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生理学》第六章体(血液与运动)

《运动生理学》第六章体(血液与运动)

《运动生理学》第六章体(血液与运动)
碱储备:血浆中的NaHCO2(碳酸氢钠)
运动性贫血: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Hb(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或HCT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暂时性现象低血糖休克:当血糖的水平过低时就会影响脑细胞的功能,从而出现头晕、倦怠无力、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出现昏迷,称为低血糖休克。

血液的组成
⑴血浆
⑵血细胞
①红细胞
②白细胞
③血小板
血液的功能
⑴血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承担着运输物质和沟通各部分组织液的作用,并通过呼吸、消化、排泄等器官保持整个机体与外界环境的联系。

其功能主要运输作用、维持内环境稳态、防御功能和生理止血。

①运输作用,氧的运输、二氧化碳的运输、其他物质的运输,从消化道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肺部吸入的氧气都是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供其利用。

各组织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如尿素、肌酐及二氧化碳等也需要通过血液运送到肾脏、肺脏、皮肤及肠道等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②维持内环境稳态,调节内环境稳态、调节温度,血液作为一个缓冲系统,不但可以维持血浆与血细胞之间的酸碱平衡,而且在血管内外体液平衡中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③防御作用,白细胞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生理止血功能,在生理性止血的过程中,受损血管局部及附近的小血管收缩后,有利于受损血管的修复。

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⑴对血浆:增加循环血量,增加血浆容量,同时,降低血液的黏滞性,减少外周阻力,有利于体温调节和物质运输。

长时间耐力运动,长时间的运动训练能够增加血浆容量,是因为机体适应性反应的表现。

⑵对红细胞:红细胞数量因运动而变化,其数量变化与运动的种类、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有关。

进行短时间大强度快速运动比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红细胞增加越明显。

在同样时间的运动中,运动量越大,红细胞增加越多。

经过长期系统训练的运动员,尤其是耐力性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量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

⑶对白细胞:安静状态运动员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与非运动员无明显差异。

白细胞的增加幅度主要与运动负荷有关,而与运动持续时间的关系很小。

运动后的白细胞恢复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

⑷运动性贫血:是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Hb(血红蛋白)浓度和/或红细胞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暂时性现象。

血红蛋白和运动能力的关系
⑴血红蛋白是影响最大摄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血红蛋白的数量也是影响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运动训练中,可利用这一指标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训练水平和预测运动能力。

⑵运动员血红蛋白的理想值男性为160-170g/L、女性为150-160g/L,此时,氧的运输能力达到最佳,如果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即出现贫血,造成机体氧气供给不足,导致运动能力下降,甚至影响机体健康水平。

⑶如果血红蛋白值过高时,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压积也必然增多,血液黏滞度增高,导致组织供氧减少,运动能力也会下降。

⑷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开始时,易出现血红蛋白下降。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身体对运动量适应时,血红蛋白浓度又会回升,这是机能改善和运动能力提高的表现,此时运动员参加比赛,成绩一般较好。

⑸血红蛋白的数量必须保持在一个最佳范围,适量的血红蛋白有益于运动。

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作用
⑴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不断的产生各种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这些物质首先进入血液被血液中的缓冲对所缓冲,因此,正常人体内环境pH值能保持相对恒定,血液起着调节作用。

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包括碳酸氢纳和碳酸、钠-蛋白质和氢-蛋白质、磷酸氢纳和磷酸二氢纳,其中以碳酸氢纳和碳酸最为重要。

⑵人体在剧烈运动时,由于无氧代谢占优势,肌肉内产生大量的乳酸,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立即与其产生中和反应,形成碳酸,碳酸进一步分解,生成为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由肺排出体外,水被机体重新利用或由肾脏排出,从而缓冲了酸性物质,使pH值保持正常范围内。

当主要来自于食物的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碳酸则
与之产生反应,过多的碳酸根可由肾脏排出,从而缓解了体内的碱性变化。

⑶另外,血液对人体体温调节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血液在全身不不断的循环流动,可将各器官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运送到身体各处,同时,也将部分热量运送到体表,促进机体热量的散失,以调节机体温度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