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蔬菜价格波动规律、成因及政策建议蔬菜既是经济产品,也是生活必需品,在农业经济和人们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蔬菜价格的合理性和稳定性是重要的民生问题。
所谓蔬菜价格波动是指受国内蔬菜总供给和总需求状况的影响,全国蔬菜市场平均价格的高低波动。
近几年,我国蔬菜价格波动频繁,且大幅度波动时有发生,如200年0月到20年4月蔬菜价格就经历了大涨大跌的过程。
当蔬菜价格过度上涨时,会导致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利益受损;而当蔬菜价格过分下跌时,又会损害菜农的切身利益,即陷入“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怪圈,严重影响了菜农生产的积极性和人们生活的稳定性,甚至给稳定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带来不利预期。
蔬菜价格的形成和波动,不仅涉及生产、消费以及两者共同决定的价格中枢,而且也涉及相关制度建设和政策制定,因此,尽管价格波动是正常的市场现象,但一旦价格有所异动,政府有责任找寻原因,在尊重市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作用。
20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农业部联合发布《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2020)》,致力于保障蔬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分析我国蔬菜价格波动规律及其产生原因,借鉴国外经验,提出我国稳定蔬菜价格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有助于调控蔬菜价格,实现蔬菜价格的合理回归和稳定,促进蔬菜市场供需平衡,引导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一、蔬菜市场运行特点近几年蔬菜市场生产流通模式、供需结构、区域特点等均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一)大中城市的蔬菜自给率低近几年,大中城市郊区原有菜地不断被高楼所替代,加上城市人口在逐年增加,各大中城市蔬菜自给率明显下降。
如深圳是一个消费城市,人口密集,常住及流动人口超过200万,但蔬菜自给率只有约8%。
(二)“北菜南运,南菜北运”流通特点突出目前,全国许多地区蔬菜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合作化程度明显提高,蔬菜品种产区化特征明显,加上寿光等一大批蔬菜集散地陆续建成,各地外调菜比例有所增大,“冬季南菜北运,夏季北菜南运,全年南北菜互调”的流通特点突出,蔬菜运输半径明显扩大,流通成本也相应提高。
据调查,目前我国蔬菜运输成本约每000km为0.5元/kg,如果把海南露地瓜菜运到北京,则运输成本约.4元/kg,运输成本就超过一些蔬菜的自身成本(华南露地瓜菜的平均成本是0.8—.0元/kg)。
(三)流通环节多,批零差价偏大目前我国蔬菜供销模式主要是“产地批发,销地零售”。
从田间地头到人们餐桌,往往要经过采购、运输、多级批发、配送、集贸市场或超市零售等多环节,各环节层层加价。
近几年地摊式零售大幅减少,菜商摊位、分拣、包装、清洗等费用明显上升,使得批零差价在逐步增大。
调查显示,我国蔬菜的批零差价多在2—2.5倍,甚至更高。
(四)反季节蔬菜占比明显增加近几年大棚等温室种菜规模在扩大,反季节蔬菜产量不断增加,已成为市场交易中最多的种类,特别是在冬季的交易中占有较大比例。
(五)居民对菜品要求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更重视蔬菜的营养价值和科学搭配,蔬菜消费明显增加,其在食品消费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特别是品质好、无公害、绿色的蔬菜消费比重在提高。
二、蔬菜市场价格波动规律2世纪以来,我国蔬菜价格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但仍表现出一定的波动规律,集中表现为季节性、上涨性和异动性规律。
(一)季节性规律蔬菜一般在特定季节播种,经过一个生长周期后才能收获,于是蔬菜生产受自然(气候)条件和非均衡上市影响,导致蔬菜市场价格变化呈季节性波动规律(见图)。
总体上,每年5—6月到次年5—6月可视为蔬菜价格波动的一个周期。
蔬菜价格在每年的5、6月降幅最大,这时价格处于谷底,其后的8、9月由于高温或台风不利于蔬菜生产,价格开始上升,2月开始各地逐渐进入冬季,严寒气候使供给量减少,加上较高的生产或流通成本的推动,价格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在次年、2月达到顶峰。
再之后,随着气温上升,各地气候逐渐适于蔬菜生产,供给量增加,蔬菜价格开始走低,并在次年5、6月重新回到谷底。
(二)上涨性规律据调查,近5年我国蔬菜价格月度均价波动频繁,平均月波幅为8%,加上季节性影响,一年中的最高均价往往是最低均价的倍多。
比如深圳近5年中每年的最高价基本上是最低价的.4倍(见图2)。
蔬菜价格受成本、比价效应等因素影响,涨多跌少,整体价格不断上涨。
比如2009年深圳蔬菜零售均价为每500克3.04元,203年已涨至3.93元,累计上涨29.2%,年均上涨6.6%(见表)。
(三)异动性规律除规律性的波动外,蔬菜价格常常因为天气、传言、炒作等突发性事件出现异常剧烈波动,异动性时有发生。
如200年南方大面积持续洪涝灾害、202年低温雨雪冰冻等事件都影响到蔬菜生长、运输和销售,造成菜价短期内快速出现异动,两周之内上涨5—6成。
食品安全问题同样可能成为蔬菜价格异常剧烈波动的诱因,如200年年初“问题豇豆”事件影响海南豇豆大面积滞销,价格跳水;203年山东毒姜事件影响广泛,山东生姜交易量骤减,导致次年生姜价格大涨,幅度超过30%。
三、蔬菜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一)成本持续上升是蔬菜价格长期上涨的基本原因虽然每年菜价均呈周期性波动,但从总体价格水平看,菜价呈上升趋势。
菜价上升主要受成本增加、供求结构变化、比价关系等因素影响,其中生产、流通、人工等成本的刚性增长是主因,蔬菜价格上涨属于成本推动型。
20年与2002年相比,我国大中城市蔬菜生产的平均成本增长了79.97%。
其中,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涨幅较大,两者在总成本中的比重分别上升到43.57%和9.76%。
