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西南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二○一四年二月目 录 引言一、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一)规模(二)结构(三)就业率(四)就业流向二、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一)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二)能力对工作满足度(三)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四)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五)就业现状满意度(六)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满意度 三、就业工作主要特点(一)强化就业工作体制机制建设 (二)增强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作用(三)突出毕业生就业思想观念教育 四、就业工作展望(一)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大力实施“就业质量工程”(三)更加完善就业反馈机制(四)着力巩固校企合作平台结语引言西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高校,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占地面积9600余亩,于2005年7月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至今已有108年的办学历史。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5万余人,其中普通本科学生近4万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万1千余人,留学生700余人。
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如我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等为杰出代表的30余万优秀毕业生。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秉持“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的理念,坚持“招生、培养、就业”三方联动和“学校主导,学院主体,学生主动,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机制,构建全员化、全程化、信息化、专家化、个性化、精细化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和全方位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突出重点,开拓创新,毕业生就业充分,就业质量高,就业工作卓有成效。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首批“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示范中心”等荣誉称号。
一、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一)规模学校2013届毕业生12781人,其中博士毕业研究生255人,硕士毕业研究生3033人,本科毕业生9493人。
生源地涵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毕业研究生来自39个学院(部、中心、研究所),分布于178个专业,本科毕业生来自34个学院(部、校区),分布于104个专业(方向)。
毕业生规模居重庆市高校首位,全国高校前列。
(二)结构1、毕业研究生结构(1)学历结构:博士研究生255人(7.8%),硕士研究生3033人(92.2%);(2)性别结构:男生1331人(40.5%),女生1957人(59.5%);(3)学科结构:表1:毕业研究生学科分布序号 学科门类 毕业生人数 占全校毕业研究生比例1 哲学 86 2.6%2 经济学 99 3.0%3 法学 257 7.8%4 文学 534 16.2%5 历史学 65 2.0%6 教育学 687 20.9%7 理学 526 16.0%8 工学 225 6.8%9 农学 360 10.9%10 医学 54 1.6%11 管理学 395 12.0%2、本科毕业生结构(1)性别结构:男生4506人(47.5%),女生4987人(52.5%);(2)城乡结构:农村4826人(50.8%)、城镇4667人(49.2%);(3)师范与非师范结构:师范毕业生2923人(30.8%),非师范毕业生6570人(69.2%)。
师范毕业生中免费师范毕业生2900人,定向西藏师范毕业生23人。
(4)非师范毕业生学科结构我校师范毕业生均为免费师范毕业生或定向西藏师范毕业生,按照就业政策规定均须到中小学任教,就业视角下学科特征对就业影响不突出,本报告不再分析其学科结构。
非师范毕业生学科函盖12大门类,其中工学人数最多,占30%;其次是管理学、农学,各占20%左右;再者是艺术学,占8.7%;理学、文学各占5%左右,其他学科门类低于5%。
表2:本科非师范毕业生学科门类及专业序号 学科门类 毕业生人数比重 设置专业1 哲学 17 0.3% 哲学2 经济学 215 3.3% 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3 法学 158 2.4% 法学、社会工作、民族学4 教育学 151 2.3% 教育学、教育技术学、运动训练5 文学 307 4.7% 英语、日语、新闻学6 历史学 18 0.3% 历史学7 理学 379 5.8% 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心理学、应用心理学8 工学 1971 30.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土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制药工程、纺织工程、包装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城市规划9 农学 129319.7%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园林、水产养殖学、草业科学、茶学、蚕学 10 医学 911.4%药学11 管理学 139721.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公共关系 12 艺术学 5738.7%音乐表演、舞蹈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绘画、雕塑、艺术设计(三)就业率 1、毕业研究生就业率学校2013届毕业研究生初次就业率84.1%(其中博士研究生91.8%,硕士研究生83.4%),年底就业率94.9%(其中博士研究生97.6%,硕士研究生94.7%)。
