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人的护理
2
护理评估
健康史 身体状况 心理-社会状况
辅助检查
治疗要点
健康史
询问周围环境和家中是否有类似的病人或病原携带 者,有无密切接触史,如有无共用牙刷、剃须刀等 物品。 近期有无进食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如水生贝类)、 周围环境的卫生情况和居住条件等。 近期有无输注过血液和血制品、血液透析和有创性 检查治疗、有无静脉药物依赖、意外针刺伤、不安 全性接触、文身、文眉等。 是否使用过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有无嗜酒史。 是否接种过疫苗。
急性重型肝炎 重型肝炎 ★★ 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
可见肝脏缩小、肝臭★★ 、腹 水等
淤胆型肝炎
──
──
黄 疸
尿 黄
腹水
心理-社会状况
评估病人及家属对疾病和隔离治疗的认识程度。 有无因住院治疗担心影响工作和学业而出现紧张、 焦虑情绪。 有无因疾病反复和久治不愈而产生悲观、消极、怨 恨愤怒情绪。 有无因隔离治疗和疾病的传染性限制了社交而情绪 低落、悲观。 病情严重者有无因疾病进展、癌变、面临死亡而出 现恐惧和绝望。 了解病人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情况如何,病人 所能得到的社区保健资源和服务如何。
辅助检查 肝炎病毒病原学(标记物)检测★★★
甲型肝炎 血清抗-HAV IgM阳性提示近期有HAV感染,是确诊甲型肝炎最主要的标记物 血清抗-HAV IgG是保护性抗体,见于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或既往感染HAV的病人。 乙型肝炎 血清病毒标记物的临床意义(见表) HBV-DNA和DNA聚合酶检测:阳性提示体内有HBV复制,传染性强,是反映HBV感 染最直接、最特异和最灵敏的指标。 丙型肝炎 HCV-RNA阳性提示有HCV病毒感染 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其阳性是HCV感染的标志,抗-HCV IgM阳性提示丙型肝炎 急性期,高效价的抗-HCV IgG常提示病毒复制活跃,而低效价的抗-HCV IgG提示病毒 处于静止状态。 丁型肝炎 血清或肝组织中的HDAg和HDV RNA阳性有确诊意义 抗-HDV IgG是现症感染的标志,效价增高提示丁型肝炎慢性化。 戊型肝炎 抗-HEV IgM和抗-HEV IgG阳性可作为近期HEV感染的标志。
辅助检查
乙型肝炎血清病毒标记物的临床意义★★★
血清病毒标记物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临床意义
阳性提示为HBV感染者,急性感染可自限,慢性感染者HBsAg阳性可持 续多年,若无临床表现而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 者;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因其常与HBV同时存在,常作为传染性标志 之一
辅助检查 肝功能检查
血清酶检测
谷丙转氨酶(ALT)是判定肝细胞损害的重要标志★。急性黄疸型肝炎常
明显升高;慢性肝炎可持续或反复升高;重型肝炎时因大量肝细胞坏死 ALT随黄疸加深反而迅速下降,呈胆-酶分离。 肝炎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 肽酶(γ-GT)也升高。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流行季节 流行地区
饮用污染的水
污染的水生贝类
共用污染的玩具
甲型和戊型肝炎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分娩)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传播途径
预后
甲型和戊型肝炎预后好,一般不会发展成 慢性肝炎。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可发展为慢性肝炎、 肝硬化,甚至肝癌,也可以成为慢性病原 携带者,预后较差。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抗-HBs)
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 乙型肝炎e抗体 (抗-HBe)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HBcAg)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抗-HBc)
为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型肝炎恢复期、乙肝 疫苗接种后或既往感染者
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表明乙型肝炎处于活动期,传染性强,持续阳 性则易转为慢性,如转为阴性表示病毒停止复制 阳性提示HBV大部分被消除,复制减少,传染性减低,如急性期即出现 阳性则易进展为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出现阳性者则可进展为肝硬 化 一般方法不易检出,阳性表示病毒呈复制状态,有传染性 抗-HBc IgG阳性提示过去感染或近期低水平感染,抗-HBc IgM阳性提示 目前有活动性复制
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 (HCV) 丁型肝炎病毒 (HDV) 戊型肝炎病毒 (HEV)
对有机溶剂敏感,煮沸5min、氯仿 (10%~20%)、甲醛(1:1000)6h、高 压蒸汽和紫外线等可使之灭活。
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
碱性环境下较稳定,对热、氯仿敏感。
病原体
乙型肝炎病毒
流行病学 项目
传染源
内容
甲型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急性期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急慢性病人、亚临床感染者和病 毒携带者
4
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病情观察 用药护理 并发症护理 心理护理 健康指导
一般护理 项目
隔离 休息 与活动
