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条件、认识、问题、现代、特点、作用、设置、分析古代诗文阅读专项训练(一)与狐谋皮①周人②有爱裘而好珍羞③,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④之珍而与羊谋其羞。
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⑤。
何者?周人之谋失之。
【注释】①与狐谋皮:和狐狸商量剥它的皮做裘衣。
②周人:周地的人。
③珍羞:珍奇贵重的食品。
④少牢:古代祭祀时,用猪和羊称为“少牢”。
⑤一牢:一只羊。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4分)()A.与狐谋.皮聚室而谋.曰B.周人之谋失.之失.道寡助C.五年不具一牢.亡羊补牢.D.言未卒.士卒.多为用者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4分)()A.周人有爱裘而好珍羞.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C.出让看火.伴D.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3.填空。
(8分)(1)“与狐谋皮”是成语,又引申为成语比喻(2)体现“周人”迂腐而痴呆的两个句子是:(3)描写狐、羊听说周人将“谋皮”“食之”而纷纷躲避的句子是:(4)点明周人没有制裘,食“珍羞”的句子是4.翻译文中画线句。
译文:5.本文的寓意是什么?(6分)(二)指鹿为马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
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
”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也。
”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
”于是乃问群臣,群臣半言鹿,半言马。
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其自而从邪臣之说。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陛下以臣言不然B.言师采药去C.群臣半言鹿,半言马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填空。
(3分)“丞相何为驾鹿”一句式的特点是。
其中应为的倒装。
3.请用“/”为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4分)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其自而从邪臣之说4.“指鹿为马”的意思是,比喻。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1)丞相何为驾鹿?译文:(2)群臣半言鹿,半言马。
译文:6.赵高为什么要指鹿为马?(6分)(三)狄仁杰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
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
”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
仁时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相待如初。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当使.绝域()(2)乃诣.长史蔺仁基()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4分)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译文:3.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5分)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6分)(四)粤人食芝粤人有采山而得菌,其大盈箱,其叶九成,其色如金,其光四照。
以归,谓其妻子曰:“此所谓神芝者也,食之者仙。
吾闻仙必有分,天不妄与也。
人求弗能得而吾得之,吾其仙矣!”乃沐浴,齐三日而烹食之,入咽而死。
其子视之,曰:“吾闻得仙者必蜕其骸,人为骸所累,故不得仙。
今吾父蜕其骸矣,非死也。
”乃食其余,又死。
于是同室之人皆食之而死。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8分)(1)天不妄.与也()(2)入咽.而死()(3)采山而得.菌()(4)其大盈.箱()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6分)(1)吾闻仙必有分,天不妄与也。
译文:(2)人为骸所累,故不得仙。
译文:3.阅读第一段,对粤人的死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采得毒菌误以为是神芝B.以为自己有成仙之分C.“沐浴,齐三日”D.烹食毒芝4.既然粤人已烹食毒芝而死,为什么其子及同室者仍然“食其余”?(5分)5.阅读这则寓言,你吸取了哪些教训?(6分)(五)岑参立节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①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之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②畏人予人者骄人③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无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④其节也。
”【注释】①致邑:给(他)一块领地。
②受人者:接受别人东西的人。
③骄人:傲视别人。
骄,动词,对人“骄”。
④全:保全。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臣闻之”一句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辍耕之.垄上B.怅恨久之.C.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D.孔子闻之.曰2.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4分)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无畏乎?3.下列与“不我骄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4分)()A.微斯人,吾谁与归B.子何恃而往C.甚矣,汝之不惠D.何以战4.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曾子衣敝衣以耕译文:(2)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译文:5.鲁君派使者送领地给曾子,曾子为什么不接受?(用文中原话回答)(4分)6.请用一句俗语概括曾子的“立节”含义。
(5分)(六)曹彬仁爱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
”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茸,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①,不可伤其生。
”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注释】①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1)其所居.堂屋敝()(2)吾为.将()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4分)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译文: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5分)4.文章通过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的德行。
(6分)(七)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8分)(1)或.谓之曰()(2)以.子之所长()(3)徙.于越()(4)欲使无穷.()2.找出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3分)A.而越人被发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屦为履之也D.诲女知之乎3.翻译文中画线句。
(4分)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译文: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2分)(1)鲁人徙越的主观条件是:。
(2)越国人的风俗习惯是:。
(3)鲁人徙越的最终结果是:。
5.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分)(八)入木三分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
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父枕中,窃而读之。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百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③也。
”父喜,遂与之。
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此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
②笔说:论书法的书。
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
④卫夫人: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少时,曾经跟她学习书法。
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1认真通读全文,用“/”标出下列句子的通读节奏。
(4分)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6分)(1)恐不能秘.之()(2)待尔成人,吾授.也()(3)不盈.期月()3.“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中“语”的意思与下列句中“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A.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B.其夫呓语C.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分)此子必蔽吾名!译文:5.概括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并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10分)原因:认识:(九)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8分)(1)邻居有烛而不逮.()(2)衡乃与其佣.作()(3)资.给以书()(4)遂成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不以物喜,不以已悲C.何以战D.必以分人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6分)(十)司马光苦读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8分)(1)患.记问不若人()(2)迨.能倍诵乃止()(3)迨能倍诵乃.止()(4)咏.其文()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3.本文概括主旨的句子是(3分)A.用力多者收功远B.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C.书不可不成通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4.翻译下列句子。
(6分)(1)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也。
(2)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5.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4分)(十一)鲍(bào)君昔有人设置以捕獐,得而未觉。
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
本主来,于置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
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
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
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
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1)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2)问其故.()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译文:(5分)3.本主“不敢持归”的原因是:(4分)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6分)。