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方案

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方案

安徽师范大学2018年本科教案质量报告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1、学校简况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

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

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王星拱、杨亮功、程演生、陶因、张慰慈、丁绪贤、项南、许杰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这里著书立说,弘文励教,学校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和教案内容,深化人文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着力打造国内一流本科教育,努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3、学生数量截止2018年12月31日,学校各类在籍学生34122人。

其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1801人,占总在籍学生数的63.89%。

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中师范生7677人,非师范生14124人。

4、本科生源结构图1 安徽师范大学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图图2安徽师范大学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图2、教案设施条件学校现有三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M,建筑面积79.09万平方M,图书馆占地46911平方M,生均教案行政用房14.41平方M,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3.186平方M。

教案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8亿元,其中:2018年新增教案科研仪器设备值1523.68万,生均教案科研仪器设备值8426.14元<见图3)。

图32018-2018年教案设施情况3、图书资料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种类齐全。

2018年,馆藏各类图书达272.1万册<含电子图书60万种、120余万册、总容量30000GB),较2018年新增图书4.6万册,生均122册。

现有中外文电子资源库28种,电子期刊8800种;古籍总量19万册,古籍善本600余种、8000余册。

4、教案经费投入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拓宽学生知识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进一步拓宽辅修专业覆盖面,在英语、法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四个本科专业实行主辅修专业制度的基础上,继续开设经济学、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园艺<观赏园艺方向)、汉语言文学<非师范)5个辅修专业,开设辅修专业达到9个,修读人数776人。

同时,为满足学生兴趣发展需要,学校实施转专业制度,每年拿出相当一部分名额提供给一年级学生。

本年度,学校共有281名学生,通过本人申请、综合考核的方式,顺利转入新专业。

2、课程建设<1)本科生课程开设情况2018年,学校为本科生开始课程总量为2477门,达到6275门次,生均课程达到0.29门次。

其中,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人数达到594人,占全校所有教授、副教授的83.7%。

<2)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学校构建起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三大课程体系。

在专业课程的教案中,将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课等课程。

鼓励师德高尚、学术造诣高的资深教师,讲授专业基础课。

本着“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宗旨,学校积极推进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将课程分为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综合类、环境教育类5大类<在2018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综合类4大类)。

2018年,学校共开设通识教育课程83门,达到376门次。

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约为6.8%——7.5%左右,选修课占总学分比例约为13.6%——15%左右。

<3)精品课程建设2004年,学校印发《安徽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意见》,构建起涵盖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体系,全面提升本科课程建设水平。

目前学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44门,校级精品课程近百门。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教案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既有利于我校深化教案改革、提高教案质量,也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品牌宣传,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开放课程建设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省内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促进我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2018年,我校有4门课程入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课程入选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3、教材建设学校重视教材建设与选用工作,建立了教材认证和选用等制度。

坚持选用优质教材,并加强教材选用过程质量监管制度,形成了从教材建设立项(编写、出版>到认证、评比和选用等一整套规范体系。

2018年,学校总订购教材1518种、31.8万册。

其中:必修课程1326种、25.2万册,胶印教材38种、0.5万册,选用部<省)级及以上优秀教材与规划教材、推荐教材448种、10.3万册,选用本校教师主编的部<省)级及以上优秀教材与规划教材、推荐教材32种、0.9万册,选用近三年本校教材出版资助工程、校级优秀教材5种、0.3万册。

2018年,入选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书目1项,学校资助6个校级教材出版工程、资助金额6万元。

4、实践教案近年来,学校搭建多元化实践教案体系,以实践、实习、实训等第一课堂为核心,以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第二、三课堂为辅助进行设计,为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发展的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实践学习空间,使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实践教案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约为10%——14%左右。

<1)本科生实习<训)学校共建校内外就业实习、实训基地316个。

2018年,共有5272名本科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其中教育实习2354人,专业实习2918人,有180名学生参加了“国培计划”顶岗实习。

2018年,学校积极推动教师教育类专业教案改革,探索师范生教育实习新机制,与芜湖市弋江区政府合作,开展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实习支教工作,共有47名学生参加了实习支教活动,<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学校实施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培育计划,努力培养学生在科研选题、调查研究、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提高毕业论文(设计、创作>质量,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

2018年共申报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培育计划工程276项,立项资助210项。

同时,学校开展了2018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专项检查、总结工作,评选出99篇校级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3)创新创业教育继创新性实验计划后,国家提出针对本科生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研精神和初步创业能力。

为了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实施与管理,2018年,学校印发《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并组织开展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程申报工作,通过努力,学校共有130个工程获得国家级立项资助,其中创新训练110项、创业训练14项、创业实践6项。

2018年,学校以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和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基地为平台,广泛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活动,全年共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就业创业培训70人次,完成第2期GYB培训1500人、第2期创业模拟实训430人。

学校获全省第一批“创业模拟实训定点培训机构”,获“芜湖市创业定点培训机构”,共有18名2018届毕业生成功申请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

<4)社会实践近年来,学校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工作界面,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2018年,全校共有1.8万名学生投身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共组建了国家级重点团队1支、省级和校级重点团队60支、院级团队和班级小组679支,新建基地41个,累计建成实践基地130个,通过社会化等渠道募集资金110万元,120余名专家教授(不含学工干部>担任团队指导老师,实践师生行程遍历安徽、四川、陕西、青海等10余个省市、70余个县区、500多个乡村和社区。

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5、教案改革与质量工程工程建设<1)教案改革为更好地实现本科教案目标,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8年11月,学校启动了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于2018年10月正式发布。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全局性的指导文件,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案工作的重要依据。

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修订。

一是改革公共基础课程。

首先,增加了大学英语课听力考核内容,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并在考核方式上运用了计算机机考,实现了无纸化考试;其次,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第三,完成了大学体育课实践部分考核的教考分离,促进了考试的公平公正;第四,实现大学英语分级教案管理,完成了分级教案模式下排课和选课等新的尝试,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二是确定并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专业核心课程是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具有基础性和生成力的课程,是学生完成专业学习的必要条件。

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中确立了4-8门左右课程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并鼓励和引导学术造诣高、教案经验丰富的教授作为核心课程主讲教师。

三是强化实践教案环节。

2018年,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建设实践教案基地,加大实践教案基地的建设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精英、行业专家参与实践教案环节,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广阔的平台。

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专业特点对实践教案学分及学时提出相应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案标准。

(2>“质量工程”工程建设我校继续遵循“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按照“注重申报、结合进展、突出成效”的原则,积极开展各级各类质量工程申报与建设工作,加强工程检查力度,推动工程建设出成效。

本年度,我校组织推荐“环境科学”、“财务管理”、“艺术设计”和“法学”4个专业申报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程建设,组织“材料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专业申报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程建设。

为进一步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优质课堂教案资源的共享程度,推荐出“魅力安徽”、“诗情画意的安徽”2门课程申报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资本论》选读”、“中国社会生活史”等4门课程申报省级精品开放课程,“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等8门课程申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依托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优势,推荐“卓越中学数学教师培养计划”、“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3个工程申报省级卓越计划工程。

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本年度推荐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工程3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程2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