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的苏杭及南京、扬州一带即江南园林;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带即岭南园林。
江南园林轻盈淡雅,岭南园林畅朗通透,共同体现了民间造园艺术的主要成就。
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同处于南方潮热多雨气候条件下,其风格既有相同一面,又有相异一面。
本文试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初探这两种园林风格差异的根本原因。
地理环境的影响江南泛指今长江下游的南京、扬州、苏州、吴兴、杭州一带,经济富庶繁华,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出江南园林秀气淡雅的特征。
岭南泛指我国南方五岭以南的地区,古称南越,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由于纬度较低,又滨临南海,受来自热带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海洋气候影响的时间很长,造成了岭南炎热多雨、高温高湿的环境特点。
(一)地理环境对植被品种的影响江南温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地使得该地区植物繁茂,花草树木品种丰富,乔木如香樟、银杏、梅花、翠柏等,观花灌木如海棠、紫薇、芙蓉、杜鹃等,其他观赏草本如竹、兰、菊、荷等在江南私家园林中频繁出现。
而岭南地区的植物可用“四季繁花,热带风光”八字概括,特征树有棕榈类的大王椰、假槟榔、大王棕、酒瓶椰,有藤本的炮仗花、夜来香、紫藤、筋杜鹃、绿萝,有耐阴的兰花、蕉类、芋类、蕨类、葵类,另有榕树、荔枝等。
(二)地理环境对建筑布局的影响岭南私家园林的造园与江南私家园林造园有所不同。
私家园林的布局,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园林包围着建筑,这类园林的特点是造园面积较大,追求人格化的自然山水,建筑在园林中只是起陪衬、点缀作用。
此种园林以江南园林为代表。
江南私家园林常常是民居与园林分开设置,在宅居建筑群旁设园,像苏州的网师园、吴江县同里镇的退思园等。
或者干脆另寻地方辟园,园林和住宅各自独立设置,宅居作为园林主人归隐逸世的去处。
另一种类型是生活区和园林相互融合,密不可分。
在这种造园类型中,一般建筑包围着园林,园林空间往往是由建筑围合的室外空间,一般比较狭小。
因此,很多人称这种以建筑空间为主的园为“庭园”,以区别于以自然空间为主的造园形式。
岭南古典园林多属于后者】‘脯 "。
岭南古典园林这种庭园式布局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因为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台风肆虐,用建筑围合而成的庭园可有效减弱强风暴对园林的侵袭。
另外,庭园所形成的大面积阴影区也可减少热辐射,起到较好的降温效果。
(三)地方物产对造园材料的影响江南园林叠掇石山所用石头主要为山上开采多面多棱的黄褐色岩石,一般统称黄石,还有就是湖石 (以产于太湖洞庭西山溶蚀空洞的石灰岩石最负盛名,所以这类石料统称“太湖石”,简称“湖石”)。
千姿百态的湖石可用“瘦、皱、透、漏”四字简练描述其特点。
“瘦”就是盘骨苍劲、裸露而不臃肿。
“皱”就是轮廓凹凸不平而变化多端。
皱,与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皴法有关,在古代画论中有这样的论述:“是皴也,开其面”。
“依石之纹理而为之,谓之皴。
皴者,皱也,言石之皮多皴也”。
可见,皴即是皱。
“透”,多空窍,四面玲珑,石孔相通透,外形轮廓多姿。
“漏”即有大孔能传通上下左右,窍窍相通,有路可循。
扬州个园夏景湖石假山,孔洞通透,自然光穿过孔隙谷壑,在山洞投射斑斑光点便可充分体现“透”、“漏”的造型特点。
岭南造园众多景石材料中,英石、蜡石最为常用,是岭南本地的优质造园石材。
