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环氧乙烷及其下游 市场调研

2013环氧乙烷及其下游 市场调研

基本概念环氧乙烷——Ethylene Oxide(EO),C2H4O,环醚,是一种简单的环氧化合物,为非特异性烷基化合物。

EO已经成为乙烯衍生物中继聚乙烯、聚氯乙烯后的第三大品种。

环氧乙烷(EO)为一种最简单的环醚,属于杂环类化合物,是重要的石化产品。

同时也是一种有毒的致癌物质,以前被用来制造杀菌剂。

环氧乙烷易燃易爆,不易长途运输,因此有强烈的地域性。

环氧乙烷在低温下为无色透明液体,在常温下为无色带有醚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气体的蒸汽压高,30℃时可达141kPa,这种高蒸汽压决定了环氧乙烷熏蒸消毒时穿透力较强。

外观:室温、常压下为无色气体,比空气重,密度为1.52,具芳香醚味;当温度低于10.8℃时,气体液化。

无色透明,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并能溶于常用有机溶剂和油脂。

在室温条件下,很容易挥发成气体,当浓度过高时可引起爆炸。

“商品EO”——EO与乙二醇一般为联产,供其他下游称为商品EO。

商品EO主要应用于表面活性剂(表活)、乙醇胺、乙二醇醚、氯化胆碱等,近年多晶硅切割液及聚羧酸减水剂发展迅猛。

理化特性:易燃易爆,有毒,为致癌物,具刺激性,具致敏性。

主要应用领域:EO主要用于生产MEG,且绝大多数厂家EO、MEG为联产装置,除此之外的商品EO主要用于生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乙醇胺、多胺类、羟乙基纤维素、氯化胆碱等、水泥添加剂、聚醚多元醇(乙二醇醚)、聚氨酯原料聚醚等精细化工产品。

EO在香料、染料、涂料和特种化纤油剂等方面的开发和应用还处于成长期。

危险性:健康危害、环境危害、燃爆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包装、贮运与运输:用专用钢瓶包装,压力为1MPa;包装上应有明显的“易燃压缩气体”标志;贮存于低温通风的库房内,小心轻放,避免和其他化学物品共混贮运;远离火源、热源,不宜长期贮存;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

工艺路线、主要原料、催化剂、单耗EO原料除传统石油制乙烯外,新兴乙醇制乙烯、MTO制乙烯,另外目前煤制乙二醇也大量兴起。

1、氯醇法(中国早期)——以乙醇为原料1)氯醇法一:分两步反应:第一步是将乙烯和氯气通入水中,生成2-氯乙醇;第二步是用碱(通常为石灰乳)与2-氯乙醇反应,生成EO。

2)氯醇法二:乙烯经次氯酸化生成氯乙醇,然后与氢氧化钙皂化生成EO粗产品,再经分馏,制得EO。

反应式和工艺流程如下。

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以生产聚酯原料乙二醇为目的的产物EO/EG联产装置。

2、氧化法以空气为氧化剂(空气法),以浓度大于95%(体积)的氧气作为氧化剂(氧气法)。

工业生产流程分为反应、EO回收及EO精制三个部分。

以银为催化剂的乙烯直接氧化法。

3、乙醇法(酒精法)购买廉价低浓度乙醇进行脱水制备生物乙烯,再利用乙烯制备EO。

国内有两家企业丰原生化与永安药业通过乙醇法生产环氧乙烷,技术来源于SD公司。

生产一吨EO大约需要消耗1.46吨乙醇。

关键设备:EO反应器是环氧乙烷改造的核心设备扬子石化:南化公司化工机械厂中标。

核心技术商世界EO/EG生产技术主要由英荷Shell和美国SD、UCC三家公司垄断,采用三家公司技术的生产能力占EO总生产能力的90%以上,其中Shell公司只提供氧气法技术;SD公司可提供空气法和氧气法两种技术;UCC公司拥有氧气法和空气法技术,但仅供自己生产厂使用。

此外,美国Dow化学公司、日本触媒化学工业公司、德国Huels公司和意大利Snam公司也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

