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总供给理论
W=w·Pe
(7.1)
名义工资=目标实际工资预期的物价水平。
在名义工资确定之后和劳动被雇佣之前,企
业知道实际物价水平P。由此,实际工资可以表示 为W/P,根据(7.1)式,实际工资就等于:
W/P= w×(Pe /P)
(7.2)
即:实际工资=目标实际工资(预期价格水平/实际价 格水平)
这w个Pe P式子表明,如果实际物价水平与预期的物价水平
上式表明,劳动的供给量取决于实际工资和工人关于 价格的错觉。为了看出这一总供给模型的含义,考虑如图
7-2所示的劳动市场均衡。
W/P Ls= Ls [(W/P)×(P/Pe)]
均衡实际 工资
Ld= Ld(W/P)
L*(均衡就业量)
图7-2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在图7-2中,劳动需求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的交点决 定了均衡的实际工资和均衡的就业水平,工资可以调整, 以使劳动市场出清。需要指出的是,图7-2中劳动供给曲 线的位置,从而劳动市场的均衡取决于工人关于价格水平 的错觉P/Pe。
工人和厂商都是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理性人,他们会尽 可能地利用可获得的信息从而具有理性预期。在这样的假 设下,当总价格水平上升(下降)时,实际工资下降(上 升),厂商雇佣更多(更少)的劳动,而厂商的短期生产 函数只由投入的劳动量决定,这意味着总价格水平与总产 出之间有一种正相关关系,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这就是粘性工资模型的基本思路。
w =w p
pe
p pe
其中P/Pe的可以被看作是工人关于价格水平的错觉: 如果大于1,那么,物价水平大于工人所预期的;如果P/Pe 小于1,那么,物价水平小于工人所预期的。为了说明什么 决定劳动供给,我们可以用这个式子代替劳动供给函数中 的(W/Pe),所以,劳动供给函数可改写为:
Ls= Ls[(W/P)×(P/Pe)]
(2)模型的推导:
假定企业和工人通过预先谈判签定了未来的
工资合同以规定名义工资。这时双方都不知道合
同生效时的实际价格水平P,只是对未来价格有一 个预期值Pe。劳资谈判双方的心中有一个“标的 实际工资”w,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劳资双方所
期望达成劳动供求均衡的观念的实际工资。双方 根据这一实际工资心理价位w和他们对总价格水 平P的预期Pe来他们确定的名义工资:
W/P W/P1 W/P2
o Y Y2 Y1
L1
L2
L1
L2
P P2 P1
图7-1(a) L
图7-1(b) L
2、工人错觉模型 (1)模型的基本假定:
工人错觉模型也强调劳动力市场,但与粘性工资模型 不同的是,工人错觉模型假定,为使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 工资可以做自由迅速的调整。模型的关键性假定,也就是 “工人错觉”模型的名称由来,它假定企业与工人相比, 在获得信息上占有优势。工人可能会因为未预期到的物价 水平变动而暂时混淆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
我们用i下标表示某个代表性企业,下式给出了这个企业的供给 曲线:
Yi (Pi P) Yi
总的其价中格Y水i是平代,Y表i是性代企表业性的企产业量的,潜P在I是产代出表或性者企正业常产的品产的量价。格这,一P是 等 与式价说格明水企平业之的差产。量总价Yi等格于水企平业P用的于潜表在示产产出品加市上场常上数所乘有以其企他业产价品格 的价格,如前所述,只有当自己产品价格相对于其他产品价格上升 时,企业才会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Y=Y +α (P-Pe)
其中,Y是实际产出,是潜在产出水平,P是一般物 价水平,Pe是预期的价格水平。
这一总供给方程表明,当价格水平偏离它的预期值时,
实际工资就不等于由充分就业水平确定的目标值,实际产 出水平就会偏离充分就业的产出,也就是潜在产出。偏离 的程度由两方面因素决定,一是参数,它的倒数就是总供 给曲线的斜率;二是实际价格水平与预期价格水平的差异, 差距越大,则偏离的幅度越大。如果实际价格高于预期水 平,实际工资水平会低于目标值,企业会增加劳动投入, 产出也将高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反之,如果实际价格水平 低于预期值,产量将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
(2)模型的推导 下面来分析单个企业的供给决策问题。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
企业将进行生产直到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取决于企业生产 投入品的价格。如果企业的产品价格相对于经济中的其他产品(包 括企业投入品)价格来说上升了,那么企业就会增加产量。但是如 果其他产品的价格和企业自己产品的价格上升相同幅度,企业就不 会有增加生产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只有当企业的产品价格相对于 其他企业的产品价格上升时,企业才会增加生产。
整个经济的总供给曲线是通过对所有企业的供给曲线加 总而得到的,实际GDP是所有单个企业产量水平Yi之和。实 际价格水平P是单个企业价格之和除以企业个数n,按代表 性企业的总供给曲线方程式对所有企业进行加总,就得到了 整个经济的总供给曲线:
边际报酬递减。图7-2(b)表示了这一点。
由于名义工资是粘性的,所以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变
动使实工资背离目标实际工资,而且实际工资的这种变
动影响所雇佣的劳动量以及产出。图7-1(a)是向右下方
倾斜的的劳动需求曲线,表示劳动需求量和实际工资的反
向变化关系。当价格由P1上升到P2时,实际工资由下降到, 劳动的需求量从而劳动的抽入量由L1增加到L2,根据图72(b),产出由Y1增加到Y2。把价格水平的变化与产量的 变化结合起来,就得到图7-3(c)中的总供给曲线。其数 学形式为:
第7章 总供给理论
总供给曲线描述的是在每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下,企
业愿意提供的商品和劳物的总和。根据时间的不同,它又 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它表示在长期,社会中所有 的资源都用于生产。因此,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产量 总保持在与劳动力充分就业相对应的潜在水平上。而短期 总供给曲线则不同,在短期中,劳动是惟一的可变生产要 素,因此,总供给分析就和劳动力市场的参与者——雇主 与劳动者对价格水平的反应行为密切相关。对于短期总供 给模型,根据假设的不同可以得到多种模型,这里主要介 绍五个短期总供给模型:工资粘性模型、价格粘性模型、 工人错觉模型、不完全信息模型和微观基础模型。其中, 前四个模型与某些市场的不完全性有关,第五个模型则涉 及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虽然这五种短期模型的假 设不尽相同,强调的内容也不同,但其结论具有一致性, 都得出的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关于产量波动的一种重要的现代观点是,波动是由于 人们对经济中正在发生的事不具有完全信息而引起的。在 这些模型里,假定价格和工资能灵活变动,因此市场是出 清的。工人错觉模型认为企业拥有比工人更充分的信息, 这里将介绍另一个以信息为基础的模型,这一模型不对企 业和工人作明确的区分,而假定经济行为人掌握的信息是 不完全的,这一假定将价格水平的波动和企业供给决策联 系了起来。
但是当企业做出供给决策时,它并不清楚其他市场正 在发生的情况。关于其他市场的信息可能来得较晚,也可 能企业的经理没能及时关注全社会的经济状况。当信息不 完全时,企业就不知道总的价格水平,它只能对此进行猜 测。据此,可将上 式改写为:
Yi (Pi Pe ) Yi
其中,Pe是企业对价格水平的预期。 如果企业预计到了价格水平的这种变动,那么它知道 产品的相对价格未发生变化,因此也不会增加生产。如果 企业没有预计到价格水平的提高,根据观察到的自己产 品的价格上升,它会认为自己产品的相对价格有了上升, 因此会增加劳动需求,扩大产量。如果其他企业也如此的 话,它们也会由价格水平的上升错误地认为自己产品的价 格上升,从而增加生产。当所有企业的生产超过它的潜在 水平时,整个经济的产量当然也就高于潜在总产量了。
对于工资粘性产生的原因,在失业理论中已经作了比 较详细的说明。其主要因素是工会的存在使得工资并不是 由当期决定的,而是经过谈判形成一个时期的合同。合同 本身就限制了工资调整的灵活性。 工资粘性模型下的基本假设:
名义工资保持不变,价格水平的上升降低了实际工资,使 劳动成本降低。
实际工资下降促使企业雇用更多的工人。 劳动力投入的增加提高了产出水平。
Ls
W/P1 W/P2
图7-3 工人错觉模型: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上升
总之,工人错觉模型是说,预期价格水平与实际价格水平的偏离使 工人改变了劳动工给,进而改变就业水平和产量。因此,这一模型关 于总供给函数的表达式与刚性工资模型相同,即:
Y Y (P Pe )
3、不完全信息模型 (1)模型的假定
该模型假定企业对自己产品的价格信息了解的很清楚, 但在得到整个经济的价格信息方面存在困难。各种暂时的 信息障碍,使企业对于除了自己所处的市场外其他市场的 情况相对了解得较慢。为了说明上述情况,经济学家提出 了一个假说,这个假说借助一个比喻来描述。设想把企业 看作是居住在孤岛上的独立合约人,每个企业生产一种产 品,并通过交换消费其他多种产品。他们对自己产品的价 格有第一手知识,但不能迅速、准确地了解一般的物价水 平。
由于这个模型假定工人对未预期到的价格变动产生暂 时的错觉。所以,当工人没能预期到价格水平上升时,这 时Pe不发生变化,从而在每一实际工资之下,工人愿意供 给更多的劳动。因为他们认为这时的实际工资比实际的水 平要高。的增加将使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劳动供给 曲线的右移会降低实际工资并提高就业水平。在理论上, 由价格水平上升所引起的名义工资的增加,会使工人们认 为他们的实际工资更高,从而促使他们供给更多的劳动。 但实际上,名义工资的上升将小于价格水平的上升(如图 7-3所示)。
(2)模型的推导: 这一模型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对于
劳动需求,与通常情形一样,假定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 函数,这一点与前面的粘性价格模型相同。则劳动需求函 数为:
Ld= Ld(W/P)
对于劳动的供给,该模型假定劳动的供给量依赖于工 人所预期的实际工资,具体而言,劳动的供给函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