英石主要盛产于广东英德的英山而得名,粤北、粤西及桂西、桂南亦有出产。
英石属石灰岩石,石质坚而润,石的表面凹凸不一,有峰无坡,形态嶙峋突屹,棱角明锐,折皱繁密,纹理清晰。
色泽有灰黑色、灰白色以及棕红问灰、微青间白、灰白色条纹相问等数种。
英石质地细腻,纹理奇特,因在大自然中受到长期风化,使石之局部遭受侵蚀溶解而形成充满沟、缝、孔、洞的形状,石以峥嵘多孔嶙峋为佳,叠石成景,具有“皱、瘦、透”三大特点。
黄蜡石也产于广东,呈润黄色,石质润泽光滑如同打蜡因此得名黄蜡石。
黄蜡石一般多作独立景石,也三五搭配点景成趣如粤秀园等 J( -14)。
二、造园思想与文化(一)影响江南园林的思想文化因素1、隐逸文化的影响江南私家园林,大多是由文人、画家设计营造,因而其对自然的态度主要表现出士大夫阶层的哲学思想和艺术情趣。
所以从南北朝起,士大夫们开始衷于在狭小的空间里追求独有的趣味,追求“壶中天地”,乃至“芥子纳须弥”的境界。
另一方面,江南私家园林一般与住宅相连,多呈内向不开放形式,环境闭塞,在园林中建筑的比重也往往较大。
上述两方面正是由于受儒家士大夫隐逸文化和借园抒情的哲学背景影响,使得江南私家园林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把自然的美景加工、集中、概括,并与主观的“情”相融合,利用置石、叠山、理水、养育花木等构景手段,创造园林艺术境界,并最终表现园主或造园者的人格理想,并且它不是模仿或者将大自然引人园林内,而是重视对自然山水的“写意”。
这里的“写意”是不拘泥于形似,而是追求对士大夫心怀的充分表现。
2、文人画的影响“吴才大贤,尽出江南”,江南风物清嘉,人文荟萃,历来是中华文苑艺林的渊蔽之地,特别是作为江南私家园林精粹汇聚之地的苏州,唐至清近1300年间,共出状元50多人,为全国之冠,苏州名列画史的著名画家有1200多人,“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开创的吴门画派,更代表了中国文人画的颠峰。
拥有较高的文化修养,高雅的精神追求,文人士大夫首先作为一个文人,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深刻的文化底蕴,体现在园林艺术中,则是“寄情与山水”的淡泊与情调。
江南地区不仅文人荟萃,构成园林使用的主体,更有数量众多的吴中画家直接参与到园林的营造设计中。
在造园的高潮中,当时不少著名画家如文征明、唐寅、黄其显等都直接或问接地参与到建园的实践中。
他们将文人画的理论巧妙的运用到造园中去,将中国画画论的要素:“意(意境)趣(情趣)神(神韵)色(色彩)”灵活运用于造园的立意、构图、造景等处理手法之中。
出自苏州文人画家造园专著《园冶》(计成著)及《长物志》(文震亨著)更是在理论的高度对园林创作的意匠作了系统的阐述。
正是江南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才形成了江南园林求情调的艺术品味和独特风格。
3、艺术美与实用美的结合江南私家园林被称作是可居、可行、可观的“城市山林”。
具有多重功能。
因此每一处园林都是巧妙安排、精心营建,对于园林中建筑物的构建、空间的布局、景点的布置等,在尊重艺术美的基础上,更注重实用性的追求。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居宅无论精粗,总以能蔽风雨为贵。
常有画栋雕梁,琼楼玉槛,而止可娱晴,不堪坐雨者,非失之太敞,而病于过峻。
故柱宜长,长则招雨之媒窗不宜多,多为匿风之数务使虚实相半,长短相宜”。
这些园林美学理论,就是当时讲求艺术美与实用美相结合的代表。
明确反对那种只求奢华,不求实用的本末倒置的风气。
(二)影响岭南园林的思想文化因素1、孔子美学和屈原楚骚美学思想的影响岭南传统建筑园林造型与手法所体现的文化审美思想曾受先秦儒家思想和楚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孔子美学思想和屈原楚骚美学思想,即“文”饰和“好修”。
儒家“文之以礼乐”的美学思想,就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而岭南传统建筑园林就极具强烈的装饰表现。
