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文导入方法

课文导入方法

课文导入方法第一篇:课文导入方法一、歌曲导入。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

现在中学生很爱听歌曲,许多人也都有MP3、MP4等,利用课余时间在听歌曲,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在听。

所以我在教高中语文必修一时,就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让他们先熟悉音乐,提起对课文的兴趣。

如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就从《丁香花》入手,让学生对丁香花有一定的理解,从而明确作者的丁香情结。

教《鸿门宴》时,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

”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在上《别了,不列颠尼亚》时,这则新闻是写于1997年香港回归时,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来的优秀新闻,我就从歌曲《东方之珠》导入。

教必修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就从学生喜爱歌星周杰伦的《兰亭序》入手,再加上作者有关的传说,学生一下子就对课文感兴趣了。

教《孔雀东南飞》时,又让学生去找歌曲《孔雀东南飞》,学生提前对课文相关内容有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其实,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多的课文都有相对应的歌曲,如上李清照的词时,就有“月满西楼”“一剪梅”等歌曲,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等等都有歌曲,这些歌学生也都听过,只要教师多加注意,就能作为很好的课堂导入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二、影视导入。

学生对影视还是很喜爱的,对于一些影视剧,多少也有接触过。

所以我在教课文时,尽量把这些资源利用在教学上。

如在教《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先去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学生一下子就能就说出了许多相关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悲怆感情。

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我先让学生去查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我可利用徐志摩一生与三个女子的爱情故事导入,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中那种情感。

上到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因为这是写二战时纳粹对对待战俘所犯的罪恶,所以我先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电影导入。

关于二战的题材,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如《辛德勒名单》、《钢琴家》、《美丽人生》、《灰色地带》等都让人流泪,因为它们都在拷问所有生者的灵魂。

通过学生去了解这些电影,使学生对这一段历史先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为什么在奥斯维辛会“没有”新闻。

在上曹操的《短歌行》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内容,放在教室电脑中,学生有时间去看。

学生用五六分钟看完之后,我上课时进行讲解,学生明白了诗歌的内容,了解曹操的为人,同时也知道了诗作的背景,“短歌行”是低沉、忧伤的、用来吟唱的文体,而忧的正是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

而真正的“志”是不能一统天下。

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了。

用影视来导入,利用其中的片段、细节、画面,学生有感性认识,较直观,可以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第一、故事激趣法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猎奇心理,在教授新课之前,可以讲一个和课文有关,并较为有趣且有意义的小故事,通过故事带出本文要讲授的相关内容。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然,教师的投入才能引发学生的投入,所以教师应调动情绪,用动情的语言进行传达,才能更好的收获效果。

比如我在讲授《琵琶行》的时候,先为学生播放了《高山流水》的乐曲,感受到了音乐的氛围,再为学生适时的讲述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话题——被贬的白居易也如伯牙般寂寞,苦于在异地他乡无人理解他落寞而不是雄壮之心,此时偶遇知音,从乐曲中听到了相同的际遇,并为她的技艺深深折服,那么她是谁呢?能使白居易为之写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诗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诗文……便自然而然的引入了新课。

第二篇:课文导入一堂课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漂亮,引人入胜;一堂课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常言道: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语文课的第一个环节,十分关键,应当引起重视。

成功的导入法,具有艺术性、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能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调动情感,激发兴趣,能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温故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学习鲁迅《阿长与山海经》,可以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故事导入,学习吴冠中《桥之美》,可以从《中国石拱桥》导入,学习陆游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可从《示儿》导入。

二、析题导入法。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揣摩标题有利于理解课文。

学习茅以升《中国石拱桥》,可先板书“桥”,让学生说出都见过哪些桥,再写“拱”,看有哪些拱桥;再板书“石”、“中国”,明确标题从地域、材料、形状三个方面对说明对象作了限制。

有时可引而不发,让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如杜甫的“诗三首”也可以用析题法导入。

三、设疑导入法。

设置疑问能吸引学生注意,引发思考。

学习西蒙诺夫的《蜡烛》,可以设疑《蜡烛》写的是“蜡烛”吗?学习聂华苓《亲爱的爸爸妈妈》可以设疑,“亲爱的爸爸妈妈”的呼唤得到的是“充满爱意和亲切的呵护”吗?学习李森祥《台阶》可以设疑: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文中父亲对台阶的需求是什么样的需要?四、故事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张岱《湖心亭看雪》可以用有关张岱看雪的故事导入。

