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深处》的叙事主题与音响音乐表现【摘要】:陈凯歌导演的影片总是闪烁着人文维度的思维之美,以及视听表达的天工之妙。
本文以他的短片《百花深处》的主题与音响音乐这几个层面作为切入点,对作品的叙事主题与隐喻象征系统进行一次解码活动,分析该片中导演对音响和音乐元素的表现和使用,试图从微观的角度探索影片创作中主题意念和音响音乐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英文摘要】:Film-making to the director Chen Kaige is the vehicle of human thoughts. Through his works ,he always expressed his opinion clearly and freely on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and modern cultural which both determine the human spiritual state. The paper try to describe the theme and film sound of the short film "100 flowers hide deep ” . It can demonstrate how the film sound and muisc contribute developing theme of film by analyzing and researching the present theme and the symbolic meaning used in the film. Additionally, the writer attempts through to the concrete case analysis to bring out the perception to film music and sound is the way to convey the idea and the mood which director Chen kaige wants from a scene.【关键词】:四合院拆迁音响音乐【英文关键词】Quadrangle dwellings ;Removal;s effects ; Theme music of movies【作者中文名】:樊黎明【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动画系从陈凯歌导演的很多作品中,我们都不难感受到他对传统文化饱含的深厚感情。
他用深沉的底色,细腻的笔触,巧妙的电影语言为观众描绘出一个丰富动人的视听世界,同时他又不忘对人类的生存和精神状态进行密切的关注和审视。
因而,他的电影总是充满了思辨色彩。
在其流畅的故事叙事层面里包含着象征或隐喻的编码,使作品对现实的审视跃入较高的哲理层次。
在电影叙事手法上,他追求尽善尽美,让观众随着影片的跌宕起伏仿佛身临其境,即便落幕仍为剧中人物的命运,影片传扬的精神津津乐道,人离开银幕,心却留在那里,真正“抓”住了观众,从这一点上看,陈凯歌更像一个电影哲人,而他的这种思辨意识显然也延续到了短片《百花深处》中。
《百花深处》是影片《十分钟年华老去》[1]——小鼓篇中的一个短片。
虽则只有短短十分钟,陈凯歌导演却在一次有限的影像叙事历程中,讲述了一个貌似荒诞,实则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
一、叙事情感与主题在影片中,情节是这样展开的:冯先生雇佣了一家搬家公司去往百花深处胡同为他搬家。
然而到达的目的地,却只看到一片空旷的平地上仅有的一棵老槐树。
意识到被耍了,搬家公司的伙计们愤然离去。
回程中他们接到公司电话得知冯先生精神有问题,公司还叮嘱他们收钱。
跟一个疯子要钱,理性沟通显然行不通,只能“智取”。
于是他们便随了冯先生的意,假装搬离实物,实际上进行了一场虚假的无实物的搬家工作。
“搬家”结束的返程中,冯先生提醒他们前方有暗沟,但搬家伙计们以为这纯属是疯子的幻想。
剧情在此陡转,车真的陷到坑里去了。
在陷坑里,他们挖出了一个破旧的铃铛,冯先生认出铃铛正是自家的旧物,便捧着它高兴地奔向老槐树。
搬家公司的伙计们蓦然回首,落日余晖中,一个水墨四合院渐渐显示出它那沧桑古朴的面容,一切仿佛就在昨日,一切又仿佛如此遥远,尽管只是昙花一现,却触及了所有人对过去京城居民家园的那根敏感的记忆神经。
影片的故事表层叙述是一出荒诞不经的搬家闹剧,但故事深层的冷峻主题却让人回味深思,让人读出一份沉重,读出一份痛楚。
弃旧换新,拆除残破的百年老屋重建新宅,让人们享受现代化的高层住宅,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文明进步的标志,本是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件喜事,一项令人振奋期许的伟大工程。
但是陈凯歌导演却以哲人敏锐的目光看到了这一伟大举措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隐忧。
他以一种理性的历史思考对这时代进步中的拆迁问题进行了一次反思和阐释。
八百年的古都北京,历史的车轮在它身上刻下深深的文化烙印,记录了曾经的繁盛与辉煌。
百年的文明史浓缩在一座座代表皇权文化的紫禁城,圆明园,颐和园,天坛,雍和宫等地以及浓缩在代表市井文化中的胡同四合院中。
人们常说“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同样,文化的传承与兴盛,也必源自民间,源自最平凡的百姓,那么,让我们走近北京文化真正的精髓—平民文化的胡同和四合院。
北京有句老话说“大胡同三百六,小胡同如牛毛”,这曲里八拐灰蒙蒙的胡同是京城居民出入家门的通道,也是贯通北京南北的脉搏。
胡同里两侧的建筑几乎都是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大大小小的四合院鳞次排列着,是北京居民生活的家园,是北京城市民居的代表建筑,更是北京市井文化的一座座民俗博物馆。