和江南园林相比,岭南园林重在庭园建筑空间,强调以建筑、装饰、小品、植被综合取得的艺术效果,而这种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工之艺术。
从挖掘出来的南越王宫署御花苑水池和南汉药洲遗迹留下的池形以及现存较完善的岭南古典庭园的池形看,园林中的水体布置一般不像江南园林那样,用自然的池形水面,而喜用较为规则的方池或曲池。
庭园布局规整、严谨,甚至连庭园路径也采用规整的形体图案,有很强的人工艺术感受。
叠石手法亦有很强的人工味,岭南庭园堆山极少用土,而用石。
清代佛山岭南名士梁九图在诗中更是直言道:“不看真山看假山”,直接告诉观者就是要人工艺术的堆山。
而叠石堆山通过点题使其艺术性更强,如“东坡夜游赤壁”、“风云际会”、“虎踞龙盘”、“狮子上楼台”、“苏武牧羊”等。
岭南庭园和民居宅院里喜爱放置盆景作为观景,同样具有极强的人为修饰的艺术效果‘ 坷)。
2、海外文化的影响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中原文化一脉相承。
但是,由于五岭的阻隔,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的缘故,使中原文化对岭南的影响相对脆弱。
相反,岭南有临海之利,又有悠久的海外通商历史,使岭南不仅接触了各路各方的海外文化,商业也随之繁荣。
经商必重实利,享受自然求乐。
因此,形成了“多元共存,商文合流”的文化特质,也造就了岭南人理性、务实、达观的个性。
他们“追求生活的真实,注重生活的过程和意义,关心和需要的是现实和身心的体验,不停留在表面的矫饰和虚幻的风雅,也使岭南文化在“经世致用”“主济人致世,不为无用之高谈空论”这些主要特征之上,增加了些许享乐色彩。
园林也因此具有明显的市井气息。
此外岭南园林在营造手法上还吸取了一些西方几何式造园的手法,采用规整而富于变化的几何形式语言。
如广州番禺余荫山房的布局,很明显地是受到西洋庭园的均齐划一,轴线对称的格局的影响,全园由两水庭组成,连以一条小涌,以轴线贯穿东西两庭,东庭为八角形池塘,西庭则为方形池塘,沿水岸为石砌驳岸,其上筑花几,庭园布局以至廊道花几走向均由两庭池塘的几何图形控制着,构成如此的轴线对称和严谨的几何图形的庭园布局,与中国传统的蜿转随意,崇尚自然的庭园格局,大异其趣。
这可能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受西方园林风格之影响,是有其时代背景的。
3、龙崇拜.龙是中国图腾,但在岭南的表现有所差别。
岭南地处五岭之南,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当地居民对龙图腾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如果说北方中原崇拜的是山神之龙的话,岭南人对龙的崇拜则有自已的理解,认为龙更多意义上是海神之龙。
于是,岭南地区的龙崇拜在生产、生活和建筑园林等各方面有了与北方不同的特征。
龙文化表现于园林的各个方面,如园林建筑、装饰、命名等。
在建筑和装饰上,闽南地区是龙文化展现最明显的地方。
建筑的屋脊称龙脊,不仅用和缓曲线升起,形如龙身,而且脊吻龙头。
山花面用海草、海波、龙尾等灰塑或彩画,显出与海洋十分密切的关系。
厦门鳌园和嘉庚公园就是最突出的例子。
在装饰上,龙形图案不仅用于屋角、斗拱、门窗、檐柱,还用于墙壁。
木雕石雕斗拱、龙柱、窗花、裙板、额板等都不是岭南园林的特有,但有两点较为特殊,一是龙壁,二是龙柱。
龙壁如龙岩中山公园的龙墙,与江南园林的龙墙大相径庭,不但是墙头用龙头和龙尾,而且在墙上绘海浪翻腾图卷。
龙与海的组合显得更具体和形象,更易于被百姓接受。
从龙壁图案上看,岭南地处边陲,形成较晚,等级较次,古代不能用九龙,故饰壁以双龙。
双龙壁是岭南园林景墙的一大特征,如佛山祖庙的双龙壁。
为使两龙更为活跃,中间缀以宝珠,成为双龙戏珠。
另外,龙柱,也称蟠龙柱,常作前枯柱,以石防雨,从龙形态上分有降龙和升龙,从技法上分有浮雕、透雕、圆雕、影雕等,从材料上若有木柱、石柱和金属柱,岭南用得最多的是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