学习蒲松龄的《狼》,因其本身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教师可用生动简洁的语言讲述课文内容,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而且能降低学习文言文的难度。

五、诗歌导入法。

在我国文学园地中,诗歌是棵长青树,根深干粗,枝繁叶茂,可为我们导入新课提借丰富的材料。

学习张岱《湖心亭看雪》还可运用柳宗元《江雪》导入,学习《新闻两则》第一则可用毛泽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导入,该课反映了人民解放军胜利攻占国民党政府首都的历史事实,大气磅礴,对理解本文很有帮助,学习陈从周《说屏》可以赏析杜牧《屏风绝句》诗导入。

六、成语导入法。

成语言约意丰,生命力强,有些成语就出自选入课文的文言文。

学习这类课文,可以从成语导入,由《世外桃源》导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朴朔迷离”导入《木兰诗》,由“刮目相看”导入《孙权劝学》,由《讳疾忌医》导入《扁鹊见蔡桓公》等。

七、图画导入法。

用课文中的插图,教学挂图,自绘水彩画,粉笔简笔画导入新课,形象直观,深受学生喜欢。

学习西蒙诺夫的《蜡烛》,可以参看文中插图,分析老妇人的形象,学习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前面的彩色插页,去领会亭台轩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景致。

八、音乐导入法。

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感受的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

”用适宜的音乐导入课对营造气氛、激发情感大有裨益。

学习朱自清《背景》,可让学生从《爸爸妈妈》主题曲中感悟父爱的深沉,学习《孔雀东南飞》可让学生听一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九、评判导入法。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脍灸人口的名文,但是,根据报载,南京中学生反对将本文选入教材:理由是文中的父亲穿越铁道、爬月台,违反了交通规则。

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作出评判,看这篇文章该不该入选中学教材。

十、知识介绍导入法。

有些文体,有些文学常识,学生受知识的限制,不能很好地理解,我们可以采取文体介绍,文学常识介绍等方法导入。

学习短文两篇,我们可以介绍“铭”、“说”两种体裁,学习《大道之也》我们可将《礼记》及与“礼”相关的文学常识向学生进行介绍。

总之,导入是整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切中肯肇牵本一发而动全身,要做到“目中有人,胸中有数,手中有法”。

所谓“目中有人”就是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根据教师自身的特长等情况来巧妙施导。

所谓“胸中有数”“就是要根据具体篇目的教学内容因势利导。

所谓“手中有法”,就是导入方法要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名尽其妙。

李新芝(学员)最后发表时间为: 2010-12-24 08:35:30语文课怎样导入新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使学生在上课的短短几分钟内,迅速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课文上,导入方式至关重要。

导入导得好,便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像、录音制造一个美妙情境,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

如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用幻灯或录像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再让学生从视觉、知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境,感受雪景带给人们的辽远意境。

撤去画片,让学生闭目、静思、凝神,然后播放上阙的磁带录音,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先留在脑际的图像得到充实和深化,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

最后导入:1936年冬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

二、温故知新式导入温故知新式导入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或生活经验导入新课的方式。

这种方式是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同时又带出新课。

比如,讲《爱莲说》文,可这样导入:“我们曾学过杨朔的《荔枝蜜》和贾平凹的《我的小桃树》,这两篇文章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试回忆这两篇文章各托什么物?各言什么志?”明确答案之后接着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爱莲说》也是一篇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

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篇文章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这样,学生复习了旧知识——托物言志的手法,进而领会新知识——托物言志的手法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及其特色.。

这种方法,不仅能“温故知新”,而且还能使学生明确新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教材的重点、难点上来,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悬念式导入悬念式导入是通过揭示疑难,引起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导入新课的方法。

这种方法着眼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一上课就形成认知冲突,使教学紧扣学生心弦,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创设出学生探求知识的最佳情境。

例如教读《七根火柴》一文,我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有谁没见过火柴?有谁没用过火柴?火柴是极普通的。

但是,在60多年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你们能想象出一根极普通的火柴曾发挥过多大的作用吗?挽救了多少革命战士的生命吗?你知道无名战士为了保存七根火柴,付出了多么高昂的生命代价吗?当学生为悬念所吸引,思维进入积极状态时,我再设置第二悬念,无名战士身上的火柴,在生命极度衰弱之时,却没有为自己点燃一根火柴,这是为什么?这是什么精神?”这样设置悬念,一环扣一环,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达到教学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