界含油盆地、成藏组合和油气田的数据库系统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3.海外投资规模受制于资金相对短缺。
一方面,对于我国相对起步较晚的石油企业来说,不得不面对较高的进入门槛,支付较高的投入。
相对于国外大型跨国石油公司来说,我国石油企业的实力相对较弱,海外油气产业发展资金相对缺乏,2008年世界500强公司排名中,中国石油的营业收入为1 297.98亿美元,只相当于皇家壳牌石油营业收入的36.5%;中国石化的营业收入为1 592.60亿美元,只相当于皇家壳牌公司的4
4.8%。
相对较弱的资金实力使得海外投资项目的规模受到一定的限制。
另一方面,投资成本较高。
那些投资成本低、获利丰厚、投资风险相对较小的海外油气资源已被大多数国际石油公司介入,我国石油公司只能投资相对较难的区域,增加了相应的投资成本;再加上,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项目投标的成本过高。
我国石油企业为了能中标,普遍报价较高,经过激烈的价格战使得对手的利润也大为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