年底就业率中,出国出境30人,占0.9%;升学(硕士研究生考取博士研究生)134人,占4.1%;签约就业2879图2:2013届本科非师范毕业生各学科人数结构饼图人,占87.6%;自雇就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78人,占2.4%,待就业167人,占5.1%。
2、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学校2013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2.7%,年底就业率95.3%。
初次就业率中,出国出境154人,占1.6%;升学(考取硕士研究生)1152人,占全部毕业生12.1%,占非师范毕业生17.5%;签约就业6953人,占73.2%;自雇就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537人,占5.7%。
(四)就业流向学校2013届签约就业和自雇就业的毕业研究生2957人,本科毕业生7490人,本报告的就业流向以此为基数。
1.区域流向:本报告采用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将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8个经济体区域的区域划分方法。
(1)毕业研究生区域流向(2)本科毕业生区域流向学校2013届本科毕业生在西南经济体区域就业的占59.9%,人数最多。
其他7个经济体区域就业的人数均不超过10%,依次是:泛长三角经济体区域就业8.2%,中原经济体区域就业8.0%,泛渤海湾经济体区域就业7.9%,泛珠三角经济体区域就业6.4%,陕甘宁经济体区域就业3.8%,西部生态经济区就业3.4%,泛东北经济体区域就业2.4%。
如果与各区域的毕业生生源数量一起比较(详见下表),首先,流向各区域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与该区域的生源数量比例差别均不特别显著;然后,流向西南经济体区域就业的毕业生比该区域生源数量比例高出 3.5%,流向泛珠三角经济体区域就业的毕业生比该区域生源数量高出 1.7%,流向泛长三角经济体区域就业的毕业生比该区域生源数量高出0.4%,而流向其他5个区域就业的毕业生均比该区域生源数量低,低0.1%—2.3%。
这表明:一是大部分毕业生回生源所在区域就业;二是学校所在地的便利环境对毕业生就业具有较大影响;三是经济发达地区对毕业生就业仍具有吸引力。
注: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划分的8个经济体区域为:泛东北区域经济体(黑龙江、吉林、辽宁)、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内蒙古、山西)、陕甘宁区域经济体(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中原区域经济体(河南、湖北、湖南)、泛长三角区域经济体(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体(广东、广西、福建、海南)、西南区域经济体(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部生态经济区(西藏、新疆)。
2、领域流向:本报告采用依用人单位性质的就业领域划分方法。
(1)毕业研究生领域流向(2)本科毕业生领域流向学校2013届本科毕业生到党政机关就业1.9%,到事业单位就业45.4%,到国有企业就业9.3%,到非国有企业就业35.6%,到部队就业(含参军)1.1%。
这表明,事业单位和非国有企业是学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
二、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学校按照每年毕业生离校前、毕业半年、毕业一年的三个时间节点,从不同的侧重点,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调查、走访等方式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和用人单位意见进行调研,掌握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状况,建立健全就业反馈机制。
本报告以学校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对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能力对工作满足度、毕业半年内月收入、毕业半年内离职率、就业现状满意度和毕业生、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满意度等6个维度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研判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一)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我校调查的2013届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为73.8%,工作与专业相关度高,说明我校2013届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比较扎实,在与专业相关的行业或岗位竞争力较强。
(二)能力对工作满足度我校毕业生能力对工作满足度调查数据为84.6%,毕业生的能力能够较好满足工作需要,说明学校2013届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职业通用能力和职场适应能力。
(三)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学校调查数据为1000-2500元 4.4%,2500-4000元41.5%,4000-5500元32.6%,5500-7000元12.3%,7000元以上8.9%。
从调查数据的区间分布看,参考学校毕业生有47.3%在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情况,41.5%的毕业生月收入2500-4000元,与机关事业单位薪资水平相附,而月收入4000元以上的占到53.8%,更有8.9%的毕业生达到7000元以上,说明学校到企业或自雇就业的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比较高。
(四)毕业半年内离职率学校调查的毕业半年内更换工作单位1次(含)以上的数据为12.8%,与重庆市高校近年的数据相比是最低的。
说明学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科学,择业定位客观,职业思想稳定,人职匹配度比较高。
(五)就业现状满意度学校调查数据显示,对半年后就业现状持基本满意态度以上的毕业生数为81.4%。
从满意度分布情况表明,大部分毕业生对初入职场的岗位和成长水平比较认同。
同时,又反映了西南大学毕业生普遍对当前的发展水平不满足,与个人的期望或追求有较大差距,与重点高校毕业生的追求心理比较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