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电视剧【韩】申惠善(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摘要:作为外国人观看中国电视的第一感受是电视台多,频道也多,而且同时播放各类不同的电视剧,所以没有一个受众敢说,他对所有的电视剧都很了解。
在电视剧的形式方面,中国与韩国最大的不同是中国仍然存在审查制度。
在韩国把审查制改为等级制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
虽然等级制也带来一些弊端,但是大众文化就是大众文化。
关键词:外国人视角;中国电视剧;类型;大众文化;观众《(判官)包青天》是我在韩国观看的第一部中国电视剧,略微夸张的粉饰以及除恶扬善伸张正义的包青天的形象很是新鲜。
因为是在韩国首次播放的中国电视剧,记得很多韩国受众是带着好奇观看的。
后来赵薇主演的《情深深雨蒙蒙》受到年轻人的青睐,甚至那些汉语学习班拿《情深深雨蒙蒙》的剧本当教材使用。
其实,对我来说在韩国观看中国电视剧时并没有特别深的印象,反正都是“外国电视剧”,中国的电视剧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的电视剧感觉没有什么两样。
但是当我身在中国,再去看中国电视剧的时候却有了与前完全不同的感觉。
这也许源于我是研究电视剧的学者身份,还有当一下子面对那么多类型和众多电视台播出的各色各样的电视剧时,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感所致:“中国电视剧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一、韩中两国电视剧的异同之处在我看来韩中两国的电视剧存在以下主要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第一,与韩国相比,中国的电视台数量非常多,通过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绝对数量也相应地多。
韩国制作并播出电视剧的只有韩国国家广播公司(KBS,包括KBS1、KBS2两个频道)、韩国文化广播公司(MBC)、韩国首尔广播公司(SBS)等三大广播公司,即使这些电视台播放相当数量的电视剧,与中国的各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数量比起来其差距是明显的。
在韩国,只要是喜欢看电视剧的受众,说他们对每个台播放的电视剧目了如指掌,一点也言不为过。
三大广播公司的频道转来转去,受众基本上对这些台播放的每部电视剧的故事梗概以及哪些演员出演等都能清楚地知道。
但是在中国就不同了,电视台多,频道也多,而且同时播放各类不同的电视剧,所以没有一个受众敢说,他对所有的电视剧都很了解。
第二,中国电视剧的类型(体裁)多样性是韩国电视剧无法比拟的。
播出的电视剧目多,体裁的多样性也许是理所当然的,喜剧、言情剧、家庭社会剧、古装剧、偶像剧、亲情剧、历史剧、涉案剧等各种体裁表现社会的变化,而社会的变化又带来体裁的多样性。
韩国的电视剧也是有各种体裁的,但是每年制作的电视剧数量有限,因此比较偏向于选择那些受众缘好的体裁来制作电视剧,例如偶像剧、言情剧等。
有些体裁是韩中两国相同的,而有些体裁是中国有而韩国没有的。
比如,历史戏说剧在韩国是没有的,韩国只有历史正剧。
至今韩国的电视剧好像没有一部是将历史事件拍摄成戏说形式的。
其原因可能是韩国的儒教情绪与中国相比更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对历史的戏说化表现形式还是很陌生的。
第三,除了一部分作品之外,韩国的大部分电视剧是以边写边拍边播的方式制作的,而中国的电视剧几乎全部是提前制作完成的。
对何种方式是更正确的还存在着争议,不过大部分韩国的电视剧制作者更喜欢提前制作方式。
这样有足够的时间按照起初的意图去创作作品,更有效地提高电视剧的质量。
但是边写边拍边播的方式也有它的优点,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考虑受众的意见,并在剧情中适当地反映受众的要求来提高作品的完成度。
基于这些考虑,至少暂时是根据电视剧的特点两种拍摄方法会并存,即短片系列剧是提前制作,而长篇连续剧是采用边写边拍边播的方式。
