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 人体的呼吸(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生物教案)

第3章 人体的呼吸(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生物教案)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

2.通过资料分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法、资料分析等了解呼吸道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应自觉地维护环境中空气的清新、清洁。

2.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资料分析,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掌握呼吸道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实例引入
师: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生:动脑思考后自由发言。

二、认识呼吸系统的组成
师:呼吸系统的组成: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识图、填出呼吸道的组成的名称。

生:阅读课文中关于呼吸系统组成的信息。

观察教材中呼吸系统的组成图片,并根据呼吸的常识,填出呼吸道组成的器官名称。

三、讨论呼吸道的作用
师:下发讨论题指导各组阅读资料并分析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分析。

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资料分析内容,围绕讨论题进行分析,尝试解决问题。

在讨论之后,组织各组学生选派代表对已经解决的问题发表意见,其他各组适当补充和修改,统一答案。

对未解答的问题在教师的提示和启发下,再进行思考、分析,归纳出正确答案。

讨论题中的第1题采用抢答的方式回答,要协调好课堂纪律;其余的题组织各组选派学生代表回答。

在回答教材讨论题第2题之后提醒学生回答用嘴呼吸和用鼻子呼吸哪一个好。

(学生思考前面提出的问题,根据刚才对讨论题的分析所掌
握的知识,尝试解答问题,得出正确答案。

)
在回答教材讨论题中的第3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并通过让学生举例分析,最终形成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的观念。

在回答教材讨论题第5题时注意提醒学生根据人体体温恒定和讨论题第2题中相关的知识来回答。

师:引导学生归纳呼吸道的作用,给以适当的鼓励和评价。

生:把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组间进行简单评议。

四、知识拓展
吞咽与呼吸的关系:
师:多媒体展示。

“吃饭时大笑会呛着”的小漫画和“吞咽与呼吸关系图”,引导学生叙述吞咽与呼吸的关系,鼓励学生发言,谈体会。

生:谈体会及家长对此事的看法。

形成“食不言”的正确观点。

声音的发出:
师:多媒体展示。

“声带拉紧和松开”示意图,引导学生叙述声音的发出。

生:观察“声带拉紧和松开”的图示。

叙述声音的发出,明确大喊大叫的危害。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内容。

【课外作业】
课后练习题。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通过资料分析,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验与资料分析,使学生得到相应能力的获得。

【教学重点】
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
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让学生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看能维持多久,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交换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肺是怎样实现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引入课题。

二、自主体验,探求新知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师: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内的?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生: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

让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做深呼吸,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师:你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

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师:吸气和呼气这两个动作合起来就是呼吸运动。

那么,呼吸运动是怎样产生的呢?
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探究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

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①橡皮膜、两个气球、玻璃钟罩分别代表什么?
②手向下拉橡皮膜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
③橡皮膜回缩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
④是肺容积的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肺的容积扩大?
师:做演示实验:一手握住瓶颈,一手向下拉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收缩。

此时,请同学们观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

然后,一手放开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舒张。

提醒学生观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

师:当“膈”运动时,“胸廓”的上下径和“肺”有什么变化?
生:分析讨论并归纳出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上下径的变化。

通过上述实验引导学生得出:
①肋骨和膈运动的结果,使胸廓扩大或缩小。

②肋骨和胸骨的运动,与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有关。

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和上下径增大,这时候胸廓扩大。

反之,缩小。

③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
演示模拟实验:模拟肺容积的变化引起肺内气压的改变
将气球口套住吸耳球口并绑紧,捏吸耳球时,气球胀大,松开吸耳球时,气球缩小。

之后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了解在特定的条件下,容器变小时气体压力增大,容器内气体被压出去;容积变大时,气体压力变小,外界气体被“吸”进来。

肺的容积扩大→外界气体入肺;
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体排出。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收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师:气体在呼吸运动作用下进入了肺,这只是完成外界气体和肺泡内气体之间交换,它不是呼吸的结束,只是呼吸的第一步,只有肺泡内气体与血液间的气体进行交换了,而血液又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进行交换才是呼吸的实质。

那么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与血液之间是怎样进行交换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肺内气体发生的变化。

2.探究:肺内气体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师:演示喷洒香水的实验。

生:领会气体交换的原理: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至平衡为止。

师: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生:分析“想一想,议一议”中的表格数据。

从图中分析出:呼出气体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根据呼出的气体中氧减少,二氧化碳增多的数据,推测其原因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

师:观察教材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探究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
师:播放课件:演示肺泡的结构和功能。

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肺泡结构适于气体交换功能的特点。

师:演示动画: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师生探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
生:明确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由肺泡进入血液的道理。

师:为什么在肺部,静脉血中的氧不向肺泡扩散,肺泡中的二氧化碳不向血液扩散?
小结:这是因为在吸入肺泡内的气体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

因此,氧由肺泡扩散到血液中;二氧化碳由静脉血扩散到肺泡中。

这完全符合气体扩散的原理。

经过这样的气体交换,静脉血就变成了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师:氧进入血液后,绝大部分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全身各组织细胞。

师:演示动画: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引导学生思考:组织细胞里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为什么?
生:动脉血中的氧向组织细胞扩散;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向血液扩散。

其原因是:组织细胞里的氧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多的缘故。

师生总结归纳呼吸的全过程。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内容。

【课外实践】
测量肺的容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