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及纯化技术2011

一、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及纯化技术2011


4.常规分离方法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方法主要有两种:
组织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
•组织分离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稀释分离法主要用于病组织上产生大量孢子 的病原真菌的分离。
24
4.1 组织分离法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一般都是用组织分离法。 就是切取小块病健组织,经表面消毒和灭菌水 洗过以后,移殖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培养。 切取组织的大小要适宜,一般可将较大的 组织,在消毒液中消毒后切取中央部分,经灭 菌水洗过以后培养。
4、灭菌
制备好的培养基必须经过灭菌,方能使用。 分离培养时需要的培养皿等,要事先洗净、晾干 /烘干、包装好,进行干热灭菌。 灭菌方法: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过滤灭菌 化学灭菌、以及辐射灭菌等。 高压蒸汽灭菌:15磅/英寸或1kg/cm20.1Pa/cm2,持续 15-30min,培养基及其它一些用品可用此法灭菌。
41
4.2.1 孢子分离法
产生大量孢子的病菌如青霉属(Penicillium)
、交链孢属(Alternaria)、小丛壳属
(Glomerella)、拟茎点霉属(Phomopsis)及茎点属
(Phoma)等,则可配制成孢子悬浮液,以稀释法或
划线法分离。
42
许多真菌的孢子在成熟时有弹射的作用,这样就可以
2)向装有病组织的小碟中加入70%酒精
(约半碟)进行表面消毒,十几秒后倒掉 酒精。
注:先用70%的酒精浸2、3s是为了消除寄主表面的气泡,
减少表面张力,70%的酒精亦用于表面消毒,处理的时间 较短(一般数秒至lmin)。
27
3)向小碟中加入0.1%升汞或10%次氯酸钠
溶液(约半碟)进行表面消毒,处理时间 可自30秒至3分钟不等,然后倒掉废液。
分离烟草的根腐病菌(Thielaviopsis),用这种方法效果也很好,
将烟草种子播在培养皿中的吸水纸上,然后用田间采得的烟草 病根切成小块,撒在种间,幼苗染病后移到胡萝卜琼脂培养基 平板上,病菌即生长而得到纯培养。
20
3.组织的表面消毒剂
(1)酒精
用酒精(70%)消毒,只浸很短的时间(几秒钟
到1分钟),然后用灭菌水冲洗;
22
(3)次氯酸钠NaClO3
由于漂白粉的成分不固定而影响其消毒效 果,目前多改用次氯酸钠. 消毒所用的浓度一般是3%-5%的水溶液,消 毒时间5-15分钟。
幼嫩的病组织,表面用药剂消毒时可能会同 时杀死其中的病原真菌,消毒时间应尽量缩短。
比较安全的方法是不用药剂消毒,而以灭菌 水洗8、9次。
23
8
滤膜孔径主要有 0.22 µ m 和 0.45µ m 两种。过 滤太快,滤液中将混入细菌而使除菌不完全。
9
10
5、斜面、平板培养基的制作
试管培养基灭菌后,要趁热斜放。先在桌上放一长木板条, 然后逐个摆放,使培养基斜面长度为试管长度的2/5至3/5, 冷凝后即成斜面培养基。 三角瓶中的培养基可趁热倒入已灭菌的培养皿中,制作平板 培养基。
2
3
2)制作步骤
•马铃薯洗净,去皮称200g切块/条,
•1000ml水煮沸30min,
•用双层纱布滤去薯块,
•加入15-20g琼脂,加热熔化,再加20g葡萄糖,
•待完全溶解后,趁热用双层纱布再过滤, •补水并定容到1000ml,分装于三角瓶或试管中, •塞好棉塞并包上牛皮纸,扎紧后高压灭菌。
4
自然pH; 调pH值, 也可用1mol/L的NaOH或HCl调至pH 为5.5~6.5之间,最后加水补足至1000mL。
32
4.1.1 斑点病病原真菌的分离
从病斑切取每边约3-5mm的小块病组织,用
70%的酒精浸几秒钟,再在0.1%的酸性升汞水溶液
中浸3-5分钟;而后用灭菌水换洗3次,将其移臵 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培养。
33
4.1.2 维管束组织内病原真菌的分离
34
从根茎维管束组织
分离病菌,可先将寄主
病部表面用70%酒精擦
Tips: 实验中使用的水,一般情况下并不要求用蒸馏水,
只要水比较洁净,没有有害物质就可以了,硬水(井水)
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配制的培养基沉淀较多,最好避
免使用。
5
2、植物组织和煎汁
许多植物材料如豆荚、茎秆、种子等,可以 放在试管中,加少量水份以保持湿润,灭菌后即 能做培养基使用。 植物煎汁是很好的培养基,可以满足普通微 生物的营养需要,各种植物的煎汁都可用作培养 液,如加琼脂即能制成固体培养基。 当然,必须灭菌后才能使用。
抑制剂造成只利于此菌生长,而抑制其他菌生长
