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1..
2)1970年,国际交际协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正式成立跨文化交际学分
会(Divis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3)1974年《国际与跨文化交际学年刊》创刊。
国外研究成果 美国
● 涌现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专家学者,如L. A. Samovar,
——关键在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
2、文化的特性决定了跨文化交际的 复杂性
① 文化的差异性是跨文化交际问题、矛盾、冲
突产生的根源;案例
② 对“母文化”的认同感、优越感,使跨文化
交际的双方容易对“异文化”产生成见,情况
严重的甚至会产生“文化休克”;
③ 文化的无意识性容易导致本族文
化依附,加大了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文化的无意识性
人类遗传基因只是给人提供了习得文 化的生理条件,而文化的习得是后天 环境将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另一 方面,一个人一出生便置身于一定的 社会文化圈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使一个人不知不觉地具备了一定的文 化素养,其言谈举止自然而然地打上 了本民族文化的烙印。
(三)文化的优越感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概念:美国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
(奥伯格)于1960年首次提出,用于概括 种种跨文化不适应现象。 “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 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
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 。”
问卷调查:
美国老师感到最难适应的前5个方面是: A、抽烟的习俗 B、作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C、公交车上的拥挤 D、学生的学习方式 E、赠送礼物和接受礼物
2)90年代中期以后
出版学术专著 发表相关论文 召开学术研讨会 1995年8月,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在哈 尔滨成立,此后,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性 会议。
学术专著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王宏印:《跨文化传通》(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一)交际的过程和类型
编码,形成信息,通过渠道
行为源
解码,反应,通过渠道反馈
反应者
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主要研究人与人面对面 的口头交流(face-to-face interaction) , 以及打手势等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形式。
交际 传播(communication)
案例分析(本族文化依附)
Jackson Frank 还是 Frank Jackson ?
-----“Pay Mr. Frank Jackson the sum of 500 pounds…”
-----“But my name is Jackson Frank, not
Frank Jackson .”
申小龙著:《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四、跨文化非言语交际
时空利用:时间、空间
非 言 语 交 际 系 统
身体行为:
眼神及身体各部位动作
声音行为:声音要素如:音量、音调、语气、语速、
音质;功能性发声如咳嗽声等;静默
外表形态:如 衣着打扮,体形肤色,周围环境,气
味等
非言语交际的功能
交际是一个(或多个人)对另一个人(或 多个人)的行为或行为轨迹作出了反应。
交际的类型
划分标准
依交际时所使用的符号 依信息流过中间环节与否 依存在反馈与否 依信息源和信息反应者数目
交际类型
言语交际(口语和书面语) 直接交际 双向交际 点/面 点交际 非言语交际 中介交际 单向交际 点/面 面交际
依是否有固定反应者
二、跨文化交际学
(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定义、性质及研究内容
1、定义:专门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矛盾和问题,
并探索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科就是跨文化 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的比较:
①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 学科,研究跨文化交际这种特殊的交际行为; ② 跨文化交际由来已久,而跨文化交际学则出现于 20世纪50年代末,传入我国则在20世纪80年代。
罗常培著:语言与文化 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9 1990.6
顾嘉祖, 陆升主编:《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美)尤金· A.奈达(Eugene A.Nida)著:《语言与文化:翻
译中的语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孙利民主编:《语言与文化》,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版 (英)Claire Kramsch著:《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2000年版
楚先生(微笑):好的,我等你的电话。
文化依附(cultural dependence)
文化依附指的是交际双方代表或体现何种文化, 一般分为三种: 1)从依附关系上,分为本族文化依附和目的语 文化依附; 2)从交际方式上,分为言语文化依附和非言语 文化依附;
3)从依附原因上,分为有意文化依附和无意文 化依附。
重复
替代 补充 调节 强调 否定
“你的眼睛背叛了你的心”
掩饰心情
非言语交际面面观
(一)时间利用
单一时间制
多元时间制
(二)空间的利用
1、Hall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将人际距离分为四种:
亲密距离:0-45厘米
个人距离:近者46-76英尺,远者76-122厘米 社交距离:近者122-214厘米,远者214-366厘米 公众距离:近者3.66-7.5米,远者7.5米以上
依行为源提供信息的情况
有向交际
有意交际
无向交际Leabharlann 无意交际依反应者选择信息的情况
依交际发生的时间
主动交际
共时交际
被动交际
非共时交际
(二)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1、“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就是跨文化交际。(胡文仲)
行为源和反应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就
是跨文化交际。(林大津)
R. E. Porter, W. Gudykunst, Richard Brislin 等。
● 出版了几十部专著,如 L. A. Samovar & R. E. Porter,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2003) 和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1998); W. Gudykunst & B. Mody,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 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003; Richard Brislin, Understanding Culture’s Influence on Behavior。
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还 容易使人产生自豪感、光荣感、优越 感。一个人对本民族文化习惯成自然 时,对其它民族文化的行为准则感到 不适应时,在交际中出现矛盾时,往 往倾向于先归咎于对方,不自觉地捍 卫起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意义
(一)有利于消除交际障碍 (二)有利于防止交际摩擦 (三)有利于拓宽视野、促进文化交 流
进入异文化的人大致分为以下四种
(一)旅游者 (二)短期出访的商人、政府官员、 外交官等。 (三)留学生和长期在外工作的人员, 例如使馆工作人员、跨国公司的管理 人员和技术人员、我国劳务输出的劳 工等。 (四)移民和政治避难者。
蜜月期
跨文化交际的特征及其复杂性
(一)文化的认同感 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环境里,经过长时间 的历史累积,在群体中形成的,所以文化 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个人现象。属于某 种文化的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怀有强烈的 归属感和认同感。
2、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发展
1)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
介绍、翻译、编录相关文集
① 何道宽,《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的交
际》(《外国语文教学》1983年第2期);
② 胡文仲 主编,《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1994a); ③ 王福祥、吴汉樱编,《文化与语言》(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研究内容
核心问题是:what(是什么)why(为什
么),how(怎么办)
“What”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
行为上存在哪些差异;表层差异(现象)
“Why”是指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深层原
因
“How”是指面对这些差异,该如何沟通信 息,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表层差异(现象)
言语行为:口语交际,书面表达 非言语行为:身体语言、体态语、
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 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 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一、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