“北京四合院包涵着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内容:狭义的北京四合院文化指传统居住的本体,它的存在不仅可以提供体验故都风情的场所,还为人们研究明清北京居住建筑的布局、造型、结构、施工等提供可信的实证;广义的北京四合院文化涉及了与四合院有关的政治、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内容,它不仅有益于地方史研究,还可为电影、电视、文学、美术等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
”[2]可以说,四合院里的一砖一瓦都被烙下了百年来社会生活的历史痕迹,溶入了华夏民族的审美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凝聚了丰厚的民族情感和智慧。
但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曾经是北京城市重要象征的胡同和四合院的狭窄与拥挤,交通不便利,各种生活设施落后,公用服务配套设施不足,落伍于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变化,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的规划和需要;而拓宽街道,拆改危房,莫不涉及到胡同和四合院。
在《京城胡同留真》这本老照片图文画册中,书里有一段作者文字记载:“八十年代以后,北京的城市建设似一场飓风席卷而来,京城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昨天存在的胡同四合院,今天忽然消失了;今天熟悉的大街小巷,不久就是面目一新。
记得又一次我们到阜成门附近居民采访,走进一片正在拆迁的四合院老房子之间,在已经拆毁的短墙残壁前站着一位老人,他的全家已经搬进了新建的公寓楼房,可他还是留恋不舍地来看这些行将消失的老房子,摘走了老院子里最后一束红熟了的枸杞子。
”[3]北京城市经济发展迅猛,旧城改造拆迁的风暴从8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随着很多胡同、四合院的消失,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挽留,抢救呼吁和保护行动也一直没有停息过。
1996年6月,在看到《光明日报》刊登的西城区八道湾胡同将被拆毁的消息后,曾以《城记》一书记录北京城变迁和古建筑命运的新华社记者王军,追到了北京市文物部门、规划部门,不少文化界知名人士也纷纷撰文,恳请开发商“手下留房”。
虽然许多人留恋胡同,留恋曾有的岁月,但是这些温情仍阻挡不了新城的建设,挽救不了胡同的没落与四合院的消迹。
对于四合院和胡同的消失没落,陈凯歌导演的感情态度显然非常复杂,怀念之情在影片里是显而易见。
但是导演的这种怀旧之情并不是出于对社会改革城市建设的排斥,而是出于对城市建设过程中传统秩序和文化价值被全盘否定和摧毁而产生的质问,这是对于现代化建设中崇尚标新立异,追求改头换面的文明后退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对传统文化,我们是否该多些尊重和宽容?又或者我们能否寻求现代文明与之和谐共生?所以在影片中,导演叙事情感态度不是悲观消沉的,或是痛心疾首的,他以冷峻的姿态,小品式的调侃基调演绎了一场荒诞的搬家虚拟游戏,将一个个埋藏着伏笔的情节抖露出来。
借助这次搬家游戏,举轻若重地真实展现了老北京胡同拆迁后那颓败的现场,那昔日文化标示性的建筑如今却一片狼藉,这片美好的精神家园再也无法重建。
残破墙垣上那一个个“拆”字,正毫不留情地抹去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美好记忆。
这是一座正在失忆的城市,人们也淡漠了文化记忆,所以搬家公司的伙计们一开始无法想象冯先生那所谓逝去的家园,直到那清脆的铃铛声真实的响起,影片片尾回眸间浮现的片四合院和胡同,在悠扬委婉的音乐中,遂然盛开的凄美容颜震撼了所有观众。
但随之而来的,并不是情感的抒发和宣泄,而是难以纾解的郁结和愁思。
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四合院这个物质性的传统家园被摧毁,人们的精神家园将何处可栖?是与这个城市一起患失忆症变得无情冷漠,或是在这个没有历史印记的城市里迷失自己。
冷漠的搬家公司的伙计,以及冯先生这个疯子的造型不正象征性地隐喻这两个后果么。
银幕上那片苍白的土地正在发出悲鸣,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又丢掉了什么?笔者认为这是陈凯歌导演隐藏在表层的怀旧情感之下的理性思考与精神主题。
二、音响与音乐表现音响与音乐这两个元素是电影视听体验中声音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对于影片的主题,叙事都起着重要的诠释作用。
陈凯歌导演在《百花深处》中对于音响和音乐的运用极具到位,声音与影像合二为一。
在影像流动中,通过对白,音响,音乐,强调和重现那片逝去的文化风景,给淡漠了记忆的人们一个重新寻找记忆的机会与深深思索的空间。
下面笔者将从声音总体构思的角度对影片中的音响,音乐所出现的位置以及使用情况做一个的梳理,分析这些音响与音乐与影片精神主题之间的联系。
根据影片声音的使用特性,我们大致可将影片中出现的声音分为有源声音和无源声音。
有源音是影片必不可少的,它是推动剧情发展,营造真实画面空间的重要元素;而无源音除了烘托与渲染情绪的基本功能之外,也参与叙事,表达主题的重要元素。
从声音运用的角度来说,有源声音的构思相对客观,各种声音主要来自画面提供的视觉信息,而无源声音的构思则相对主观,是画面外的声音,所以导演设计的主观意图更强。
《百花深处》的场景共有四处,分别是新建的高层住宅小区,城市街道,充满废墟的胡同和空旷的百花深处胡同。
这四场戏中,导演独具匠心地逐渐引入无源音响和音乐,使影片的听觉世界不动声色地由客观渐渐步入主观,随着影片具体情节的起承转合和情感情绪的深入呈现出从一条由写实走向戏剧化,写意化的发展渐变轨迹线,将影片的精神主题随着这条轨迹线细腻地传达给观众,进入观众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