未来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逐渐短缺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可能会继续保持上涨趋势,这将会给未来保持蔬菜价格稳定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导致菜价追涨杀跌目前蔬菜生产仍以个体生产经营为主,“小农户,大市场”仍是蔬菜产业的基本格局。
分散的生产经营具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种植信息不对称,突出地表现在该种什么、怎么种、市场价格高低等在许多人心里并没有数,大多数菜农按照“去年赚钱,今年多种”的思路安排种植计划,极易形成相似的预期,进而一窝蜂地盲目扩大规模,然后凭借个人的力量去为产品寻找市场。
在诸多环节之中,稍有不慎将会付出惨痛的代价,甚至血本无归。
例如200年蔬菜良好的销售形势,大大刺激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不少蔬菜都出现大面积扩种的情况,最终产量增加需求却没有增加,造成销路难找,价格一落千丈。
(三)蔬菜集中生产以及大中城市周边菜田的减少,增加了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大中城市蔬菜供给主要依靠城市周边的生产基地,逐渐形成了“近郊为主,远郊为辅,农区补充”的生产格局。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工业和城市用地剧增对菜地的挤压,以及生产投入要素成本的上升,我国蔬菜生产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大中城市蔬菜的供给从农区为辅变为以农区为主,大中城市周边的蔬菜播种面积持续下降。
据统计,北京市蔬菜播种面积在2002年达到了83万亩,而2008年则萎缩为02万亩。
日前北京市民吃的蔬菜只有约0%来自本地,其他主要来自山东、河北、辽宁等地。
而上海市2004年建成的9万亩设施菜田目前也仅存5万亩左右,蔬菜自给能力下降。
蔬菜生产从“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封闭格局转变为“一地生产,全国销售”的开放式格局,虽然有利于发挥各产地的比较优势,提高了专业化生产水平,但高度集中也不利于风险的分散,如我国“三北”地区冬季气候严寒,不适于蔬菜生产,主要依靠华南、长江中上游等地露地生产和黄淮海、环渤海地区的设施生产满足其蔬菜消费需求,但局部的严重自然灾害、病虫害等将会重创集中的蔬菜产区生产,进而影响大中城市蔬菜供应,造成蔬菜价格的波动。
恶劣天气也会带来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和成本增加,进一步刺激菜价上涨。
(四)灾害性天气加大了蔬菜价格波动的幅度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发展,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温室效应增加引发的厄尔尼诺现象使全球灾害性天气频发,干旱、洪涝、台风、暴雨、雪灾等极端性天气比以前增加了不少,给农产品供应造成不利影响。
尤其像蔬菜这样对天气更为敏感的农产品,每遇一次突发事件价格往往是“涨得多回落得少”,几次下来,菜价就比前期高了一截。
200年,我国蔬菜价格波动就由于异常天气情况异于往年:年初由于生产资料及劳动力价格上涨和华北大部分地区冬春雪灾而使蔬菜价格开始走高;4月底5月初,冬春西南干旱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持续低温阴雨延迟了本地蔬菜上市时间,产量也大幅度减少,使价格“该降未降”;夏秋季节发生的全国多个区域的洪涝灾害,加上通货膨胀预期和生产成本、流通成本上升的交织作用,0、月上旬价格仍保持较高水平;月底和2月初的政府宏观干预和偏暖天气有利于蔬菜生产,使价格“该升未升”。
(五)媒体宣传和市场炒作放大涨跌现象媒体过度炒作很容易放大降价或涨价等产销信息,在价格上涨时会推高蔬菜生产者农户的价格预期,在价格下跌时引发农户和经销商的恐慌心理,助推蔬菜经销商向菜农压价收购,致使蔬菜价格波动进一步加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例如,200年大白菜批发价每斤九毛多的时候,大部分媒体都在宣传“韩国泡菜危机”,渲染批发商到菜农菜地里去订购的消息,推高了农户对次年大白菜价格的预期,出现了盲目扩产的情况。
谁料春节过后,大白菜的价格不断下跌,嗅觉敏感的媒体马上报道某某地千里大白菜无人收割的消息,加剧了农户、经销商的恐慌心理,进一步拉低大白菜价格。
再例如,2009年下半年,大蒜、生姜等一季生产、全年消费的耐贮存农产品遭到炒作,被人为推高价格。
到200年大蒜的批发价竟达到3元/公斤的天价,小型农贸市场的零售价格在5元/公斤左右,一年之内价格翻了30倍。
生姜的价格也一度涨到0元/公斤,一个月的涨幅达到5成。
(六)蔬菜食品安全事件加剧了蔬菜价格的波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优质、安全蔬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
虽然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对蔬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加强了对蔬菜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检测的监督管理,我国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蔬菜产品质量仍不稳定。
偶发的蔬菜食品安全事件可能会在消费者之间造成恐慌,加剧蔬菜价格的波动幅度。
如在20年的“避孕药黄瓜”、203年的“毒生姜”事件等。
四、发达国家政府稳定蔬菜价格的基本经验总结国外调控蔬菜价格的基本手段,发现日本、新加坡、韩国、美国、欧盟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基本上是由市场决定,靠市场调节,政府一般不会直接干预蔬菜价格,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韩国在其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速放慢迹象时会出台“物价动向及稳定对策”),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也是比较大的,其中一个突出特点是发达国家采用价格补贴政策确保蔬菜供需均衡,保障重要菜品均衡供应与价格基本稳定,取得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