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三单元测评试题————————————————————————————————作者:————————————————————————————————日期:必修三第三单元测评试题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70分一、文言文基础(30分)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B.弃甲曳.(拖着)兵而走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树之以桑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C.天下云集响应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控制、制服)奋六世之余烈.(功业)B.数.罟不入洿池(密)吾从而师.之(以……为师)C.隳.名城,杀豪杰(毁坏)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D.蒙故业,因.遗策(凭借)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5.下列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七十者可以..者..食肉矣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闻道有先后..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东割膏腴之.地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7.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 8.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且焉.置土石B.填然鼓之.怅然久之.C.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斯.天下之民至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0.下列句式属于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1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蒙故业,因遗策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百有余年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因.遗策(由于)膏腴..之地(肥沃)B.亡.矢遗镞(损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C.瓮牖.绳枢(窗户)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D.履.至尊(登上)以致.天下之士(招纳)13.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B.北收要害之郡。
C.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
D.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14.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不耻相师师:老师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15.选出对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那样群起应和,背着粮食像影子一样紧跟着(他)。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知道节俭。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来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因此,弟子不需要比老师强;老师也不需要比弟子贤能。
二、文言文阅读(27分)(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20题。
(21分)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
大王,天下之贤王也。
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
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
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
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
若此,则鄢、郢动矣。
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
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
故愿大王早计之。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
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赵、代良马,必实于外厩。
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
秦,天下之仇雠也。
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
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
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
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
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
两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
”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
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
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
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
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选自《战国策·楚策》)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之所害.于天下害:妨碍B.横成则秦帝.帝:称帝C.必实.于外厩实:充满D.在大王命.之命:裁断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天下莫能当.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B.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才能不及.中人C.大王诚.能听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D.故蔽邑.赵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秦向楚王言“合纵之利”的一组是(3分)()①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②从合则楚王③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④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⑤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⑥以楚当秦,未见胜焉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秦奉赵王命游说楚王合纵,他指出楚王是贤君,楚国国力雄厚,有称霸天下的资本,为楚王最终同意合纵奠定了基础。
B.苏秦的游说,打动了楚王。
楚王推心置腹,表白早就看透秦国的侵略性,但韩魏等国畏秦,不敢与楚合纵,故一拖至今。
C.苏秦告诉楚王如不搞合纵,秦国必会出兵攻楚,造成楚国国内震动,国君还会遭受主张以地事秦的臣子的威胁,后果严重。
D.苏秦指出秦国视楚国为最大对手,秦楚两国的国力此消彼长,两国不能和平共处,而合纵可以孤立秦国壮大楚国的力量。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
(4分)(2)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5分)(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21-22题。
(6分)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
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会浙东大饥,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
朱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免除)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
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
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光宗即位,改知漳州。
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
以习俗未知礼,采古丧葬嫁娶之仪,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说,以教子弟。
常病经界不行之害,乃访事宜,择人物及方量之法上之。
有旨先行漳州经界。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
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
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
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
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
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
所著书皆行于世。
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
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2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朱熹“政事可观”和“为学成就”的一组是(3分)()A.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箪瓢屡空,晏如也B.即日单车就道大抵穷理以致其知C.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D.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所著书皆行于世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浙东大饥荒时,朱熹积极运粮救灾,并单车独行,外出考察百姓疾苦。
州县官员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
B.朱熹非常注重治学与传授。
政务繁忙之余,他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
C.在漳州任上,朱熹认为地方偏僻闭塞,百姓不越界与外面交往祸害较大,于是认真考察有关事宜,选拔人才,加强同外面的贸易往来和经济交流。
D.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理”以获取知识的实际效用。
他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著作在世上广泛流传。
三、古诗歌阅读(7分)2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辛弃疾九畹芳菲兰佩好。
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
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
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②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注]①雨岩:地名,在江西永丰县西博山中。
石浪:雨岩的一块巨石,长三十余丈,状甚怪;篇末“石龙”指此。
②湘累:指屈原。
冤屈而死叫“累”,屈原是投湖南汨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
(1)本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2分)(2)本词在表达艺术上,成功地学习了屈原抒发政治感愤的手法,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5分)四、古诗文默写(6分)24、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1)不违农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______________,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2)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