的环境,从而得到纯菌株。
13
(一)目的意义
观察一种真菌病害的标本,不一定都能检查到子实体而 作出诊断。
同时,在病部表面或组织中检查到的真菌,有时也不能 断定就是它的病原物,也有可能是植物组织死亡后在上面 生长的腐生性真菌。 因此,对有些病害病原物的确定,最好是经过分离和培 养工作,且在适当的环境下进行接种试验,确定它的致病 性。
25
植物病原真菌的组织分离的技术与步骤:
1)选取典型的病组织,在病健交界处将其剪成 5mm×5mm的小方块若干,装于火焰灭菌的小碟中。
注: 选择新患病的组织作为分离的材料,可以减少腐生菌混 入的机会。腐生菌一般在发病很久而已经枯死或腐败的部分 滋生,因此,一般斑点病害应在临近健全组织的部分分离。
26
拭消毒,将表皮组织用 灭菌的解剖刀削去,然 后切取其中小块变色的 维管束组织,用升汞或
漂白粉液消毒后,用灭
菌水冲洗几次,移置培 养基面上。
35
4.1.3 根腐病菌的分离
根腐或基腐病菌的分离,由材料的大小决定。
材料小的可以仿照斑点病的分离法。
材料大的则可采用维管束组织内病原真菌的分离法。
36
4.1.4 肉质组织中病菌的分离
6
3、培养基的分装
根据不同需要,可将制好的培养基分装入试管
或三角瓶中。
试管分装时,使用玻璃漏斗。 装入量视试管大小及用途而定,固体培养基的
分装量为管高的1/5左右,用三角瓶分装培养基时, 容量不宜超过容积的1/3----1/2。
注意:不要将培养基沾到管口或瓶口上,以免沾 湿棉塞而引起污染。
7
方法是:将培养基冷却至45~50℃(低于45℃易凝固,应在 水浴锅中加热融化),左手拿培养皿,右手拿三角瓶底部, 用左手小指和手掌将三角瓶口的棉塞拔下,并握在手中,灼 烧瓶口片刻,在酒精火焰旁将培养皿打开一小缝,使瓶口正 好伸入,倾入培养基约15mL,平臵、凝固即成。
注意:操作者事先必须洗净手,并用70%酒精消毒。
Hale Waihona Puke 靠在培养基上。306)每皿5块,均匀摆放,倒臵于25℃培养箱中 培养。4-5天后检查结果。写明日期、姓名等。
31
各种真菌病害发生的部位和症状不同,其分离要 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典 型材料的分离法。
4.1.1 斑点病病原真菌的分离
4.1.2 维管束组织内病原真菌的分离 4.1.3 根腐病菌的分离 4.1.4 肉质组织中病菌的分离 4.1.5 种子内病菌的分离法
多肉的茎、根和果实等,可以采用维管束组织内
病菌的分离法,除去表面组织,切到其中小块病组织
分离。
如有杂菌感染可 采用“直接接种” 法,待出现症状
后,用此法再行
分离。
37
38
4.1.5 种子内病菌的分离法
将整粒的种子或种子的一部分进行表面消毒
(升汞或漂白粉),用灭菌水洗涤后移在琼脂培
养基平板上培养。
种子如在未破裂的 果荚内,可以不经
过表面消毒,在无
菌的条件下取出移 在培养基平板上培 养。
39
4.2
稀释分离法
稀释法是微生物学上最早使用的分离法,主要用于分离 细菌和酵母菌等。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 一般很少用稀释法分 离,但有些产生大量 孢子的病原真菌和霉 菌,可以配成孢子悬 浮液稀释分离。
40
方法: ① 用无菌水从发病组织表面冲下孢子,配成孢子 悬浮液, ② 用无菌移液管或滴管吸取一定体积的菌液至平 板培养基上, ③ 然后用无菌玻璃棒将菌液轻轻的均匀涂布在整 个平板上,或将菌液移至无菌培养皿中,然后 倾入融化后冷却至45℃的培养基, ④ 轻轻振荡、平置、凝固后倒置培养。
将产生孢子的材料,放在琼脂培养基平板的下面或者悬挂
在上面,便孢子弹射在培养基上而得到纯培养。
43
典型的是担 子菌亚门大 型真菌担孢 子的分离和 获得: 担孢 子无色或有 色,浅色的 担孢子需要 成团堆积时 方能辨识, 一般是依靠 “孢子印”。
44
4.2.2 土壤带菌分离法
为了研究一些真菌在土壤中存活和分布的
19
采得的材料如已经败坏而沾染大量的腐生菌,有时可 以采用接种后再分离的方法,即将沾染有腐生菌的病组织 作为接种材料,直接接种在健全的植物组织工植株上,等 发病后再从病株或病组织分离。先接种再分离的方法,用 得较多的是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离。
引起果实和蔬菜腐烂病的真菌,如腐霉属(Pythium)和疫霉属 (Phytophthora) 的真菌,用这种方法分离的效果也很好。
较大的材料往往是在酒精中浸过后,或用棉花塞
蘸酒精涂在组织表面,然后都在火焰上将酒精烧
去。
21
(2)升汞溶液(0.1%)
配方为:升汞 1g, 浓盐酸 2.5mL, 加水 至 1000mL。 将升汞溶于浓盐酸中,待其充分溶解后,用水 稀释。 升汞剧毒、无色,为便于认识,可在溶液中加 几滴红染料。
消毒时间因材料质地、发病部位深浅及污染情 况而异,一般3~5分钟。消毒后用无菌水冲洗3~4 次。
11
二、真菌分离
植物病原菌的 分离培养,是植物 病理实验室工作中 的基本技能。
12
真菌的分离---就是将所需要的真菌与其它杂菌 分开,供给适当的条件,使它们繁殖而得到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