各个公司之间的工艺存在轻微差异。

SD的直接氧化催化生产技术,EO选择范围较大,在232摄氏度-255摄氏度之间的反应温度下转换率为81.9~91%。

相比之下,同样的反应温度下,其他生产技术仅能获得81~83%的EO选择范围。

生产一吨环氧乙烷约消耗乙烯0.83吨。

美国SD:SD300-8型催化剂(三年平均选择性为82.23%,两年为83.15%)、SD-2118S催化剂(两年平均选择性为79.6%)乙氧基化——指环氧乙烷与含活泼氢化合物发生的开环反应。

产业链特点1、EO闪点很低,易燃易爆,所以不适宜远距离运输,因此有强烈的地域性。

国内内陆河运输被禁止,主要通过槽罐车公路运输和管道运输两种方式:公路运输半径不超过500km;管道运输有局限性,一般在一两公里以内。

典型的地域特征决定了我国EO几乎全部是自行供应,EO市场是独立于外界的市场。

2、EO下游工厂围绕EO工厂建厂3、EO下游对原料需求旺盛,EO新扩建猛增4、中石化、中石油、兵器工业集团垄断,民企逐渐开始进入EO生产领域(分别的比例)产品链、下游消耗比、单耗合成气环氧乙烷(EO)是仅次于聚乙烯的第二大乙烯衍生物,大约消耗14~15%的乙烯。

其中约77%的环氧乙烷(EO)又转化为乙二醇类产品,主要是单乙二醇(MEG)。

其余23%的环氧乙烷用于生产纯环氧乙烷(PEO),该产品为一种反应性化合物,因不能进行船运,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

乙烯消耗占生产成本的80%以上据统计,全球约60%的环氧乙烷转化成生产聚酯纤维、树脂和防冻剂用的单体乙二醇,约有13%的环氧乙烷用于生产其他多元醇,例如二乙二醇、三乙二醇和多乙二醇。

环氧乙烷下游产品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醚/聚乙二醇、乙醇胺、氯化胆碱和医药中间体、聚酯切片、涤纶纤维、维生素B4 企业链产能产量我国环氧乙烷可以分为商品环氧乙烷和与乙二醇配套的环氧乙烷。

2011年我国环氧乙烷表观消费量100200300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国内环氧乙烷产能对比图为???,其中生产乙二醇占比76%,市场出售商品环氧乙烷占比24%。

下游分布、下游产能产量根据SAI公司的预测报告,环氧乙烷未来的消费量年均增速约为17%,商品环氧乙烷的需求在2014年能够达到156.4万吨,需求增长迅速。

目前下游表面活性剂需求不及往年同期,市场刚性需求欠佳。

聚羧酸减水剂单体——国内聚羧酸减水剂单体受高铁、地铁以及水利等需求带动,近几年产量出现明显增幅,就2012年产量来看,国内聚羧酸减水剂单体对环氧乙烷的消耗量已从第四名上升至第二名,占22%左右。

据悉,2012年国内聚羧酸减水剂单体设计产能约150万吨左右,产量约40万吨附近,年消耗环氧乙烷约30-35吨左右。

氯化胆碱——我国氯化胆碱企业集中分布在山东和河北地区,天津、东北和华东地区以小产能装置为主;另外,随着徐州汉威新扩产能逐渐在泰安释放,后续山东地区产能将进一步扩大。

目前,国内12家氯化胆碱主力工厂装置总设计年产能在110.9万吨。

聚羧酸减水剂单体——国内聚羧酸减水剂单体受高铁、地铁以及水利等需求带动,近几年产量出现明显增幅,就2012年产量来看,国内聚羧酸减水剂单体对环氧乙烷的消耗量已从第四名上升至第二名,占22%左右。

据悉,2012年国内聚羧酸减水剂单体设计产能约150万吨左右,产量约40万吨附近,年消耗环氧乙烷约30-35吨左右。

进出口环氧乙烷进出口量几乎为零,外围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是间接性的。

来自外围市场的压力绝大多数作用于下游,及上游乙烯。

市场走势一季度市场分析:环氧乙烷涨势能否得到延续还依赖于国内市场环氧乙烷的供需情况,业内人士分析目前环氧乙烷的上涨主要在于华北装置运行不足导致供应面的紧缺,而下游需求并无明显改观,总体需求变化不大,随着三江化工新建的10万吨环氧乙烷装置逐步投入商业运行或可对市场上的供应紧张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加之部分下游淡季的到来,预计短期之内环氧乙烷仍将高位盘整为主。