第四,无论是在韩国还是在中国,电视剧中扮演主角的演员通常是相同的明星级人物,例如曾经在中国热播的韩国电视剧《看了又看》中饰演女主人公妈妈的金子玉,在《加油金顺》、《商道》、《我的名字金三顺》、《百万玫瑰》、《玉塔房的故事》中也扮演主人公的妈妈。
中国当代最优秀女演员之一的蒋雯丽同样是通过出演《牵手》、《大宅门》、《中国式离婚》《深呼吸》、《好想好想谈恋爱》等多部作品与受众见面的。
这一现象表明,演员对一部电视剧成败与否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韩流的成功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演员。
中国电视剧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市场,因此中国也正试图以制作具有竞争力的作品为前提,注重培养实力派演员,并以此走向世界。
第五,在制作电视剧的过程中,中国的编剧可能没有韩国编剧的作用大、地位高。
在中国,属于优秀编剧行列的王海鸰、海岩等人可以说是有地位而且发挥了强大的影响力的,但是很多编剧的地位是不够高的,其权利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在韩国,1960年已经成立了韩国放送作家协会,通过此协会,编剧们解决了很多自身利益的问题。
其中有关电视剧播放次数的稿费问题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过去电视台重播或者再重播电视剧原则上不会给作家另付稿费的,后来作家们以拒绝写作等方式表示强烈抗议,最终胜利了。
近些年除了首播以外不管重播多少次电视台都会按播放次数适当地给作家支付稿费。
如果版权销售到国外,其著作权也有相应的报酬。
韩国和中国都是电视台占据绝对优势的,作家面对强大优势的电视台展开权益之争虽然有很多困难之处,但是通过团体的力量去解决,情况比过去已经改善了很多。
中国还没有由编剧组成的团体,因此当出现问题时,编剧只能自己去解决,遇到很多困难是理所当然的。
韩国放送作家协会的业务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业务,就是培养编剧。
放送作家培养院一般分为初级班、中级班、进修班,两年的学习课程。
其间学员要写很多作品,交给那些已经是有名的作家阅读和点评,经过无数次的磨练之后学员可以参加各个电视台举办的征集活动,如果其作品当选,才可以成为编剧。
目前活跃在韩国的90%的编剧,都是韩国放送作家协会运营的韩国放送作家培养院的毕业生。
这种系统的教育培养,一般需要六七年以上的习作期,有些人经过十年以上的习作期和充分的磨练后,才能成为编剧。
第五,在电视剧的制作方面,中韩最大的不同是中国仍然存在审查制度,而韩国已于2001年将审查制改为分级制。
对电视剧的文化属性持有的立场不同,当然会采取不同的审议程序。
不过,审议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电视剧的制作时间与播出时间产生较大的落差,而分级制则更为切合电视剧的大众文化性质,与市场的结合更为紧密。
中国电视剧的受众不仅仅局限于大陆,而且分布于东南亚、欧洲以及美国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受众也密切关注着中国的电视剧。
但是审议制度是根据中国大陆的实情,只针对大陆受众来制定的措施,这与积极扩大电视剧受众,获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果的目的是不够一致的。
二、我对中国言情剧、历史剧、家庭剧的看法基于这些共同点或者不同之处,再观看中国电视剧时我的感觉也开始有了变化,而且不断地发展。
对喜欢电视剧的受众来说,能有更多的选择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我喜欢看以中国的家庭故事为体裁的家庭伦理剧。
相对而言,对其他体裁的中国电视剧没有多大兴趣。
理由是,以言情剧为例,中国的言情剧水平不高,已经看惯了韩国电视剧的人来说显然是没有吸引力的。
中国的言情剧无论是哪一部作品,作品中能衬托年轻人之间感情交流的音乐、音响、化妆、道具、摄影等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来,而且表现手法不够成熟不够自然。
受众很少被剧中的美丽画面或者愉快气氛所感染。
韩国电视剧中言情剧是强项,这与韩国电视剧的制作历史有关。