内容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重型肝炎应卧床休息,待症状好转、黄疸减 轻、肝功能改善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度。甲、戊型肝炎 自发病之日起实行消化道隔离3周,急性乙型肝炎实行血液(体液)隔离至 HBsAg转阴,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按病毒携带者管理。排泄物要使用5%含 氯消毒剂消毒后再倾倒(★)。
病原体
肝炎类型
甲型肝炎
病原体
甲型肝炎病毒 (HAV)
病毒结构与特点
为小RNA病毒,感染后在肝细胞内复制, 随胆汁经肠道排出
病毒敏感性
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酸碱、耐低温,在贝 壳类动物、污水、淡水、海水、泥土中能存 活数月,但对热和紫外线敏感,煮沸5min、 紫外线照射1小时可灭活。 HBV抵抗力很强,对热、低温、干燥、紫外 线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均能耐受,但煮沸 10min、高压蒸汽消毒、戊二醛、过氧乙酸 等可使之灭活。
用药护理
遵医嘱对病人进行护肝药物、抗病毒药物、促肝细胞再生药 物等治疗。
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素治疗的目的和不良反应,嘱病人一定要按医嘱用药,不可自 行停药或加量。常见的不良反应有: 发热反应:发热时应嘱病人多饮水,卧床休息,必要时对症处 理。 脱发:停药后可恢复。 骨髓抑制:若白细胞> 3×109/L 应坚持治疗,可遵医嘱给予升 白细胞药物;若白细胞< 3×109/L或中性粒细胞<1.5×109/L或 血小板<40×109/L可减少干扰素的剂量甚至停药。 部分病人会出现胃肠道症状、肝功能损害和神经精神症状,一般 对症处理,严重者应停药。
治疗要点
肝炎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治疗原则为综合治疗, 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的药物治疗,避免使 用肝脏损害的药物,不同类型肝炎的治疗侧重点不 同。
急性肝炎以一般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强调早期卧
床休息,急性期应隔离,辅以适当的护肝药物,一般不主 张抗病毒治疗。 慢性肝炎除了适当休息和营养外,还需要保肝、抗病毒、 对症及防止肝纤维化和癌变等综合治疗。 重型肝炎以支持、对症治疗为基础,促进肝细胞再生,预 防和治疗并发症,有条件者可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争取 肝移植。
甲型和戊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体液传播和母婴传 播★ 人群普遍易感 甲型肝炎以秋冬季为发病高峰,戊型肝炎多发生于雨季,其他型肝 炎无明显的季节性 甲型肝炎无明显地区分布;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一般人群无 症状携带者占10%~15%;丁型肝炎以南美洲、中东为高发区, 我国以西南地区感染率最高;戊型肝炎主要流行于亚洲和非洲
体征
急性黄疸型肝炎
急性肝炎
可见黄疸、肝大、质地软★★ 、 轻度压痛和叩击痛,部分 病人有轻度脾大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欲下降、腹胀痛
可见肝病面容、肝大、质地中 等,伴有蜘蛛痣、肝掌、 毛细血管扩张和进行性脾 大
慢性肝炎
病程超过半年者
反复出现疲乏、厌食、恶心、肝区不适等症状,晚期有代偿期肝 硬化和肝外器官损害的表现 起病急,初期表现似急性黄疸型肝炎,10日内病情迅速进展,出 现肝衰竭,主要表现为黄疸迅速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 肝臭★★ 、精神行为异常★★ 、出血倾向、腹水、中毒性 鼓肠、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 发病10日后出现上述表现,易转化为肝硬化,出现肝肾综合征提 示预后不良 同时具有慢性肝病和重型肝炎的表现 临床表现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其黄疸具有“三分离”特征(黄 疸深、消化道症状轻、ALT升高和PTA下降不明显)和“梗 阻性”特征(黄疸加深的同时,伴全身皮肤瘙痒、粪便颜 色变浅、ALP和γ -GT及胆固醇升高、尿胆红素增加、尿胆 原明显减少或消失) 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及门静脉高压征
血清蛋白检测
慢性肝病可出现清蛋白(A)下降,球蛋白(G)升高和A/G比值下降。
血清和尿胆红素检测
黄疸型肝炎时,结合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尿胆原和胆红素明显增加;
淤胆型肝炎时,血清结合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增加,尿胆原减少或阴 性。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检查
PTA与肝损程度成反比,重型肝炎PTA常<40%,PTA愈低,预后愈差。
宜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饮食,多食蔬菜和水果,保 证足够热量,碳水化合物250~400 g/d,适量蛋白质(动物蛋白为主) 1.0~1.5g/(Kg.d),适当限制脂肪的摄入,腹胀时应减少牛奶、豆制品 等产气食品的摄入,食欲差时可遵医嘱静脉补充葡萄糖、脂肪乳和维 生素,食欲好转后应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宜进食适当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蛋白质(优质 蛋白为主)1.5~2.0g/(Kg.d),但避免长期摄入高糖高热量饮食和饮酒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为嗜肝DNA病毒,在肝细胞内合成后释放 入血,还可存在于唾液、精液、阴道分泌 物等各种体液中 完整的HBV病毒分包膜和核心两部分,包 膜含乙肝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含 核心抗原(HBcAg )和e抗原(HBeAg ), 是病毒复制的主体,具有传染性 属黄病毒科,为RNA病毒,易发生变异, 不易被机体清除 为一种缺陷的RNA病毒,位于细胞核内, 以HBsAg作为病毒外壳,与HBV共存时才 能繁殖生殖 为无包膜RNA病毒,感染后在肝细胞内复 制,经胆道随粪便排出,发病早期可在感 染者的粪便和血液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