新型催化剂:环氧乙烷和环保催化剂需求年增速也分别达到10%和8%,随着乙二醇和聚酯纤维需求迅猛增长,特别是中国市场快速增长推动了环氧乙烷市场的发展,降低氧化氮和二英排放的硬性要求还拉动了环保催化剂的需求。

另外,固体酸催化剂可在酯化、烷基化、异构化等重要反应中替代传统的硫酸催化剂,固体碱替代传统的氢氧化钠等液碱催化剂已成为发展趋势,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华东地区大部分环氧乙烷和乙二醇是联产装置,前期在环氧乙烷生产利润明显高于乙二醇的情况下,生产商增加环氧乙烷产量的意愿大幅增加。

环氧乙烷下游产品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醚/聚乙二醇、乙醇胺、胆碱和医药中间体、聚酯切片、涤纶纤维等价格下跌,需求疲软,拖累环氧乙烷价格回落。

目前国内环氧乙烷平均价格为10583.33元/吨(含税),场内货源略显不足,市场交投氛围良好,近期受乙烯外盘价格大涨带动,预计环氧乙烷价格或将上涨,幅度在200元/吨左右。

民用领域聚醚单体需求量稳步上涨。

在2006年-2010年五年间,高铁快速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拉动了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需求2011年后,消费量的提升主要依靠城市预拌混凝土的应用拉动。

2010年,民用领域聚羧酸减水剂消费量50万吨,至2011年迅速提升为100万吨左右。

2011年后高铁建设放缓,公司开始积极进入民用领域,当前民用领域聚醚单体销售占公司聚醚单体总销量的80%。

2007年、2008年我国聚羧酸型减水剂对聚醚单体的需求分别为10万吨、16万吨,至2012年需求量迅速增长至30-40万吨。

未来随着民用预拌商品混凝土中聚羧酸系减水剂份额的不断增加(预计可达50%左右),聚醚单体用量将呈稳步增长趋势。

9月行情:目前,外盘乙烯价格不断走高,环氧乙烷受成本支撑有利;然受下游行业需求疲软影响,环氧乙烷厂家集中停车检修,场内库存下降,货源供应量减少;进入九月份天气转凉,运输、存储条件得以改善,环氧乙烷生产商涨价销售。

专家评论:中国石化有机部部长曹阳:环氧乙烷价格波动较大,为了规避价格风险,企业应当完善环氧乙烷和乙二醇的产能切换装置,根据市场情况选择价高者生产。

曹阳是在周四(15日)召开的环氧乙烷及下游行业研讨暨交流会上作出以上表述的。

据曹阳出具的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环氧乙烷价格最高点在14,000元/吨,价格最低点在9,000元/吨附近,两者价格差达56%。

“由于环氧乙烷不易运输和储存,加上大部分资源控制在少数央企手里,因此导致环氧乙烷市场价格波动剧烈。

但由于产能趋于过剩,总体价格趋势将走低。

”曹阳说。

铜陵金泰化工副总经理郑飞对大智慧通讯社解释称,环氧乙烷使用水合法生成乙二醇,有一部分生成成本,但是不高。

“所以当环氧乙烷价格高时,企业可直接出售环氧乙烷,如果乙二醇价格高,那就将环氧乙烷自用生成乙二醇再出售。

”他说。

中国科学院成都研究所王公应教授表示,受限于原料环氧乙烷供应,目前国内碳酸乙烯酯(DMC)、聚碳酸乙二醇酯产业链尚没有工业化装置。

但由于民企的进入,目前环氧乙烷产能面临过剩风险,需要开发新的产业链,以扩大环氧乙烷需求量。

王公应是在周四(15日)召开的环氧乙烷及下游行业研讨暨交流会上作出以上表述的。

目前国内碳酸二甲酯产能约40万吨,预计到十二五末,市场容量将达到60万吨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