韩国的言情剧之所以具有较强竞争力,是因为过去政府对其他体裁有过诸多的限制。
文人政府出台后这种情况才逐渐改善。
但是军事政权时期,电视剧的体裁或者主题有很多限制,为了避开这些限制,电视剧制作者们自然而然地淡化了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体裁,倾注于表现男女之间委婉动听或者悲痛欲绝的爱情故事,并以此为主旋律。
在长期制作同一体裁电视剧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成就了现在的韩国电视剧。
原本想历史剧是中国电视剧的强项,但是面对几乎狂播的众多历史剧中,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以至到现在我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或者说正确的历史剧欣赏方法。
所以我还是喜欢看中国电视剧的另一个强项——家庭伦理剧。
中国和韩国的文化背景相似,以中国家庭为中心展开的故事,很容易打动而且很快让自己陷入其中,甚至有时产生错觉,这是中国的电视剧还是韩国的电视剧。
其中我最喜欢的电视剧是王海鸰的《牵手》、《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以及杨亚洲导演的《空镜子》、《浪漫的事》、《家有九凤》等一系列作品。
这些作品对人最普遍的形象和行为表现得冷静透彻而且很感性。
看完全剧之后让人琢磨和反思:“在那种情况下我会怎么办?”尤其是杨亚洲导演的《浪漫的事》,在整个观看过程中以及看完之后,我一直在想很多问题,比如人生是什么?结婚是什么?对我而言父母是怎样的一个存在?还有兄弟是什么?等等。
我曾经读过一篇采访杨亚洲导演的文章,记得当时他是这么说的:“我虽然拿了金鹰奖,但是我,不会拿了奖就当一回事,我会争取拍广大受众喜欢的更多剧。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受众对杨亚洲作品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等待他的下一部作品播出,就凭这一点,杨导演可谓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创作好作品的为数不多的导演之一。
有趣的是,他本人是男性,但却对女性话题比如母女关系、姊妹关系、同性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表现得那么自如,游刃有余,让人赞叹不已。
只要仔细观察人的普遍性并把它积极地表现出来,是可以超越性别的局限的,这一点在杨导演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限于篇幅不能谈太多作品,在这里我再浅谈一下我对当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中国式离婚》的感想。
这部作品在电视上播放的时候没有好好看,后来通过影片仔细观看,发现了几点较为严重的问题。
首先,可以看到短期内匆匆制作完成的痕迹。
剧中的娟子是时尚女性。
但是她穿同一件衣服的场面,在整个二十三集中起码出现过十次。
白色衬衫、红色围巾、半长靴子的着装,在剧情过去两年后还一样,这点降低了剧情的现实性。
发型也没变,在经历“恋爱-结婚-矛盾-离婚”的过程中,过分相同的发型完全不适合感情变化。
我想,韩国电视剧中的女性,例如像《浪漫满屋》中的女主角宋惠乔一样,过分频繁地更换很多衣服也会降低现实性,不过随着时间的变化更换着装至少可以让剧情更自然。
在第十集中,宋健平下班的时候穿着夹克衫,但进入家门时却穿着雨衣。
觉得很奇怪,倒带后重新一看,在同一天走出医院大门和走进家门的场面,也穿着不同的衣服。
在最后的第二十三集中,妻子到医院看望住院的丈夫。
在丈夫和娟子正在谈话,妻子在门外偷听半天后回家的场面上,来医院时手里明明拿着保温盒,可是回家时手中什么也没有。
还有,在整个电视剧中有两年的除夕夜,可是去年和今年的除夕夜夜景完全一样。
出席的安排、参与人的着装都能看出是在同一天拍摄的。
刚开始认为或许会这样,但是最终一想到被作品愚弄的感觉,就觉得非常生气。
我认为,该作品的台词或整体构成非常优秀,但在细节上出现的非现实性,就是没有完全投入到剧情中的重要原因。
当然这只不过是《中国式离婚》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